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陝西銅川:宜君縣脫貧奔小康不落一戶一人

圖為銅川市委書記郭大為(中)到宜君檢查指導脫貧攻堅工作

圖為宜君縣綠佳源合作社與精準扶貧戶洋芋銷售簽約現場

圖為宜君技術員正在講解黃瓜生產新技術

4月的宜君,生機盎然。田野里,白色大棚如波浪起伏;村舍旁,各類畜圈整齊排列;塬區上,片片果園鮮花盛開,喜迎著八方遊客。

棋盤草莓採摘賓客爆棚的情景剛過,哭泉農耕印象的代表———地膜玉米又火熱開播,洛河西岸脫貧的群眾攜手並肩奔向小康……

太陽溝村的山核桃雕刻技藝、黃埔寨村的祖代雞養殖、仙馬渠村的羊肚菌種植……精準脫貧路上,一幅幅產業發展的畫卷令人欣喜。村有主導產業,戶有致富門路,脫貧奔小康不落一戶一人,在宜君縣已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

優化布局 突出特色——用產業發展拔掉窮根

「宜君要決勝脫貧攻堅,就要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致力於壯大提升特色產業。」宜君縣委書記劉沖說。宜君農業人口佔比超90%,腳踏實地的選擇便是農業產業化。 在宜君縣黃埔寨村的產業基地,秦一養殖有限公司全現代化設施正在一刻不停地運轉。全自動化飼養、恆溫、除糞,蛋和孵化的雞苗運往全國各地。黃埔寨村貧困戶田建成也在時刻關注秦一養殖。2016年,田建成與該公司簽訂托養殖協議,用3000元的扶貧資金入股公司,年底分紅2000元,外加本村會芳蔬菜種植合作社的1500元的分紅,一次到手3500元。黃埔寨村委會與秦一公司、會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簽定了三方扶貧協議書,由全部加入會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黃埔寨村21戶貧困戶將3000元產業扶貧資金全部注入秦一公司,公司採用統一採購、統一養殖、統一防疫、統一孵化、統一銷售的一條龍服務方式,按每套60元的成本價為每戶代養繁育期種雞50套,每套繁育期種雞每年可產生利潤約80元,公司與貧困戶按五五分成,每年實現每戶貧困戶盈利2000元。代養種雞淘汰后按肉雞銷售仍可獲利約3000元,公司將繼續循環資金為貧困戶代養繁育期種雞共三年,三年內為每戶貧困戶共計盈利6000元,三年後將肉雞或肉雞銷售資金全部返還貧困戶。會芳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年內向21戶貧困戶社員每戶分紅1500元,實現每戶貧困戶年內產業增收3500元,三年共計增收10500元。在黃埔寨群眾的先行帶動下,借鑒成功合作發展經驗,黃埔寨周邊高圪塔、迷家河等棋盤東部片區其他7個村88戶貧困戶以相同模式各代養繁育期種雞50套,實現每戶貧困戶年內增收2000元,三年共計增收6000元。另外,公司將按高於市場價5%的價格收購貧困戶玉米,同時為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務工工資80元/人/天(每月全勤獎金300元),為部分有勞力、有意願的貧困戶增加穩定收入提供了支持。

像田建成這樣的貧困戶,宜君有4075戶。在龍頭企業帶動下,養雞、養豬、搞大棚菜、做電商、中藥材種植等都成為當地老百姓創收增收的渠道。 如今,雲夢鄉南古村的大櫻桃採摘園建起來了,五里鎮榆舍村的蔬菜大棚蓋起來了,彭鎮趙塬村搞起了林下養殖,走上了生態有機循環種養的路子……「路寬了,水凈了,白天在家門口上班,晚上到村廣場跳舞。」現在的生活,白溝村村民以前從沒想過。

「宜君扶貧不養懶漢,不能靠在牆根曬太陽,伸著手來要救濟。」宜君縣扶貧局局長仇志鵬說。 雷塬村村民張勤虎腰部殘疾,妻子身體也不太好,重體力活都幹不了,家中有4口人,靠務農維持生活。兒子在部隊當兵,女兒讀大學,由於收入有限,供女兒上學欠下了不少債務,2016年他家被評為貧困戶。由於貧困,老張很自卑,不願與人說話。 「貧困戶給夠各項補助款,也能完成扶貧任務,但只輸血不造血,老張就會一直萎靡不振,以後的日子咋辦?」在幫扶單位和村幹部的說服引導下,張勤虎欣然接受了發展養豬產業這個脫貧渠道。幫扶領導見他這麼有勁頭,就無償送兩頭豬仔,讓他發展養殖業。經過多半年的辛勤付出,張勤虎養的豬在年底順利出欄,兩頭豬共賣了3000多塊錢,這真真實實讓他感受到了養殖帶來的實惠。他說:「我的目標就是徹底脫貧摘帽,靠自己的能力發家致富,過上充裕幸福的生活,不給政府添麻煩。」一向封閉的老張「敞亮」了:「如果自己不想站,別人扶也扶不起來;如果自己想站著,別人誰也打不倒。」 「柏油路鋪好后,騎游愛好者越來越多。往年最多只能掙2萬塊錢,今年早已翻了一倍多。」遊客源源不斷走進哭泉旱作梯田景區,讓淌泥河村的民宿老闆難掩激動。宜君深入實施全域旅遊戰略,倒逼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服務業結構優化、業態創新、比重提高。 「山頂栽苗子、山腰飄帶子、山下掙票子」。宜君縣委副書記、縣長曹全虎告訴記者,宜君縣正著力打造立體產業融合格局,更加註重產業轉型升級,推進新能源產業、生態旅遊、特色農業發展提升,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發展的質量更好、效益更高、結構更優。

