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別只知唐伯虎,明朝一哥王陽明更令人驚嘆!

某一天,打開電視,遙控器一路撳下去,除了抗戰影視外,某個頻道在放周星馳鞏俐版的《唐伯虎點秋香》。

唐伯虎懷才不遇、經歷坎坷,讓後人津津樂道的,卻是他的或真或假的風流故事,突然想起與唐伯虎完全同時代的一位先賢,王陽明。

從歷史地位上來說,如果說王陽明是隆隆劃過長夜的耀眼彗星,那麼,唐伯虎只能算是流連於花花草草之間的一隻寒螢。但後人眉飛色舞談論的只是風流才子唐伯虎,卻不知道,天下還有一個王陽明。正所謂: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其實,在這個焦慮的時代,讀讀王陽明的書,比被喜劇化的唐伯虎,更能讓自己心靜下來。

王陽明,浙江餘姚人;唐伯虎,江蘇蘇州人,兩人家鄉相距不到200公里。王陽明生於1472年,比唐伯虎小2歲。1529年,王陽明逝世,享年57歲,在6年前,53歲的唐伯虎離開人世。

兩人皆出身書香門第,少年時代就有才名,唐伯虎更被譽為「神童」。但兩位江南才子,卻走出了完全不一樣的人生道路,兩個同齡人,就像兩條平行線,各自歲月,向後延展,彼此卻沒有任何交叉。

正史上沒有說王陽明與唐伯虎二人是否見過面,如果兩人見過面的話,應該是在1499年。這是決定了他們人生分野的一個關鍵節點。

1499年,28歲的王陽明在兩次失利之後,第三次到京城參加會試,發揮出色,榜上有名,賜二甲進士第七人,從此走上仕途。同一年參加會試的唐伯虎,卻牽入了「泄題案」,身陷科場大獄。

才華橫溢、聲名遠播的江南書生,瞬間淪為階下囚,遭受錦衣衛的野蠻審訊,可見唐伯虎所受刺激有多大。

這場泄題案,有兩個版本:一是與唐伯虎同行的江陰考生徐經,大考之前曾花重金向主考官程敏政「鬻題」,得知題目后,又請不知情的唐伯虎完成命題作文,結果東窗事發,把唐伯虎坑了;另一個版本是,徐經進京后、大考前,確實向程敏政送過見面禮,唐伯虎也跟著送過一枚金幣,但並沒有事先買到會試題目。

考生進京趕考,通過各種關係結識主考官,是當年的潛規則,但關鍵是徐經、唐伯虎二人被舉報了。為什麼被舉報?此二人過於張揚,儼然此次大考非我莫屬的派頭,關鍵時刻,有才華有名氣卻不懂低調,瓜田李下,終被抓住把柄。

這正是唐伯虎此後一生鬱郁不得志的關鍵原因:交友不慎,為人輕狂。

當王陽明開始自己的官員生涯的同時,這場科場大案的處理結果也下來了:徐經、唐伯虎兩人均遭削除仕籍,發充縣衙小吏使用。程敏政罷官還家。

一個人不經挫折,難成大器。但很多人在成大器之前,已經被挫折挫沒了雄心壯志。

看一看王陽明與唐伯虎在挫折面前的表現,就會明白他們此後的人生為何如此不同。

兩人均少有大志、飽讀詩書,家裡條件都不錯,能夠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王陽明的父親還高中過狀元。當然,他們也遭遇過人生的最初的打擊,王陽明十三歲時,母親去世;唐伯虎更不幸,二十歲后,連續遭遇父母、妻子、妹妹相繼去世的噩運。

在他們的年代,人生都被設計好了:科舉,致仕。唐伯虎對自己也是頗有信心的,他天資聰穎,少年讀書頗有成就,十六歲考中府試秀才第一名,轟動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再獲第一名,從此人稱「唐解元」——遺憾的是,他在會試時遭遇了人生拐點,從此斷懸式下墜。做不成官,他也恥不就吏,歸家後夫妻反目,自己消極頹廢,築室「桃花塢」以自娛。

但相比於唐伯虎,科場春風得意的王陽明,卻隨即遭遇了更可怕的挫折。

他得罪了當時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劉瑾。

劉瑾擅政,大肆逮捕反對自己的大臣。時任正六品的刑部主事王守仁(王陽明)看不下去,上疏要求釋放這些正直的官員。但這舉報信落到被舉報者手上,劉瑾大怒,假傳聖旨,結果王陽明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當龍場驛棧驛丞——這是一個遙遠的地方,未開化;一個卑微的職位,從九品。

