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高考過後填報志願,院校老師談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

編前語

學生通常只有教育規劃,缺乏職業規劃。那些學習較差的學生,父母不得不為子女考慮一下出路:這孩子讀書不行,以後看學個什麼手藝謀生吧。這是原始的、自發的職業規劃。而那些成績好的學生的父母,大多反倒不會考慮這個問題:「這個先不管他,孩子讀書還行,等他書讀了再說。」 事實上,孩子的人生是需要規劃的,聯考過後,志願選擇應該是學校優先還是專業優先呢?四川大學鄧曦澤教授給考生們提出了如下建議。

一般人對人生的規劃,僅限於教育規劃(特指學校教育)。實際上,職業規劃應該優先於教育規劃,因為家庭、擇偶等都嚴重受制於職業規劃。我在課堂上曾經做過調查:「職業規劃優先還是教育優先?」非常遺憾,約80%的學生認為是教育規劃優先。調查對象是大學部生和研究所(以研究所為主)。因我上公共課,學生數量很大,所以這個調查具有代表性。這說明,我們的職業規劃教育非常缺乏。

其實,職業規劃應該優先,是教育規劃服從職業規劃,而不是相反。道理很簡單,因為是教育為職業服務,而不是職業為教育服務。這不是庸俗的「吃飯哲學」,而是說,一個人的事業要儘可能以職業為依託,如果事業和職業分離,職業就會佔據太多時間,從而阻礙事業。

為什麼要念大學?

我問過許多研究所:「你們為什麼要讀研究所?」有的說,看見周圍同學都考研,所以他也考。這樣回答的人還真不少。有的說,父母讓考,所以就考。有的說,找工作難找,所以考。有的說,希望以後找個更好的工作,所以考。對於最後這種情況,我問:「你以後準備找什麼工作?」多數的回答都是以後再看,估計有研究所學歷更好找一些。這顯然也是盲目的。在所有回答中,說因未來職業需要而讀研究所的,很少,大概10%。

我有些朋友,博士畢業之前,一心想拿到博士這個最高學位,人生似乎很有目標。但在博士畢業后,要幹什麼,卻沒有明確的規劃,反而成了無頭蒼蠅。我有的同學,博士快畢業了,卻還在考公務員、進高校與經商之間猶豫和徘徊。甚至,好幾個已畢業的博士還向我傾訴他們的糾結:未來究竟該幹嘛?這是教育失敗的一個表徵。

怎樣制定人生的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是人生最重要的規劃。及早做好職業規劃,不是急功近利,而是更好地確立人生理想和目標。到了高中階段,完全可以讓學生明白人生規劃、職業規劃和教育規劃這樣的概念。可以這樣引導,讓學生確立幾個職業選項:

1.你喜歡從事什麼職業?從喜歡到不喜歡,排出一個序列,主要是看前三項是什麼。

2.你估計你擅長從事什麼職業?從擅長到不擅長,排出一個序列,主要是看前三項是什麼。喜歡與否,是當時的心態,因此不需要估計。而擅長與否,還需要時間來檢驗,所以,對擅長與否,需要估計。

3.你喜歡學習和從事什麼專業?專業和職業不一樣。現在的網路很發達,可以讓學生到網上去檢索有哪些專業,各個專業有哪些基本特點。然後,從喜歡到不喜歡,排出一個序列,主要是看前三項是什麼。

4.你估計你擅長什麼專業?從擅長到不擅長,排出一個序列,主要是看前三項是什麼。

5.某個專業和某個職業的社會需求大不大或社會收益高不高?社會收益,有諸多指標,如經濟收入多少、假期多少、社會尊重度高低等等,核心指標是經濟收入。

上述5個問題,蘊含了三方面: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社會收益如何。這三方面可謂擇業三原則。以這三方面為坐標,以上述5個問題為導向,就可以讓學生進行職業規劃了。

做了職業規劃后,下一步才是教育規劃。因為,從事不同層次的職業和專業,需要接受不同的教育。因此,下一個問題是——

6.要想從事你較為期望且較為擅長的職業,需要接受哪種教育(職業教育、一般教育或其他特殊教育)?需要具有哪種學歷?以及,你需要在什麼樣的大學接受教育(以今天的標準看,有普通大學、重點大學、名牌大學,名牌大學大概就是985高校)?又需要在哪個國家接受教育?