創新思路 精心培育——資源優勢轉化成產業優勢

通往洛河西岸嶺里村新修的水泥路,是一條希望之路。村民陳立新的家就在通村水泥路的盡頭。他家是建卡特困戶,家裡2口人。去年,縣上幫扶部門幫助村裡發展蘋果、花椒和養殖產業,他種了6畝花椒,養了兩頭黑豬。山區環境優美,無任何污染,村民用自家的玉米搞養殖,交通方便了,山裡的好東西成了城裡人的搶手貨,他們的黑豬肉賣到市場,供不應求。

太安鎮的郎二井村與著名的玉華宮景區依山而隔,過去由於交通閉塞,很少有遊客知道郎二井村。近年,當地動工重修了水泥快捷通道,頓時拉近了郎二井與玉華宮的距離。讓老百姓從綠水青山中「挖金子」,沒有產業項目帶動不行。包扶單位宜君縣政法委緊緊圍繞「精準」二字,進村入戶,深入調研,精準把脈,確定了利用大景區帶動優勢以開辦農家樂為突破口,帶動產業發展的幫扶思路。選取條件成熟的3戶群眾(其中2戶貧困戶),先期開辦農家樂。貧困戶王軍俠開辦的農家樂於2016年7月26日開張試運營。自開張以來,她憑藉自己的勤勞和手藝,菜炒得香,攪團打得好,贏得了顧客的讚許,基本每天都有2到3桌的生意,好多都是回頭客,生意可謂做得紅紅火火。自家的蔬菜、土雞、土雞蛋、玉米糝,還有村上鄉親們的土特產、野菜供不應求。她滿臉笑容地算著帳:「開張到現在,家裡凈收入1.8萬元,加上玉米、核桃的收入1.3萬元,共計收入3.1萬元,人均純收入過了1萬元,可以說已經脫貧了!」 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是宜君縣各地在培育村級主導產業中的普遍做法。

一村一品 一戶一業——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

情況千差萬別,貧困原因不盡相同,宜君縣反覆摸底,對症開方,構建貧困村「一村一品」、貧困戶「一戶一業」的產業格局。

五里鎮地處宜君縣東部,距縣城26公里,是一個典型的山、川、塬並舉的鄉鎮,全鎮精準識別貧困戶298戶738人。塬區各村主要以種植蘋果為主、川道以種植蔬菜為主、山區以種植核桃為主,蘋果、蔬菜、核桃已成為該鎮三大主導產業,特別是近年來,蔬菜產業發展優勢日益凸顯,已初具規模,主要種植西紅柿、辣椒、西瓜、甜瓜等11個蔬菜品種,露地蔬菜以種植洋芋、無絲白菜為主。截至目前,全鎮共建成設施大棚204座,設施蔬菜面積達500多畝,種植露地蔬菜3100多畝,蔬菜這一主導產業為群眾增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果。脫貧攻堅戰役中,五里鎮適時提出了「1+2+3」產業發展模式,具體為「一統、二領、三聯」。「一統」指的是黨委統領,牢固樹立一個理念,即:領導幹部辛苦努力一陣子,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一輩子;「二領」指的是合作社、企業領貧困戶、產業大戶領貧困戶;「三聯」指的是聯股、聯業、聯營。聯股就是讓貧困戶貸款通過入股合作社、年底參與分紅的形式增加收入,在具體的操作中採取雙向考慮的辦法,首先要考慮貧困戶每年的分紅比例要高於退出條件3015元,其次還要考慮合作社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的風險和投入,綜合兩者因素給合作社提出的分紅比例為7%、8%和9%,詳細的操作辦法為,按三年5萬元本金計算簽訂協議,第一年按本金的7%,貧困戶可分紅3500元,第二年按本金的8%,貧困戶可分紅4000元,第三年按本金的9%,貧困戶可分紅4500元,三年合計每戶可分紅12000元。截至目前,全鎮通過5家合作社(宜君縣綠佳源專業合作社、宜君縣翔潤養殖專業合作社、宜君縣綠源養殖專業合作社、宜君縣鴻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宜君縣建印蘋果專業合作社)帶動貧困戶84戶256人入股,2016年12月底,每戶均享受到了3500元的利益分紅。聯業主要是針對具有勞動能力但缺資金的貧困戶,由合作社為其提供務工崗位,截至目前通過引導全鎮在5家合作社務工的貧困戶58戶67人,年平均增收3600元。聯營就是有勞動能力不願入股想自己單獨貸款發展產業的,由合作社給其提供發展產業技術指導和產品的銷路,具體就是由貧困戶貸款拿出一部分資金自己搞發展,一部分投入合作社入股參與分紅。截至目前全鎮聯營的貧困戶有26戶46人,貧困戶每戶增收3100元。「1+2+3」產業脫貧模式通過一年多的運行,截至目前共帶動全鎮貧困戶168戶369人,進一步助推了該鎮精準脫貧工作的健康良好推進。