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結局。王明陽拖著被打得血肉模糊的身體,在前往貴州的路上,又遇到了劉謹派來的殺手——可見這個太監有多恨王陽明。

王陽明最終假裝跳水自盡,躲過一劫。

我們能夠想象,當從水裡冒出頭來的王陽明,看著殺手們四散而去時,內心有多痛苦與掙扎。這一年,他34歲。

同樣遭遇了人生大起大落,但王陽明的表現,跟唐伯虎完全不一樣。

唐伯虎有一顆驕傲的心,你羞辱我,我就跟你對著干,絕不合作——所以他堅決不去浙江干那個什麼縣衙小吏,從此開始玩世不恭、遊戲人生。他如此痛恨被恥辱,雖然在接下來的人生中,他屢屢被命運羞辱。

王陽明有一顆強勁的心,他一點都不驕傲,在晚年告誡門人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既然被貶去貴州,那就去吧。他逃過刺客追殺,後來又在舟山遇到颱風,差點命喪海上,但仍然上任了。當時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閉塞落後。而且王陽明帶去的三個僕人,到了貴州,水土不服,都病倒了。

他不氣餒,反主為仆,為三位僕人做飯、洗衣、熬藥,直到他們的身體痊癒。他同時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從今天的視角來看,王陽明很懂群眾路線,就這樣紮下根來。

讓後人感慨的是,王陽明性格的超級執著與他解決問題的超凡能力,那麼完整地結合在一起。在他成為一代大儒之前,讀書人讀的是宋儒朱熹的著作,朱熹強調「格物致知」,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王陽明少年時,對此身體力行,有一次決定窮竹之理,他守在竹林中,「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自己反倒大病一場。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在王陽明身處窮鄉僻壤的日子裡,哲學史正在靜靜等待,一個激動人心的「龍場悟道」。

同一時刻,江南溫柔鄉里,唐伯虎過著狂放不羈的生活,酗酒、狎妓,賣畫為生。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不煉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閑來寫幅丹青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很形象地表明了他此時的閑雲野鶴的心境。

王陽明在前往貴州的路上,也寫過一首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大意是:我根本就不在乎是順境還是逆境,所有這一切都跟天空中的浮雲一樣,風一來,就被吹走了。月夜,我在靜靜的大海上泛舟三萬里,那種痛快的感覺和我駕著錫杖、乘著天風,從高山之巔疾馳而下的感覺一樣。

兩人境界,高下立判。

某一個晚上,貴州龍場,習慣夜夜靜坐深思的王陽明,突然大悟「格物致知」之道,高興得跳了起來,把睡著的僕人們都驚醒了,史稱「龍場悟道」。

何必事事格物?不如關注內心。王陽明「心學」理論中核心是「知行合一,以致良知」,他曾對弟子說過:「人胸中各有個聖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強大的內心,能夠幫助一個人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直到成為聖賢。

在當時崇尚空談的團團迷霧之下,王陽明的學說,如同黑暗中熊熊燃燒的火炬,散發著穿透力極強的光芒,用明末黃宗羲的話來說,「震霆啟寐,烈耀破迷」。

人生之大磨難,別人強加的羞辱,卻完成了王陽明成為聖賢的最後一道淬火。

在周星馳鞏俐版的《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那雙擅長繪畫的手,還使得一手好槍,電影結尾,他化身武林高手,經一番惡戰,幹掉了老牌動作明星劉家輝飾演的「奪命書生」。

當然,這只是演義。沒有任何史料顯示,唐伯虎會武功。但是,王陽明會,他從小就學習騎射,精通兵法。後人給他的評價,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對,他還是軍事家。

在漫長的歷史中,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文武兩方面都臻於極致的首推王陽明。

他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他的「心學」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他同樣主動作為、將學問在事業上充分表現出來。這樣的人,王陽明之後400年,才出第二個,曾國藩。

王陽明在軍事上最令人稱頌的,是他用35天時間,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策劃了三十年的叛亂。

當時王陽明任南贛巡撫,寧王叛亂,聲勢驚人,呈席捲之勢,而王陽明手中無兵,卻臨危不亂,他一方面在袁州(今江西宜春)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另一方面假裝傳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處張貼假檄迷惑宸濠。為爭取時間集結軍隊,他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勸寧王發兵攻打南京,卻又故意泄露給寧王。

此時,李、劉二人果然勸朱宸濠進兵南京,但宸濠大疑,按兵不動。過了十多天,勤王兵未至,宸濠發覺被騙,帶兵攻下九江、南康,隨即攻打安慶受挫,此時王陽明大軍已集結完畢。宸濠精銳都前往安慶,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虛,王陽明率兵攻打南昌,宸濠回兵救南昌。最終雙方在鄱陽湖決戰,經過三天的激戰,寧王戰敗被俘。

