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遇見和你一起讀同一本書的人丨單讀

立秋多日之後的 8 月 27 日,因為落了一整天的雨,涼意才剛剛漸起。

在單向空間花家地店 4 樓的會議室里單向街的編輯和來自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劃群的十位群友一起進行了一場「單讀《春之祭》(北京)線下共讀分享會」。

將那些熱愛文字的一座座孤島聯接起來,穿越各自的絕境,最終抵達一個叫做「智識共和國」的地方,一直是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劃想要做的事。

如卡夫卡所說「書是鑿開我們心中冰封海洋的那把斧子」,我們這場線下共讀分享會就是希望能夠「遇見一群和你閱讀同一本書的人,共同探討一些與我們休戚相關而又和家人朋友不容易閑聊的問題,大家面對面,碰撞出更好的自己」。

雨中的單向空間花家地店散發著別樣迷人的氣息,布滿整個建築的爬山虎,油綠明亮。下午一點半左右,單向街的編輯們已經早早地準備迎接陸續到來的群友。主持人逐一帶領群友參觀了 4 樓號稱「京城青年思想策源地」的編輯部,暖色的光線,原始單色的牆面,目力所及,滿眼書籍。

兩點七分的時候來自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劃群的十位群友到齊,主持人介紹了本次活動的流程后,活動開始。

單向街編輯與來自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劃群的十位群友在單向空間花家地店 4 樓會議室

首先,高度近視的朗讀者婕西借著小檯燈強烈的光線朗讀了王曉漁撰寫的《春之祭》序言:一本冒犯文藝青年之書,「先鋒派與衝鋒隊」「戰爭成為藝術「……這些意象辭彙使得在場的群友彷彿再次真切體驗到那場現代的緣起正以一種狂風驟雨般的姿勢向人類迫近……

朗讀者婕西

接下來的討論也全部圍繞著《春之祭》這本書而衍生出的問題來進行。《春之祭》是這樣一本書,其作者,歷史學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試圖從現代藝術的緣起和流變,發掘一戰前後人們精神上的裂變和涌動。正因如此,群友們在討論前的線上投票中,認為討論現代藝術的審美問題非常有必要。

現代藝術是審丑?

威爾·貢培茲所著的現代藝術 150 年》中開篇即發出疑問:為什麼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歲小孩也能搗鼓出來的東西,居然會是藝術史上的曠世之作?

藝術究竟發生了什麼?

Doris,這次參與共讀會的群友,一位平時特別喜歡聽歌劇和音樂的清秀女孩兒,直言不諱地說很多時候讀不懂現代藝術。現代藝術,求新求異,但不求美,審丑。而現代主義的音樂完全聽不懂,甚至她認為就是純粹在宣洩,沒有旋律。

但她接著說,前段時間在國家大劇院聽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作品的的鋼琴獨奏,照應起《春之祭》所描繪的時代情緒,突然一下子理解了,雖然還是不覺得美,但懂它在表達什麼了。

群友 Doris 在共讀會上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弗洛伊德的「集體無意識」等思潮湧現,顛覆了人類之前對於宇宙和自身的認知。

在此背景孕育的現代藝術就走上了一條脫離傳統審美的「不歸路」:開始以觀念為先,走向人的內心。

可是如何解讀當代藝術便成為難題。尤其是在人普遍缺少更系統的人文美學教育的基礎上。

單向街新媒體主編 Yuda 在共讀會上

可是,「看不懂」的當代藝術依然在不經意間打動我們。

單向街新媒體主編 yuda 回憶 2014 年觀看蔡國強在上海做的《九級浪》個展:煙花在天空中突然爆炸,分裂出各種各樣顏色的煙火,呈現暴力和脆弱相結合的美。這種美在不經意間打動了她。

而在《春夏秋冬》里,由於火藥爆裂而在畫布上所形成的效果恰恰和當代人繁忙的生活以及內心衝突是有所照應的。

她覺得現代藝術與當代人的精神世界是高度契合的。

蔡國強(被譽為當今國際藝壇上最受矚目的藝術家之一)作品《春夏秋冬》 火藥、陶瓷

今日的世界已經不同於昨日的世界。

群友 Doris 補充《春之祭》書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新型武器坦克、飛機、毒氣的出現,使得人們在強大的機械面前,再一次感受到自身的渺小。

《春之祭》書封

世界的思潮、人們的內心狀態,因為戰爭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這就引出了這次共讀會大家探討的第二個問題,也是此次共讀會的重點:

經歷過戰爭的人,不再那麼願意將自己奉獻給集體,越到戰爭的後面越希望向自己的內心尋找答案……

也就是說,「個人主義」一代出現了。

對於「個人主義」出現的契機,究竟是物質文明發展所帶來的必然?還是那場慘烈的世界大戰的遺產?

我們如何處理個體與世界的關係?

