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高中政治必修課背誦提綱整理大全,最後一個月就靠它了

同學們堅持住,剩餘的時間再衝刺一下,加油!本篇復略長,都是一些乾貨,可以先收藏起來,尤其是政治成績不好的同學。更多精彩請點擊標題下藍色字:藝考,獲取文章)

經濟生活背誦提綱

1.影響價格的因素:

⑴價值決定價格。勞動生產率、原材料、流通→成本→價值量→價格

⑵供求關係影響價格。天氣、政策、市場炒作、消費心理等→供求關係→價格

供過於求,價格下降;供不應求,價格上漲

2.價格變動的影響:

⑴影響生活(消費者、需求量):

①影響商品的需求量:價格上升,減少購買;價格下降,增加購買。

需求有彈性:生活必需品,需求彈性小,需求量受價格變動影響小;高檔耐用品,需求彈性大,需求量受價格變動影響大

②影響相關商品的需求量:商品價格上升,其互補商品的需求量減少,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

商品價格下降,其互補商品需求量增加,替代品的需求量減少。

⑵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①調節產量。商品價格下降,生產者獲利減少,會壓縮生產規模,減少產量;

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者獲利增加,會擴大生產規模,增加產量。

②調節生產要素分配。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某種生產要素的價格下降,生產者就會增加其使用量;價格提高,減少其使用量。

3.影響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①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消費水平與當前收入正相關。②未來收入預期。未來收入預期樂觀,可能預支將來收入,加大當前消費;預期未來收入減少,會節制當前消費。③收入差距影響社會總體消費水平。收入差距過大,總體消費水平會降低;收入差距縮小,總體消費水平提高。

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須保持經濟的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預期,縮小居民收入差距,保持物價穩定。

消費心理、消費觀念影響消費行為。居民要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性的消費者。

4.消費結構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收入的提高,人們會越來越追求身心愉悅和全面發展,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將逐漸增加,生存消費比重下降,恩格爾係數降低。

5.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理性的消費者

①量入為出、適度消費。②避免盲從、理性消費。③保護環境、綠色消費。④勤儉節約、艱苦奮鬥。

6.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四個環節:直接生產過程是起決定作用的環節;分配和交換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橋樑與紐帶;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總過程的最終目的和動力。

★7.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⑴生產決定消費:①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②生產決定消費的方式,③生產決定消費的質量和水平,④生產為消費創造動力。

⑵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展。①消費是生產的目的。②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對生產的調整和升級起著導向作用;③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夠帶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④消費為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能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

8.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9.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

10.企業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發揮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作用。

★11.企業(生產經營者)的經營發展:

①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面向市場,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適時調節生產規模。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如價格、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品牌效應等。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③提高商品和服務的質量,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④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⑤通過企業兼并、企業聯合,優化組合,優勢互補,實現規模經濟,優化資源配置。⑥通過股份制融資,擴大企業規模。⑦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公司制,提高運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學性。⑧通過向銀行貸款,發行股票、債券,拓展融資渠道。⑨合理調整分配製度,調動員工積極性、創造性。⑩加強對外經濟合作,「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實施「走出去」戰略,增強企業國際化經營能力。⑾運用世貿規則,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積極應訴,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12.尊重勞動,尊重勞動者。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13.擴大就業

⑴就業是民生之本。①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②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③勞動者就業有利於其實現自身的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⑵黨和政府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的就業政策,制定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

14、勞動者要提高勞動技能,樹立正確的就業觀:①自主擇業觀 ②競爭就業觀 ③職業平等觀 ④多種方式就業觀

企業要提高經濟效益,承擔社會責任,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擴大就業的根本措施。

★15.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造的尊重。有利於讓一切創造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於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發展。

16.促進收入分配公平

⑴原因、意義: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內容,是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體現。①勞動者合法權益,勞動者積極性、創造性,生產發展 ②居民收入水平,消費水平,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③勞動者基本生活權益,社會穩定 ④社會公平,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群眾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⑵措施:①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制度保證 ②增加居民收入,著重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兩個提高,兩個同步) ③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17.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效率與公平分彆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與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18.影響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①經濟發展水平 ②分配政策。