如何進行職業選擇呢?

職業規劃的核心是職業選擇。選擇職業主要取決於三大基本參數:興趣(喜歡幹什麼)、能力(擅長幹什麼)、社會收益(社會回報率的高低)。還有其他參數,例如,休息時間多不多?出差多不多?通常在什麼樣的地域工作?勞動強度大不大?自由度如何?體面程度如何?等等,但主要參數有且只有上述三個。

選擇職業,可以如此操作:

1.首先尋找三者的交集,即既喜歡,又擅長,同時社會收益也高。但是,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很多人都不能找到同時具有這三個優點的職業。若此,又當如何選擇?

2.不能選擇自己討厭的,否則人生太痛苦了。

3.在不討厭(不必喜歡)且社會收益不算低的情況下,選擇擅長的。這樣,至少在你所在的行業,更能出頭。

4.在不討厭且能力不差的情況下,選擇回報率高的職業,也行。雖然在行業中不能出頭,但在行業之間比,還不錯。

5.有自己特喜歡,但能力和收益都一般的,也可以選擇特喜歡的。

選專業和選學校,哪個更重要?

在教育規劃中,選專業和學校都是很重要的問題,但在二者之間,專業比學校重要,選專業優先於選學校。同時,不能僅憑興趣選擇專業,有些專業,不宜作為專業來學習,而宜作為業餘興趣。舉例來說。如果能考上北大最不吃香的某些專業a,就能考上211大學甚至普通985大學最好的專業b。假如都是博士畢業,a專業一開始的年收入大約就是10萬元,但b專業一開始的年收入可達20萬—30萬元。在我的課堂上,有學生馬上就作了估算,如果專業選錯了,一輩子的收入可能損失上千萬元。

或許,我們不應完全以經濟收入來衡量。但是,所有專業,到後來,你都可能煩,因為邊際收益遞減(即審美疲勞)。譬如,出於興趣看看歷史,欣賞秦始皇漢武帝的豐功偉績,李師師、陳圓圓的風流韻事,很好玩。但要你寫關於他們的論文,你就可能很煩。當然,這完全不是說,不能喜歡那些不實用的專業。你可以將之作為興趣,而不是作為專業和職業。其實,如此選擇,效果反而更好。因為你在專業和職業中疲憊、厭煩時,去看看、玩玩你喜歡的東西,既能緩解、釋放你的疲憊和厭煩,也能超功利地對待你的興趣。

許多人都有一定的教育規劃。但問題在於,教育規劃只能規劃人生的一段,即便博士畢業,通常也只能規劃至30歲以前。對此後的人生,教育規劃就無法涉及。由此導致許多人臨到畢業之際,還沒有考慮清楚畢業之後要幹什麼。所以,僅僅有教育規劃,是遠遠不夠的。而職業規劃,則直接彌補了教育規劃的不足。職業規劃直接解決從學校畢業之後幹什麼的問題。在年齡上,職業規劃服務於從學校畢業到退休這一段人生。想好了畢業后要做什麼,再來考慮畢業前需做什麼準備。因此,是教育規劃服從職業規劃,而不是相反。

例如,如果你想從事企業管理,上大學時,可以選一門與技術直接相關的理科或工科專業作為第一專業,然後輔修一門商學專業作為第二專業。大學畢業后,不建議直接繼續讀研究所。因為管理的實踐性很強,而理論性相對不強,應儘快在具體的管理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管理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管理實踐,則可重新回到大學,讀一個在職的商學研究所或MBA。如果你想在大學里教書或搞學術,則建議你一口氣把博士讀完。

如果你的專業不屬於本土學科(本土學科如史、文學),而是來自國外,尤其是理科、工科、農科、醫科以及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管理學等,若有條件,還應儘早出國,並選擇該專業較強的國外名校就讀。若在國內讀書,則力爭選擇該專業較強的國內名校就讀。

人生規劃的外延大於職業規劃和教育規劃的外延。除了規劃職業和教育,人生規劃還可以加入興趣、生活方式和品質等方面的規劃。不過,做好了職業規劃和教育規劃,人生規劃也就完成大部分了。

唯思想不可隨波逐流

鄧曦澤 著

歡迎

點擊二維碼

關注

我們了解更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