另一位群友領讀人廖細雄,一位為了讀書毅然選擇自由職業的女孩兒,一位漢娜·阿倫特作品的深度愛好者,她認為在談論本次的主題之前很有必要對「個人主義」做一個定義,就如同阿倫特在《反抗平庸之惡》中反覆談到的每一個人都不應該主動放棄思考,不應該逃避判斷的責任。

她接著用漢娜·阿倫特在《人的境況》中的論述談了這個問題。阿倫特在書中說,有三大事件使得人類站在了現代的門檻上——一是美洲的發現和接著發生的、對整個地球的開發;二是宗教改革,通過對教會和修道院財產的褫奪,開始了剝奪個人財產和積累社會財富的雙重過程;三是望遠鏡的發明和一種從宇宙角度來看待地球自然的新科學的發展,改變人們的視界。

以上兩段選自漢娜·阿倫特《人的境況》

自笛卡爾以來現代哲學的一個最堅定趨勢,就是對自我(有別於靈魂、人格或一般意義的人)忘乎所以的關注,並試圖把所有經驗,對世界的以及對他人的經驗,都還原到人和他自身之間的經驗上。

《春之祭》策劃編輯楊慧也參加的這次共讀會。從編輯《春之祭》,到現在的獨立創業,今日坐在這裡再同大家談這本書,她也充滿感慨。她談到,個人主義作為一個術語的產生並不遙遠,而且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理解的自私自利

在西方現代政治基礎中,它強調的是個人價值(相對於集體主義)以及自我的賦權。

她個人認為個人主義是目前社會發展的趨勢,觀察世界的方式也更趨向於強調個人的體察。

《春之祭》策劃編輯楊慧和群友 Ks 在共讀會上

「個人主義是人性的東西,與生俱來的」,群友 Anny 並不認為個人主義是起源於一戰。

西方文藝復興之後科學迅猛發展,我們熟知的畫家達·芬奇,其實他還是一位科學家,甚至基於人體解剖研究設計出史上第一個機器人。這些都是從個人興趣生髮出來的,這說明人們已經開始有了自我的表達。

群友 Anny 和李軻在共讀會上

而群友 Ks 覺得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是自我實現的不同形式。

《春之祭》中有一個表述:個人主義一旦移情於國家,也會將個人內心崇高的理想以群體或組織的形式實現。

在自我的實現中究竟選擇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群友 Ks 認為,分清這個問題,要看當時的歷史文明提供了什麼的出口,回到《春之祭》書中的一戰前的背景,當時的社會只是為躁動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自我表達的小切口,然後就變得一發不可收拾了。


「個人」開始覺醒,人類的發展確實是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就此掌握了自身的命運,如果個體無法理解時代或者當下的裹挾性其實內心仍然是不自由的。如同群友艾在深秋所言——我們同樣面臨著新的問題:

身處在這樣一個自媒體和共享經濟的時代,人們當然更強調自我的表達和價值的實現。不過在看到國外恐襲和戰亂的新聞我們又會很渴望集體的保護。所以感覺人們處在一種分裂和搖擺的狀態之中。

如何解開這個左右搖擺的死結?以下是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劃出版編輯謝肇文,一不留神就梳理了全球簡史,為我們如何處理個體和世界的關係提供一種思路(以下全文錄入謝老師發言,並附音頻):

謝肇文一不留神就講了世界五千年

謝肇文說焦慮還是要弗洛伊德來解決」(此處全場笑)。以下是他的發言整理:

「......

從人類起源看,一開始人就是動物,基因突變,突然成為萬物之長。慢慢脫離自然,自己找食物,自己想辦法做工具,這些都是獨立思考獲得自由的代價。就像是聖經里提到的亞當夏娃吃了智慧果之後,突然覺得自己是人了,之後的東西就要自己負擔了,天堂不再提供養分了。

這都是自由的代價,作為一個理性的人就要自己平衡得失。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就是尋找愛情,來調配兩邊的關係,作為兩個獨立完整的前提,獲得人與人的結合,在自由和安全兩方找到一個平衡點。

回到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其實就是一個光譜的兩端。兩端分別是無政府和極權國家,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就是在兩邊不斷地撕扯。

一開始原始人的集體公社,來幫你解決生存問題。

再往後到了希臘羅馬時期,其實是個人主義的先聲。那個時期其實是很崇尚個人主義的,在希臘是(除了奴隸)一人一票的選舉制。在羅馬,執政官由一個貴族和一個平民(擔任),你不能想象平民的權力是很大的,那都是爭取來的,如果有獨裁者都是要被平民趕跑的,其實你現在來看,那個時候已經達到了一個文明的高度。

《雅典學院》是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建的雅典學院為題,以表彰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黑暗的中世紀來臨,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從多神教到一神教,信基督的就信基督,信安拉的就信安拉,然後兩方開始宗教戰爭,一直到 17 世紀中葉最後一場「三十年戰爭」,這些都可以說是個人覺醒的一些事件。

如果你要標一個作為個人主義起源的時間節點的話,我不認為是一戰,我覺得是在文藝復興。

再談到個人和國家的關係,就相當於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個人讓渡部分權力給國家,國家提供保護安全。所以, 911 之後,對個人信息的入侵(電話、郵件的監控),為了安全和生存把自己個人的隱私做一個讓渡,這也是一種平衡。