★19.發揮財政的作用:①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②促進資源合理配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③宏觀調控,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

發揮財政在的中作用

20.市場經濟

⑴市場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濟。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通過價格的漲落以及供求的變化,來引導生產經營活動,調節資源配置。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⑵市場經濟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⑶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弊端。如果僅由市場調節,會導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資源浪費;社會經濟不穩定,發生經濟波動和混亂;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導致嚴重的兩極分化。

21.規範市場秩序,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

⑴原因、意義: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

⑵措施:①制定、實行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②加強社會誠信建設,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⑶經濟活動參加者①必須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證自己的經濟活動符合法律規範,又能夠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②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

22.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與手段

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手段:①經濟手段。②法律手段。③行政手段。 以經濟和法律手段為主,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宏觀調控手段的總體功能。

2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強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4.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①第一要義:推動經濟社會發展。②核心立場:以人為本。③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④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25.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

⑵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①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拉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②堅持走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新四化」);③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

⑶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走特色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農、以城帶鄉。

⑷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

25.經濟全球化:

表現: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影響:促進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了世界範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發展,為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經濟全球化加劇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

應對:經濟全球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應當抓住機遇,積极參与,趨利避害,防範風險,勇敢地迎接挑戰。

26.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⑴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發展服務貿易。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推動引資、引技、引智有機結合。

⑵實施「走出去」戰略,促進「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

⑶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作為自己發展的根本基點。

政治生活背誦提綱

主體:公民 地位(國家性質,人民當家作主)、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政治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原則,有序政治參與的途徑

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民主專政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廣泛性和真實性。

公民的政治權利和自由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公民的政治性義務: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

政治參與的渠道: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

參與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則:①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②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③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結合。

增強公民意識和政治參與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政治參與的能力,積極有序地參與政治生活。

民主決策: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多種方式:間接參與民主決策——通過民主選舉,選舉代表進入決策機關,參與、審議、監督、制定決策;直接參与民主決策——通過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專家諮詢制度、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參與民主決策

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是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的重要環節。①有助於決策充分反映民意,體現決策的民主性;②有利於決策廣泛集中民智,增強決策的科學性;③有利於促進公民對決策的理解,推動決策的實施;④有利於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信心,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感。

基層民主(基層群眾自治):

村民自治的主要內容:①村民民主選舉村委會(村民自治的基礎,村民參與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徑);②村民會議進行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決策和管理;③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規民約,管理村裡日常事務;④村民通過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幹部、村委會定期報告工作等監督村委會、村幹部,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規範化軌道。

城市居民自治的主要內容:①居民民主選舉產生居委會;②居民會議討論決定涉及居民利益的重要事務;③制定居民公約,日常事務居民管;④居民委員會實行公開辦事制度,定期向居民會議彙報工作,接受居民的監督和質詢。

村(居)民委員會是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意義:發展基層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實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有效途徑,是社會主義民主最為廣泛而深刻的實踐,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

民主監督:

公民行使監督權、實行民主監督的方式和渠道:①信訪舉報制度②人大代表聯繫群眾制度③輿論監督制度④民主監督的新形式、新方法:監督聽證會、民主評議會、網上評議會等。

實行民主監督的意義:有利於改進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有利於維護國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權益,有助於激發廣大公民關心國家大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謀劃策的主人翁精神。

負責地行使監督權: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於同邪惡勢力進行鬥爭,勇於使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監督權;必須採取合法方式,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得干擾公務活動。

主體:政府 性質,職能,宗旨、原則,審慎行使權力、科學民主依法決策,依法行政,自覺接受監督,提高公信力,提高政府威信

政府是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國家行政機關。

政府的基本職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②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③組織社會主義文化建設④加強社會建設⑤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建設服務型政府。

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對人民負責(堅持①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度②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③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

政府堅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審慎行使權力,科學民主依法決策;自覺接受監督;增強政府公信力,樹立政府的威信。

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⑴含義: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權力必須依據憲法和法律的規定。

⑵具體要求:合法行政 、程序正當 、權責統一等。

⑶意義:依法行政是貫徹依法治國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體現了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政府依法行政,①有利於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和自由;②有利於加強廉政建設,保證政府及其工作人員不變質,增強政府的權威;③有利於防止行政權力的缺失和濫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有利於帶動全社會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審慎行使權力,科學民主依法決策