這一役,足見王陽明的用兵之道,神出鬼沒。王陽明帶兵打過很多仗,無一不取得輝煌戰績,甚至為禍數十年的叛軍,也被他一舉蕩平。歷史上評論:王陽明用兵「詭異」、獨斷,素有「狡詐專兵」之名。當然,這源於他強大的自信心。

平定寧王之亂后,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發生了:王陽明立下大功后,皇帝身邊的佞臣許泰、江彬、張忠心懷妒恨,認為倘若平定宸濠之亂的功勞不能算到皇帝的賬上,就無法保持自己的地位,想出一條「妙計」——在鄱陽湖上放走朱宸濠,然後由皇帝親自率兵督戰,他們跟隨,生擒朱宸濠,凱旋返京。在他們的忽悠下,皇帝果然御駕親征,浩浩蕩蕩南下了——雖然此時王陽明正押著俘虜北上。

放掉俘虜,讓皇帝來抓——這是非常愚蠢的想法,王陽明堅決不同意,他不是爭功,而是為了天下蒼生著想。

但皇帝身邊的佞臣不這麼想,他們為一己之私利,從來不顧大局,這就是小人的鮮明特徵。王陽明堅決不釋放俘虜,佞臣們怒了,開始造謠「王陽明與寧王勾結」,壓力越來越大,形勢越來越嚴峻。

但王陽明還是不同意,他一直到遠離寧王的勢力範圍,才把俘虜交了出去。皇帝和佞臣為了面子,即使已經沒有敵人,大軍威風凜凜,翌年才「凱旋」返京。

其實,此刻王陽明和唐伯虎的命運差一點就發生交織,他押送的叛軍俘虜中,很可能有唐伯虎——寧王起事前,到處招募賢才,用重金將唐伯虎徵聘過去。

不過唐伯虎雖然縱情酒色,但還算一個聰明人,發覺寧王叛亂陰謀后,他佯裝瘋癲,而且裝得很像,甚至在街上裸奔,寧王一看,這人廢了,放掉算了,唐伯虎因此躲過王陽明的雷霆之擊,撿回一條命來。

這一年,唐伯虎45歲,可以看出,他的心仍然很熱,放浪形骸,不過是沒有尋到機會之前的表現。

唐伯虎的晚年窮困潦倒,臨終時寫下這樣的絕筆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飄流在異鄉。」6年後,王陽明病逝,他的遺言是:「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這就是不同的人生。

到今天,關心王陽明的人很少了,但唐伯虎卻以另一種形象,廣泛流傳:唐伯虎畫的春宮畫、唐伯虎有幾個老婆、唐伯虎給妓女寫的艷詩……對了,還有一個叫唐伯虎的女歌手。

這並不是真正的唐伯虎,不是那個鬱郁不得志、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唐伯虎,一個悲劇的讀書人。但沒人關注真正的唐伯虎,只要能夠娛樂化、情色化、庸俗化這個形象,適合大眾口味,能夠賺到眼球,足矣!

但王陽明並不是無人關注,筆者近日讀到日本學者岡田武彥費盡一生心血寫就的《王陽明大傳》,不由感慨萬千。

王陽明對日本人影響甚大,日本名將東鄉平八郎就給自己做了一個腰牌,上書「一生低首拜陽明」。岡田武彥認為,在今天,王陽明心學仍有豐富內涵和無窮魅力,比如「關注內心」,無論身處何種時代、何種社會,沒有人能替你看顧你的內心。

在當下,人的慾望日漸膨脹,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何不學學王陽明,把灼灼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

近期,市面上也有一些王陽明的中文書籍出現,不少是勵志讀物,心靈雞湯的味道很濃,教人如何商戰不敗,教人如何「歲月靜好」……與《王陽明大傳》相比,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對自己的先賢的研究程度卻不如日本人,這無疑是一件很遺憾的事,究其原因,還是在於是否「用心」,總想著實用,總想著暢銷,總想著賺眼球,又怎麼可能領悟先人之精髓?

從唐伯虎與王陽明在今天的傳播來看,這是一種失敗的傳承。在日益焦慮、尋找解藥的年代,我們是不是舍本求末?我們是不是不再會靜下心進行深奧的思考?我們是不是失去了真正領悟前人的能力?我們是不是真的要通過類似「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的方式來認識李白?

真是個細思恐極的問題。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博海拾貝 » 別只知唐伯虎,明朝一哥王陽明更令人驚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