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立秋:暑去涼來,健脾養胃祛濕熱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立秋,暑去涼來

立者,「置也,建也」;

秋者,「揪也,

物於此而揪斂」。

「秋」字有禾穀遇火之象,

表示禾穀成熟。

「斗指西南,維為立秋,

陰意出地,始殺萬物。

按秋訓示,谷熟也。」

立秋時節(資料圖)

立秋,是一年中重要的時空分界點,是古代八象八節之一。

農諺說:「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結籽。」這時意味著禾穀開始成熟,收穫的季節到了。

秋收(資料圖)

古時的這一天,天子要如立春立夏一樣,親率公卿大夫迎秋於西郊。

在漢代,這一天還要舉行「?劉」之禮,《後漢書·禮儀志》載:「立秋之日,自郊禮畢,始揚威武,斬牲於郊東門,以薦陵廟。……斬牲之禮,名曰?劉。」?是野獸的名稱,劉為殺,殺獸祭祀,以示秋來奮武揚威之意,也是因為秋氣肅殺,才在這一天舉行這樣以應時節的禮制。

到了宋代,又有戴楸葉吃瓜豆咽井水等風俗,如宋代吳自牧《夢梁錄》說:「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以梧桐樹植於殿下,俟交立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同為宋人的范成大有《立秋詩》一首:「折枝楸葉起園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煩襟酬節物,安排笑口問生涯。」

明代,馮應京《月令廣義》中有解釋為何須吃豆水:「立秋日,以赤小豆七粒或十四粒,服井華水,面西吞下,一秋不犯痢疾。」

立秋,涼風至(資料圖)

立秋的飲食起居養生之道

立秋這天,現在流行的習俗以「啃秋」、「咬秋」一類為多。

經過了炎熱的夏天,人們的體重多少都會減少一點,所以秋風起,胃口大開,在立秋這天吃肉,補償夏天的損失,「以肉貼膘」,是為「貼秋膘」。

還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吃西瓜,此風民國時即有。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說:「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

《津門雜記》中也說:「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西瓜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不僅有很好的清暑解渴的食用價值,而且還有號稱「天然白虎湯」的藥用價值。白虎湯主要治療以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為主症的陽明經熱盛證,西瓜可以替代湯藥,吃過就會退熱、生津、汗收,脈象也會平復。

這裡需要注意,許多人因貪涼,喜歡把西瓜放在冰箱里凍過再吃。西瓜本就性寒,再加上冰鎮的寒氣滲透到西瓜里,這樣吃入胃中,會加重胃腸負擔,損及胃腸,也就是傷到了自身的陽氣,所以本就脾胃虛寒的人平時也要少食西瓜。

貼秋膘(資料圖)

這裡再為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西瓜翠衣,就是西瓜瓤和西瓜外皮中間的部分,綠色的瓜條。

晒乾可入葯煎,有清熱解暑的功效。更可以把它作為一道冷盤。把外側硬的綠皮削掉,內側的瓜瓤刮凈,然後把西瓜翠衣切成細絲,用鹽殺一下,把水擠凈。

加適量的醋和蒜,是一道很好的爽口、清熱、解暑的冷盤。

西瓜翠衣(資料圖)

立秋以後,早晚溫差較大。

這時,天有烈日,地多水濕,濕熱交蒸,合而為濕熱邪氣。

也就是說立秋雖然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在氣溫上還沒進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氣依然較多,天氣悶熱,因此還是要注意防暑除濕,養護脾胃,預防胃腸疾病。

《黃帝內經》言「濕氣通於脾」,脾喜燥惡濕,濕邪留滯,最易困脾。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例如茯苓可以促進脾胃功能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再有,選擇一些清淡的食物,遠遠勝過補藥的作用。如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濕的功效。

外治法可以選擇按摩豐隆、足三里,讓脾胃變得強壯起來。豐隆穴是化濕要穴,能健脾化痰、和胃降逆,足三里能補中益氣、扶正培元、通經活絡。

清暑化濕(資料圖)

起居適宜早卧早起,

早卧以順應陽氣的收斂,

早起以使肺氣得以舒展,

防止收斂太過。

可逐漸增大運動量,

選擇慢跑、散步、球類運動等,

但仍應避免過度出汗。

來源 | 在騰訊道學

作者 | 李博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