◇科學決策:不斷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民主決策: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使決策能夠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

◇依法決策:堅持決策的內容符合法律的規定和要求,決策過程符合法定程序。

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減少決策的失誤。

對政府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

⑴為什麼:權力具有兩面性,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需要對權力進行制約和監督。政府接受監督是堅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證。①政府只有接受監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減少工作失誤;②才能防止濫用權力,防止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行為,保證清正廉潔;③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確的決策;④才能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造福於人民,從而建立起一個具有權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⑵有效制約和監督權力的關鍵,是健全制約和監督機制。一靠民主。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發揮人民民主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二靠法制。加強法制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

行政系統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

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里。

政務公開,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和公開辦事制度

有助於規範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更好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便於公民監督政府工作,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增強政府公信力,樹立政府的威信

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是否被人民認可和接受,是區別政府有無威信的標誌。

如何樹立政府威信:①科學民主依法決策,依法行政、審慎用權。②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自覺接受人民監督,與人民群眾保持和諧關係。③高效,清廉,講信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④切實履行政府職能,有良好的業績。

主體:人民代表大會 性質、法律地位、職權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是國家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代表人民統一行使國家權力,決定全國/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務。

人民代表大會行使立法權、決定權、任免權、監督權。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組織和活動的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主體:人大代表 法律地位、職責(權利與義務)

人大代表是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人員,代表人民依法參加行使國家權力。

人民代表有審議權、表決權、提案權、質詢權。

人大代表協助憲法和法律的實施,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繫,聽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見和要求,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主體:共產黨 性質、指導思想、宗旨、執政理念、地位、執政方式

共產黨是的執政黨,是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

共產黨具有與時俱進的執政能力,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

發揮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建設和純潔性建設。

主體:民主黨派 人民政協(政協委員)

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民主黨派是參政黨,擁有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參政權,參加國家政權,參與國家大政方針和國家領導人選的協商,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參與國家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執行。民主黨派與共產黨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於社會主義事業的親密友黨。民主黨派接受共產黨的政治領導,與共產黨互相監督。

人民政協是多黨合作的重要機構,是共產黨領導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圍繞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職能,是政治生活中發揚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

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平等、團結、互助、和諧

處理民族關係的基本原則: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的基本民族政策,是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實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堅持獨立自主自辦的原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第四單元 當代國際社會

主權國家的權利: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管轄權。義務:不侵犯別國、不干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等。

聯合國的地位、宗旨、作用:當代國際社會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響力、最具權威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國際關係及其決定因素:

國際關係的形式是多樣的,競爭、合作和衝突是其基本形式。

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國家利益是國際關係的決定性因素。

各國間存在著複雜的利益關係。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對立則是引起國家衝突的根源。

各國的國家性質與利益追求不同,執行的對外政策不同,使得國際關係複雜多變。

國際社會需要協調國家間的利益,處理好國家間的矛盾,促進國際關係的健康發展。任何國家都不應以維護本國國家利益為由,侵犯別國主權、干涉別國內政。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解決和平與發展問題的主要障礙。維護和平、促進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堅決地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改變舊的國際秩序,建立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國際新秩序。

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世界多極化不可逆轉,世界正在形成若干個政治經濟力量中心。

多極化建立在多種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基礎上,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世界向多極化發展,是時代進步的要求,符合各國人民的利益。

國際競爭:當代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當前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

的對外政策:

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的外交政策。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利益與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維護的國家利益就是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尊重其他國家的正當的國家利益,維護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

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基本點:①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是外交政策的宗旨。②維護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是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③獨立自主是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場。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是對外關係的基本準則。

始終不渝地走和平發展道路 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

主張各國人民攜手努力,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

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支持按聯合國憲章精神所進行的各項工作,積极參加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活動。

文化生活背誦提綱

1.文化的特點:①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②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③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2.文化的作用(力量、功能、意義):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和人的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

◇文化對社會的影響:

