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歲寶寶愛和家人玩,媽媽卻為此心焦如焚

指導專家|何潔,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孩子在家明明性格外向,活潑熱情,可到了外面,為什麼就「一聲不吭」,連別的小夥伴過來搭訕,他都不願意搭理呢?他這是性格「內向」嗎?該怎麼引導呢?

媽媽自述

我家寶貝今年2歲,在家人眼裡,他是個活潑愛動的男孩,最喜歡找人一起玩,尤其喜歡找我玩。

可奇怪的是,他一到外面,就變得格外「內向」,從不主動和別的小朋友玩,也不主動和別人說話。哪怕有稍大點的孩子主動過來和他一起玩,他還是很被動,根本不搭理別人,只顧玩自己的。

我很著急,怕孩子性格內向,以後不善交際;但同時又很困惑,孩子在家明明很喜歡找人一起玩,為什麼到了外面,對別的小朋友就不理不睬了呢?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我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寶貝心理探析

首先想說的是,這位媽媽大可不必著急,因為對於2 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在同齡夥伴面前,有這樣的表現,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孩子的社會性交往模式,是有一個漸進的心理發展過程的。

3歲前,孩子更關注自己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大部分3歲前的孩子,由於受思維和認知發展的限制,他們還處在「獨自遊戲」和「平行遊戲」的階段。

獨自遊戲就是指孩子在遊戲時,常常只關注自己手頭上的活動,即便周圍有很多同齡夥伴,他也不會去注意,更不會主動和夥伴進行交流。年齡越小的孩子,這種遊戲的方式越明顯,尤其在2歲前,最為突出。

平行遊戲是指孩子與別的同齡夥伴在一起時,他開始會注意到對方,甚至會主動拿起和對方一樣的玩具(比如對方拿起一把鏟子挖沙子,他也模仿著做一樣的事情),但他們彼此間沒有互動,各干各的事。這種遊戲方式通常在兩三歲時會較為明顯。所以,來信中這位寶貝,和別的孩子在一起時,「基本不搭理別人,只顧玩自己的」,正是這個階段孩子心理發展特徵的外在表現。

3歲前,更愛和家人玩耍

此外,當面對不確定的陌生環境和不熟悉的人時,人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來摸索、磨合和適應。而在讓自己感到安全的環境(比如家庭環境)里,面對自己最親近的人,則往往會最容易表露出自己的本性。

成人是這樣,孩子亦是如此。另外,還十分值得一提的是,對於2歲左右,「社會活動」範圍基本還只是局限在家庭中的孩子來說,家人依然是他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玩伴」,並且根據各家庭成員與孩子依戀程度的不同,在孩子心中會有一個「排名」,「排名」越靠前的人,孩子越喜歡和他/ 她在一起。

3歲后才更樂意與夥伴玩

當孩子再長大些,三四歲后,隨著社交敏感期的到來和年齡的增長,會與同齡夥伴慢慢發展出形式更為複雜、水平更高的遊戲互動形式,即「聯合遊戲」與「合作性遊戲」階段。

到那個時候,他們不但會注意到對方,還會有交流和溝通,甚至還會為了同一目標而分配任務。

為孩子社交能力發展「鋪路」

雖然3 歲以下的孩子更喜歡獨自玩耍或和家人一起玩耍,但父母仍可以在不勉強孩子的前提下,提供一些社交引導,為孩子日後真正進入「社交圈」奠定基礎。

多創造和同齡夥伴一起的機會

儘管孩子目前還處在「獨自遊戲」和「平行遊戲」階段,與同齡孩子交集不多,不過,多創造和同齡孩子在一起的機會,能有助於孩子儘早地關注到他人。並且隨著思維認知的發展,孩子間的互動會慢慢增加,經常與同齡夥伴在一起,有助於社交經驗的增加。

假扮性遊戲,促進社會性發展

2歲多的孩子正處在「愛模仿」的階段,比如拿著玩具和書,模仿媽媽做飯、爸爸看書、警察指揮交通、老師上課等等場景。

家長可為孩子多創設一些假扮性的遊戲場景(比如孩子當醫生,你當病人;或者孩子當老師,你當學生等),讓孩子體會不同角色間的互動方式,有助於促進孩子社會認知的發展和增強自身與周圍人互動的能力。

家長榜樣示範,做好引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所以,為了孩子今後社會性能力的良好發展,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為孩子做好榜樣示範,

比如見到朋友、熟人,主動問好;多用禮貌用語,待人接物周到而得體……父母的言傳身教和家庭氛圍的熏陶,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正面影響。

社交能力因人而異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也並不是整齊劃一的。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氣質類型,在社交行為的發展上,會有不同的進度和表現。比如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自來熟」,可能1 歲半左右的時候就會主動去拉小朋友的手;而有些性格比較「慢熱」的孩子,可能到了4歲,才會主動向別的小朋友示好。

跟著孩子的身心節奏走,才能更有利於他社交能力的發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