走進彭鎮湫溝村浩華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牛場,100餘頭的大黃牛正悠閑地吃著草料。按照「合作社+養殖場+貧困戶」的產業化模式,湫溝村35戶貧困戶從事肉牛養殖及牧草產業發展,戶均年收入3萬元,人均純收入6000元;安置轄區5名貧困人員就業,人均年收入工薪及福利費4萬餘元,特困戶人均增收5000元。通過精準扶貧,幫扶貧困戶三年內脫貧,為貧困戶提供種牛及養殖培訓、收購飼料、日常管理等服務,採取高於市場價格0.1%的方式收購貧困戶的飼草,直接讓利於貧困戶。 目前,宜君縣累計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269個、家庭農場91家,覆蓋大部分山區、塬區,帶動貧困戶千萬家。

做響品牌 做大產業——形成產業發展集聚效應

如今不少外地人,一說到美味核桃、香脆蘋果、香甜玉米就會想到宜君。宜君縣連續六年被農業部確定為「玉米高產示範縣」,宜君玉米成為全省首個「國字型大小」地理標誌認證農產品;「怡君」牌商標榮獲省級著名商標;宜君核桃通過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被授予「核桃之鄉」,農業主導產業品牌效應更加凸顯,農民增收步伐明顯加快。 近年來,宜君縣堅持「政府搭台、企業唱戲」,加強原產地農副產品品牌的綜合宣傳推介,使宜君的農優特產品連續保持優價暢銷態勢,年銷售收入在10億元以上。

「自從有了益豐源公司的核桃託管服務隊,咱家的核桃從整形、改良、施肥到收購、銷售自己都不用管了,核桃有了『保姆』,我坐在家裡都能把核桃賣個好價錢,還能在公司打工,一天100塊,確實好!」哭泉鎮料石坡村貧困群眾劉彥軍高興地見人就說。

貧困群眾錢袋鼓了,臉上笑了,心中喜了,這是宜君縣借力龍頭企業帶動產業、撬動增收的初心所在。2016年1月,在宜君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陝西供銷集團公司和縣林果科技經營管理中心共同出資組建陝西益豐源農林科技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承擔核桃產業精準扶貧任務,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扶貧模式,精準帶動已建檔立卡的641戶貧困戶,通過三到五年的時間,做大做強核桃產業,使扶貧從以往的「授人以魚」變為「授人以漁」,改「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徹底實現貧困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

哭泉鎮淌泥河村貧困群眾苟金來家裡有6畝核桃園,沒有託管之前,核桃園可以說是處於粗放式管理狀態,結幾個算幾個,賣幾個是幾個,年年下來,核桃收入沒有幾個錢。自從2016年把家裡的6畝核桃園託管給益豐源公司,核桃園有了起色,地里雜草少了,樹形打開了,核桃結得也多了,還在鑫鋒合作社有了務工收入。經過算賬,他2016年核桃比往年多收入300元,務工收入2000元,僅這兩項收入就比往年多增收2300元。經了解,像苟金來這樣的貧困群眾通過核桃託管增加收入的群眾比比皆是。

中華蜂養殖是太安鎮具有顯著地方特色的產業,太安鎮黨委、政府採取「黨建指導員+專業協會組織+貧困戶」的模式,引導中華蜂保護協會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脫貧攻堅工作中,與全鎮有養蜂條件的貧困戶簽訂3年科技幫扶和統購統銷協議,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以中華蜂產業扶貧示範村石管子村為依託,計劃與不少於100戶的貧困戶簽訂中華蜂產業扶貧包扶協議,為10個村建造科技專利蜂巢不少於400座,開展技術培訓不少於8期,增加對科技推廣工作和示範戶帶動典型的宣傳力度,帶動更多貧困戶和普通群眾參與進來,把中華蜂產業打造成該鎮的特色亮點產業。

宜君縣委、縣政府傾力打造的好品牌,對外匯聚財氣,對內凝聚人氣,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一大批貧困戶在產業品牌的牽引下,脫貧致富形成良性循環。(通訊員 周培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