文化是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之一。加強文化建設,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⑴對經濟的影響:文化與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①文化對經濟的服務功能: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建設良好的文化氛圍、人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②文化自身的經濟功能: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文化消費日益豐富,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⑵對政治的影響:文化與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①國內: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②國際:文化滲透、文化入侵,與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鬥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鬥爭的重要內容。要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⑶對綜合國力的影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已經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要增強文化軟實力、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佔據文化發展的制高點,在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文化是廣大發展家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反對文化滲透、文化入侵、文化霸權主義,維護國家的文化安全。

的文化建設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對人的影響:

⑴途徑: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於 ①特定的文化環境;②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加強文化環境、文化場館的建設,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⑵表現:文化影響人們的 ①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②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⑶特點:①潛移默化(方式上);②深遠持久(效果上)。

⑷優秀文化塑造人生:①豐富精神世界;②增強精神力量;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係: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文化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文化並非經濟、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屬品。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

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對阻礙社會的發展。

4.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5.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6.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7.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尊重文化多樣性,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相互借鑒,求同存異。

8.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①商業貿易 ②人口遷徙 ③教育……

9.大眾傳媒是現代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0.科技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產設備、多樣的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使文化產品的大批量、規模化、產業化生產與流通成為可能,促進了大眾傳媒的發展。

大眾傳媒依託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彙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11.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外域文化不斷傳入,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12.文化具有繼承性 體現: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的繼承。

13.傳統文化的特點:①相對的穩定性。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②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14.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紐帶。

15.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⑴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⑵科學技術的進步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⑶思想運動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促進文化的發展。⑷教育的方式與水平也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16.教育:

⑴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

⑵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17.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文化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

18.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動力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文化。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社會實踐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19.文化創新的意義、作用

⑴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⑵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20.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②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創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③反對「守舊主義」、「文化復古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21.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22.正確對待外來文化:

①尊重外來文化。②加強中外文化交流,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抵制西方文化中腐朽、落後思想的危害。③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④反對「封閉主義」與「全盤西化」、「民族虛無主義」。

23.文化創新與借鑒、融合的關係: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文化的交流、借鑒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

24.文化創新的途徑:

①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②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③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鑒、融合,面向世界、博採眾長,學習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④堅持正確的方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反對「守舊主義、封閉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

⑤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關注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著眼於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吸取營養,自覺走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道路。

⑥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創新文化傳承手段,創新文化體制機制。

25.弘揚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精神,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26.中華文化的特徵:

⑴源遠流長

⑵博大精深

⑶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求同存異(能與其他民族文化和諧相處)、兼收並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積極成分)

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於它所特有的包容性。這種文化的包容性,有利於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係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7.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誌著進入文明時代。漢字是中華文化的基本載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對傳承中華文化發揮了巨大作用。

28.中華文化的力量

中華民族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各族人民對中華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中華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勵人民克服困難、創造幸福生活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創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

29.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

30.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深深植根於優秀傳統文化之中,始終是維繫中華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3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⑴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鑄造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是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要求,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⑵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①最重要的是發揮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②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③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思想的影響;④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⑤青年應該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建設者。

32.文化市場的自發性和傳媒的商業性,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個人在文化生活中要學會選擇。

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與呼聲,發展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大眾文化。

33.改造或剔除落後文化,堅決抵制、依法取締腐朽文化。

34.奏響主旋律

35.走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36.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覺,是對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以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

文化自信,來自於對時代發展潮流、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刻把握,來自於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表現為對中華文化前途充滿信心、對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充滿信心、對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充滿信心。

37.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38.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39.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40.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43.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44.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發揮道德模範的榜樣作用。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倡導社會主義榮辱觀。

45.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

46.加強自身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不斷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生活與哲學背誦提綱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探究世界的本質 把握思維的奧妙(辯證唯物論)

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原理:

1.世界是客觀的物質世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物質決定意識。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實事求是。

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特定的聯繫。規律是不可抗拒的,違背客觀規律必然受到規律的懲罰。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2.人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可以認識和把握規律、利用規律。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意識具有能動性,它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又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造性、自覺選擇性。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對於人體生理活動具有調節和控制作用。

3.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

物質與運動 運動與靜止:

一切事物都處於運動變化之中,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

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在確認絕對運動的同時,也要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

求索真理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論)