馬克思的主義的理論是做一個試驗,集體主義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極致,冷戰結束后,知道是行不通的,到現在又是一個個人主義的噴發的年代,歷史終結了,個人主義或者是自由市場佔據了我們價值的高峰。

最近安全就又提高到首位,都跟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有關係,基本上是一個不斷遊動的狀態。」(完)

群友客家阿威在用心記錄,因為他的筆記,我們才能有這一篇詳盡的共讀會回顧文章。

謝肇文這樣一梳理,這個問題豁然開朗起來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軌跡和思考世界的方式,這個世界能夠變得更美好,就是因為人人都可以發聲,然後在不斷妥協中尋找共識。

最後一項內容,也是我們閱讀計劃的朋友們一直都在做的事情——談讀書。群友們都向大家介紹了他們最近正在讀的書籍,我們連帶著群友的自我介紹都附給大家。

附:群友的自我介紹以及 ta 們各自推薦的最近閱讀的書籍:

廖細雄:來自阿加莎的東方快車。目前無業自由人,計劃一年內專心地讀書(主要是阿倫特的著作,以及做擴展閱讀),會做社會觀察,嘗試寫作。學習之餘會遊盪。熱愛大部分的存在,常街頭攝影,熱愛自然花草。推薦加繆的《荒謬的牆》。

《荒謬的牆》

Doris :來自無盡的春天。碼農,酷愛古典音樂,反對現代主義。《春之祭》改變了我對現代主義的看法,開始慢慢嘗試去理解。

婕西:來自夜舞者尼任斯基。一個不靠譜的自媒體人,一名朗讀者,同時,也是一個手作人。因為「 單讀 classic " 計劃,我開始了朗讀,如今在喜馬拉雅平台上開設了一檔小小的音頻節目,也是對這個閱讀計劃的感謝和致敬。並創立了自己的獨立手作品牌。推薦《黑客與畫家》。

《黑客與畫家》

zk :來自《春之祭》首演之夜。 85 后理科文藝女青年,祖籍河南的新北京人。讀書期間辦過報紙當過記者,畢業后一直很迷茫。目前體制內工作,期待發現自我並實現自我。推薦葛亮的《北鳶》。

《北鳶》

李軻:來自瓦格納的迷弟希特勒。從遙遠的天津而來(一本正經胡說八道臉),第一次參加共讀會,很榮幸(一定是我集齊了七顆龍珠的原因),是個正直的迷弟。

Anny :來自先鋒派與衝鋒隊。我是許知遠老師的迷妹,從《那些憂傷的年輕人》到單向空間,成為單向街系列品牌的冬粉,喜歡文史類書籍的財務工作者。推薦《人類簡史》。

陳偉:來自在佛蘭德斯的原野上。農業大學植物病理學博士。知道單向空間是從朋友的朋友圈裡看到了花家地店的照片,很嚮往。這次有幸參觀了單讀編輯部工作環境,心情就像是朝聖一樣,好奇、肅穆然後恍然。平時大多數時間除了做實驗就是看文獻。推薦《薛定諤生命物理學講義》。

《薛定諤生命物理學講義》

阿威:來自光怪陸離的威尼斯。客家人,萬聖書園搬運工,很高興參加讀書會,也很高興在此遇見真心熱愛閱讀的朋友。他最近讀了《海外客家研究叢書》。

ks :來自阿加莎的東方快車。工科專業大學生,從音頻節目了解到單讀,碰巧在微信看到第二期 Classic 閱讀計劃,第一次來參加讀書會。推薦《藝術宇宙》。

《藝術宇宙》

艾在深秋:來自西線真的無戰事。日常工作被標準,文獻和數字填充,堅信文字的魅力,願意在心裡擠出一片閱讀的空間,等待接納書籍和讀書人的洗禮。推薦《我的靈都》。

《我的靈都》

最後,看看這次共讀會的合影吧:

聯接孤島,穿越絕境,重建我們時代的閱讀方式,這就是單讀十年來最想做的事情之一

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劃的下一本書

《最危險的書》

謝肈文(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劃出版編輯)在這次共讀會上,隆重向群友們揭秘

單讀 Classics 閱讀計劃叢書第三本書書名叫:《最危險的書》

這是一本關於書的故事。一本在連載中就被斥為色情,一度被英、美兩國查禁的書,在作者罹患眼疾,生活無著的境況下陸續寫出。長達十年,擁有、售賣、宣傳它,在大部分英語國家都是非法的。而如今,幾乎所有的評論家都認為他是當之無愧的文學巨著。而它從地下到公開,從查禁到合法,從貶斥到讚譽的豹變,不啻為一段作家、出版人、盜版商、律師和法官共同參與的冒險旅程。這就是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

言論自由的邊界以及文學作品是否該審查是這本書聚焦的核心問題,也是如今我們仍然在迴避的問題?將在 10 月份上市,敬請期待……

附:1、文字根據現場討論發言整理,有刪改;

2、文中使用的圖片已徵得本人同意。

單讀出品,轉載請至後台詢問

無條件歡迎分享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關注單讀海外賬號

instagram owmagazine

facebook OWmagazine

識別圖中二維碼,購買全新上市的《單讀15:我們的黃金時代》

▼▼我的心思現在都在這本書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