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步人甲:冷兵器時代的巔峰

文 | 郭曄旻

入宋以後,中原政權的騎兵不振,而周邊虎視眈眈的契丹、西夏、女真人皆有強大的騎兵,因此宋人主張「以步制騎」,在提高步兵的防護力上做文章,遂出現了「步人甲」,即步兵用鎧甲。這種「步人甲」源自唐代的「步兵甲」,頭戴兜黎,身甲用帶聯扣在雙肩位置,兩肩所覆披膊作獸皮紋,腰帶下垂有兩片很大的膝裙,上面有幾排方形的甲片。《武經總要》記載的北宋步人甲,是將很多鐵片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的鐵甲,它幾乎可以護住士兵全身。根據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的規定,宋朝步兵的鎧甲,是由1825張甲葉鐵片連綴而成,總重高達29公斤。

問題在於,鐵甲片經過淬火后,十分堅硬,碰到身上,往往將肌膚磨傷。996年(至道二年)宋太宗下詔,鐵甲裡面要襯以綢里。但光有襯裡仍然不能保護身體,後來在甲衣內穿上 「胖襖」,這樣一來就磨不著皮膚了,但戰士身上的分量就更重了,實在難堪負荷。為此宋高宗在1134年親自規定,步兵鎧甲最重以29.8公斤為最高限度,雖說這個重量本身已經是個驚人的數字。而在夏天作戰時,外披鐵甲,整天浸濕在汗水裡,常常會生許多虱子,甲士的辛苦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這樣一個穿著全身鐵甲的戰士,行動很不方便,遇見皇帝、長官也無法俯伏跪拜,只能拱手作揖致禮,故軍禮規定「介胄不拜」。因此宋廷規定選兵時,首先要挑選「勝舉衣甲者」。但是無論如何,身披如此重負,行動自然不便,在戰場上的機動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只能令「兵貴神速」變成一句空話。

不言而喻,製作這種全身裝備的鎧甲,是相當花費工時的。製造時,大約需要以下幾道工序,首先要把鐵製成甲札(甲片),再經過打札、粗磨、穿孔、錯穴並裁札、錯棱、精磨等工序。將甲札制好以後,再用皮革條編綴成整領鎧甲。如上面所說,鎧甲裡面還要掛襯裡,以防止磨損披鎧戰士的肌體。因此造成一領鎧甲,往往需要70天乃至上百天才能完成,這樣一幅鐵甲在南宋時期的價值高達三十八貫二百文。由於工藝繁雜,所以在北宋東、西作坊中共分五十一作,其中與製造鐵甲有關的有鐵甲作、釘釵作、鐵身作、綱甲作、柔甲作、錯磨作、鱗子作、釘頭牟作、磨頭牟作等,加上製造馬甲及皮甲等的馬甲作、馬甲生葉作、漆衣甲作、馬甲造熟作、皮甲作,以及打線作,打磨麻線作等,佔了很大的比例。

的鎧甲製造在北宋時期達到一個新的頂峰。北宋年間的著名科學家沈括曾兼管軍器監。沈括為了提高鎧甲和各種武器裝備的質量,曾親自調查訪問幾處冶鍊作坊,收集資料,研究當時勞動人民冶鍊鋼鐵的方法,分析灌鋼和百鍊鋼、冷鍛和熱鍛的區別,以提高兵器生產的工藝水平。他在《夢溪筆談》里,特別記述了質量精良的冷鍛鋼鎧甲的材料:「凡鍛甲之法,其始甚厚,不用火,(今)[]鍛之,比元厚三分減二乃成。其末留筋頭許不鍛,隱然如痕子,欲以驗未鍛時厚薄,如浚河留土筍也,謂之『痕子甲』。」他又說鎮戎軍有這樣類型的一副鋼甲,用強弩距離五十步射它,都不能射進去,可見當時宋人鍛甲技術的精湛。

但也正是從宋代開始,的制甲技術開始停滯不前。雖然在很長的時間內傳統的鎧甲仍然是中原軍隊重要的防護裝備。但入宋以後初試啼聲的火器已然開始登上戰爭舞台。當然,火器發明的初期,它的威力尚且不大,但到南宋時火器的威力已有很大提高,這就促使人們認識到鎧甲在戰爭中的防禦作用會越來越小。儘管鎧甲以後還使用了數百年,但已不像從前那樣受到重視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火器的威力終於逼迫著笨重的鎧甲退出了歷史舞台,落後於時代的鎧甲因為變成無用的東西而被廢棄了。

(原文有刪節)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