1.實踐的特點:①客觀物質性。實踐受到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制約。②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具有創造性。③社會歷史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人的活動;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這一部分可納入歷史唯物主義。)

2.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

(實踐的觀點,包括上述1、2。)

3.真理:①真理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②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範圍。③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於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真理與謬誤:二者有原則性的界限,不能混淆。相伴而行,犯錯誤是難免的;相比較而存在。相互貫通,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通過糾正謬誤、批判謬誤而發展真理。

4.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

認識過程的特點:①反覆性: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實踐水平的限制,還受到主觀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複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也有一個過程。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覆,不斷克服謬誤,逐步接近真理。②無限性,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③上升性:認識不斷發展、完善、深化。

在實踐中不斷追求真理: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唯物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的聯繫觀 (普遍)聯繫的觀點

1.聯繫具有普遍性(世界是普遍聯繫的),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反對用孤立的觀點看問題。

2.聯繫具有客觀性,聯繫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繫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要尊重事物的固有聯繫,不能肆意抹殺、破壞事物的固有聯繫。

3.人們可以(應該)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繫,改變事物的狀態、調整原有的聯繫,建立新的聯繫。

4.聯繫具有多樣性,應全面地認識與事物有關的各種聯繫。不能只看到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聯繫,而忽視間接的、本質的和長遠的聯繫,忽視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的中間環節。

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5.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立足整體,搞好局部。

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係:⑴相互區別:整體居於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於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於整體。⑵相互聯繫、密不可分:①相互依賴:整體由部分構成,離開了部分,整體就不復存在。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了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②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到部分。

把握整體與部分的關係,堅持整體與部分的統一。①樹立全局觀念和整體意識,立足整體,統籌全局,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

6.堅持系統優化的方法:①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②要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③要注意系統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達到整體功能大於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用綜合的思維方式來認識事物。要著眼於事物的整體性,從整體出發,把各個部分、各個要素聯繫起來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形成關於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

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發展的觀點)

1.世界是永恆發展的,發展具有普遍性,堅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2.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補充:◇樹立創新意識。支持、促進新事物的成長。)

3.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迂迴的。

我們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對未來充滿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4.事物的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做好量變的準備,促進事物的質變:①要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②在量變已經達到一定程度、只有改變事物原有的性質才能向前發展時,要果斷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展。

矛盾的觀點和矛盾分析法(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1.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由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2.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個方面。堅持矛盾分析法,堅持兩點論,堅持一分為二地看問題,看問題要全面。

3.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看問題要全面,把矛盾的雙方有機地結合起來。

4.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於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

5.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並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6.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一定場合下,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轉化。把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地統一起來。從矛盾的特殊性中發現普遍性,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7.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⑴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於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次要矛盾處於從屬地位、對事物發展不起決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處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次要方面處於被支配地位。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賴,並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⑵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認識方法:

堅持兩點論就要在認識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複雜事物的發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

1.堅持辯證否定觀:

辨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不是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舊事物中過時的消極的內容,保留舊事物中積極合理的因素。(肯定與否定的統一)

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辯證的否定是聯繫的環節,新事物產生於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積極的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堅持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

3.樹立創新意識:①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②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

4.創新的社會作用:①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推動生產關係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③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歷史唯物主義)

尋覓社會的真諦(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

一、社會發展的規律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有什麼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麼樣的社會意識。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

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①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發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有時會落後於社會存在,有時會先於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②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2.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

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社會發展的實現方式: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

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改革是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二、社會歷史的主體

5.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和歷史的創造者: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②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③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6.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群眾觀點: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1.價值觀

⑴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和發展,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

⑵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特徵:①社會歷史性,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②主體差異性,往往因人而異。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階級性。

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①必須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

2.價值的創造與實現(如何實現人生價值?):

①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根本途徑)。②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客觀條件)。③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主觀條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頑強拼搏、自強不息;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個人素質;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

隸屬於三好網,全國最具影響力的自主招生、藝考服務平台,每天提供最新政策資訊解讀、備考策略、乾貨知識及在線答疑!聯考君在這等你,圓你名校夢!

文: 網路 圖:互聯網 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如有轉載,請聯繫並註明原出處!

官網:www.sanhao.com/

郵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精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