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馮小剛陳可辛論劍找出路 電影工匠精神遭遇市場困境

早在去年9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張宏森就曾經指出,電影產業在新的形勢面前,面臨新的挑戰和任務,第一重任務就是聚焦電影生產的質量和水平,體現電影的「工匠精神」。但是,面對投資人的急功近利和從業者普遍的浮躁心態,用「工匠精神」去精雕細琢一部電影作品遭遇到了市場的困境。在由騰訊娛樂、騰訊視頻協辦的第20屆上海電影節主論壇「用工匠精神打造電影」論壇上,著名導演馮小剛、陳可辛,著名作家兼編劇劉震雲、電影研究者戴錦華齊聚一堂,探討市場喧囂之下如何用「工匠精神」打造一部高品質的電影。已經進入「自由王國」的馮小剛傾向於向內心尋找答案,拍自己喜歡的電影自然會全心全意地用工匠精神去打造,而不用太多地考慮市場;陳可辛則傾向於在工匠精神和市場之間尋求平衡,他認為網路將是未來電影人創作的樂土。

外向陳可辛——網路或將是新出路

雖然陳可辛近期監製的兩部電影《七月與安生》、《喜歡你》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和相當優異的口碑,但他表示自己依然感受到了來自市場的巨大壓力。陳可辛說,很多時候電影團隊認真做一部電影,從籌備到劇本再到最後的上映幾乎要花兩三年的時間,但電影的命運就取決於上映之後的一兩天,如果第一天、第二天的票房不好,這部電影在電影院很快就沒有排片了。

陳可辛忍不住感慨,十年前大家以為等電影院和大銀幕的數量變多了,就會對觀眾形成分流,不同類型的電影就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觀眾,電影的類型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豐富。然而,真實的情況是銀幕越多,能夠在影院生存的電影類型越少,基本上集中到很少的幾類。「雖然有很多不同的觀眾,但觀眾並沒有太多的選擇。而實際上全世界的電影市場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不會體量越大越會解決的,只會越來越壞。」陳可辛說,這種狀況的一大惡果就是現在的資本和市場會裹挾著電影人照著所謂的大數據去製作電影,強迫電影人拍那種利益能夠最大化的電影,結果就是電影市場上出現電影越發趨同。

那麼,電影人如何才能擺脫被市場裹挾的現狀?真正用匠人精神打造的電影又如何找到觀眾,並獲得市場的認可?陳可辛認為出路或許可以在互聯網上尋找。「我們恨電影院,恨排片,恨院線,因為他們不給機會,讓幾年的辛苦一天之內都沒了。但其實影院、院線也有運營成本,他們也有地產的綁架、工資的綁架、發行的綁架等,這些東西使得電影院必須要儘力保持滿座。而他們用的來保證電影院儘可能滿座的方法就是壓縮我們的生存空間,最終讓電影都只拍一個類型的電影才有機會發展下去。這就是電影人要面對的現實,所以你說怎麼能不拍所謂大數據、大IP的電影?」說是如此說,陳可辛依然希望尋找到在電影創作上不受裹挾的另一條出路,他認為出路在網路上。「我覺得網路可能是一個出路。網路才真正能使得電影分流、觀眾分流,因為網路沒有成本。」在陳可辛看來,長度對電影導演來說根本不是問題。因為其實作為一名導演可以把電影拍得很長,只是受限於影院放映長度的限制,才規範在100分鐘或者120分鐘之內。但網路對長度沒有限制,如果一個題材、一個故事,兩個小時講不完就可以拍三個小時、八個小時,甚至可以拍好幾季。「我不把這個叫網劇,我覺得應該叫做自由長度的電影。這才是電影工匠的出路,不信你看,這五年看過的美劇絕對比美國的電影好看。」

內向馮小剛——往自己內心尋安樂

和陳可辛的職業境遇類似,馮小剛近年來導演的電影,也有不少叫好但不夠叫座的經歷。比如《一九四二》,再比如獲得金馬獎最佳導演獎的《我不是潘金蓮》,雖然在業內的認可度非常高,票房成績卻不盡如人意,尤其跟馮小剛之前的賀歲喜劇相比。而事實上,馮小剛在《一九四二》和《我不是潘金蓮》這兩部電影里用的心思和精力,遠比用在賀歲喜劇電影里的多。換句話說,馮小剛一定認為這兩部才是最體現他作為一個電影導演「工匠精神」的作品。

對於「工匠精神」,馮小剛認為就是用笨辦法認真做事,就像劉震雲把《溫故一九四二》這部紀錄體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劇本一樣。「他選擇了重走一遍《溫故一九四二》災民逃荒的路,這是最笨的辦法。現在的大部分編劇都會選擇用最聰明的辦法來做這件事。最聰明的辦法可能是抄了近道,但不能做出特別好、特別結實的東西來。」

電影作為一項投資巨大的作品,電影創作者,尤其是導演只要一天還活躍在創作一線,就擺脫不了市場的壓力,開創賀歲檔的馮小剛也一樣。不過,面對壓力,已過耳順之年的馮小剛選擇「逆流而上」,宣布從今往後只拍自己喜歡的電影,往自己的內心尋找「匠人精神」的樂土。

剛剛殺青的新片《芳華》,就是以馮小剛自己的青春時代為背景,講述了發生在文工團的故事。「《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這些都不是市場的電影,但這是我喜歡的電影,現在拍的《芳華》也是我自己特別喜歡的電影。所以我拍得很開心,這個電影不賣錢我也無所謂,因為是我自己的錢。這些錢是過去拍商業片賺來的。我不糟蹋別人的錢,我也反對一將功成萬骨枯,踏著製片人的屍體進行自己的探索,我就踏著自己的屍體探索。確實賺一點錢挺好的,就像《我不是潘金蓮》我想拍一個圓的,我就拍一個圓的,你愛看不看。我這回拍《芳華》全用新人,並不是說非得省錢,是我懶得和明星打交道,你說聊劇本後面站五個保鏢,怎麼聊劇本?」

現在的電影行業,言必稱大數據。反映觀眾購票喜好的大數據和IP一道,被電影公司視作贏取票房的法寶,以此來指導導演拍片。但馮小剛認為,實際上根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觀眾都喜歡的是什麼,就算知道了也不一定拍得出來討觀眾的電影。「我們沒辦法猜觀眾到底喜歡什麼,但是可以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你做這件事的時候我選擇要講這樣一個故事,拍這樣一個人物,拍這麼一部電影的時候自己首先要喜歡它。問自己:是不是愛這個故事裡的人?是不是有特別大的慾望要把它拍出來?拍自己喜歡的故事才會拍得認真拍得好。」

馮小剛放言,電影導演不應該把觀眾當上帝,而應該把觀眾當成一個對手比較好,一個很不好對付的對手。「我覺得像尊重對手一樣的尊重觀眾。尊重觀眾的內心,尊重觀眾的感受和尊重觀眾兜里的錢是兩回事。」記者 楊蓮潔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