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藝術 | 連帽衫狂魔從地鐵里擠出來的「無臉人」,就在你身邊

捷運「無臉人」

大城市裡,他們無處不在

你逃都逃不掉

有限的空間被無限地壓縮,陌生人的臉就緊挨著鼻尖,喘口氣都覺得艱難……每天擠捷運的你,是否已經厭倦了這種黏膩的感受?但是這種看似普通又痛苦的經歷,竟也能成為藝術家靈感的來源。

擁擠的北京捷運, via Flickr

出生於加拿大的 Karel Funk 就是這樣一位「苦中作樂」的藝術家。初看他的作品,我們感受到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細膩,細膩到宛如真實的照片。在他的畫中,人物的鬍鬚、頭髮,衣服的細節、光影,都細緻入微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Karel Funk poses for a portrait in front of one of his paintings at the Winnipeg Art Gallery on Thursday. ZACHARY PRONG / WINNIPEG FREE PRESS

Untitled #65, Karel Funk, 2014. Acrylic on panel. 72.4 x 63.5 cm. Galerie Division, Montréal. © Karel Funk, courtesy 303 Gallery, New York and Galerie Division, Montréal

Untitled #19, Karel Funk, 2006 Acrylic on panel 78.7 x 61.0 cm Musee d'art contemporain de Montreal (Karel Funk, courtesy 303 Gallery, New York)

而這細膩的特點,正來源於 Karel Funk 在現代大城市生活中的體會。「在紐約這樣的城市中,感受那種人群的密集是是十分常見的經歷。在繁忙的街角,在捷運車廂里,或者在乘電梯時,你可能會和陌生人離得非常近——就算是好朋友一起出去玩也不會那樣嚴重地入侵個人空間。在大城市的環境中,這樣的情況總是在發生。我們逃都逃不掉,必須得面對。」

Untitled #84,Karel Funk, Acrylic on panel, 28 x 35 12 inches (71.1 x 90.2 cm)

Untitled (Headphones, 15in x 15in Acrylic on panel, Karel Funk, Photo John Berens

Karel Funk 兒時受父親影響,對於圖形的概念十分嚴謹,例如直線就必須畫得筆直,這也是如今 Karel Funk 的畫風細緻準確的原因之一。

Untitled #1, 23in x 18in Acrylic on panel, Karel Funk, Photo John Berens

而他的作品的另一個特點也非常明顯了——那就是幾乎無處不在的連帽夾克衫!

Untitled (Blue Hood), 2002 Acrylic on panel 40.6 x 40.6 cm Hort Family Collection (Karel Funk, courtesy 303 Gallery, New York)

連帽夾克衫可以說是 Karel Funk 的繆斯。他認為,城市裡的現代人,幾乎人人都有這麼一件防水耐用的外套,他總能在街頭看見這樣的打扮。而另一方面,在參考過文藝復興時期的肖像畫之後,他漸漸地有了這種想法——把這種當代生活的標誌與藝術歷史連接起來。

紀錄片《Karel Funk (untitled)》片段,Winnipeg Art Gallery

為了畫出這樣細膩的質感, Karel Funk 運用了獨特的創作手法。他擁有一個專門存放這些連帽夾克衫的地下室,並把模特們帶到這裡來進行他創作的第一步——照片拍攝。

紀錄片《Karel Funk (untitled)》截幀,Winnipeg Art Gallery

「我讓他們不斷變換姿勢,並隨之調整打光;我喜歡把衣服給弄皺一點,但是這也不太容易,因為很難讓它一直保持那皺皺的樣子,」 Karel Funk 說,「不過我有時會用膠帶或者薄紙墊在衣服下面來幫助它塑性。」

Untitled #66, 2014 Acrylic on panel 91.4 x 76.2 cm Collection of Jennifer Blumenthal and Daniel Bubis (Karel Funk, courtesy 303 Gallery, New York)

他試著讓夾克與不同的光線組合,並將這些照片導入到電腦里進行調整,再將其投影到一個面板上,他在上面進行輪廓的速寫。

之後將是耗時兩三個月的細緻描繪,期間可能需要數百張極薄的透明亞克力板,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反覆研究,像毛髮這種細節更是要畫很多遍才能達到細緻入微的效果。

幾乎每周日, Karel Funk 都會離開工作室,穿過一個公園,來到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對於他來說,這既是一種收穫,又是一种放松。「甚至是在路上走走,這都是在給自己充電。當我充電完畢回到工作室,我覺得我又可以滿狀態投入到工作中去了。」此外,他也會經常去弗里克收藏(The Frick Collection)。這裡的清凈對他來說更具有戰術性,他可以更加仔細地觀察肖像畫作中的肌肉部分和光影的處理。

傳統肖像畫通常會將觀眾的目光鎖定到人物的眼睛上,並通過背景里的細節提供相關的線索。但是在 Karel Funk 的作品里,人物總是背對著我們,閉上眼睛,跟觀眾沒有任何「交流」,好像我們根本不存在。而背景也通常是灰白色,使人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人物身上。這也是他作品的另一大特點。

Karel Funk,Untitled, 2002 Karel Funk,Untitled, 2002, acrylic on panel, 18」 x 14」

他說:「當人們看到一張臉,從他的眼睛、嘴唇,我們就能看到一些波動,那就是蘊藏其中的故事。」正如 Karel Funk 所說,通過遮掩面部和眼睛,我們「很難找到關於這個任務的具體信息或者感情。」他指出:「我的畫能給你的很少。除了皮膚、頭髮或衣服的質感,還有關於「這個人是誰」的問題,沒有什麼可以給你留下的。」

'Untitled #55' by Karel Funk at Mayberry Fine Art

Karel Funk 的作品,是由攝影開始,以繪畫結束。而這樣「無臉肖像」的創作方式,其實在攝影作品中並不少見。

Untiitled #12, 30.6in x 30.2in, 2004, Acrylic on panel, Karel Funk

傳統意義上,攝影師會需要模特的眼神來講故事,面部的其他部分進行協作——眼睛與觀眾交流,而臉就是情感的畫布。

Portrait of Winston Churchill, Yousuf Karsh

但有時候,一雙手、一個動作、一個影子、一片環境就能傳達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信息,這樣就不再需要面部的出現了。此時此刻,人們會被他們僅能看到的元素所吸引,而產生更加集中的思考。

Copyright Aloha Lavina

正如拍攝過包括海明威、丘吉爾、愛因斯坦、肯尼迪等在內的名人肖像影像的攝影大師尤素福·卡什(Yousuf Karsh),也曾有《手:托馬斯·曼》這樣一幅無臉的作品驚艷世界。托馬斯·曼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而記錄他寫下經典作品的手,再合適不過了。

Yousuf Karsh, Hands: Thomas Mann, 1946, George Eastman House

而幾個月前,黎巴嫩攝影師 Pamela Hachem 開始了其作品系列「你所愛之物的肖像(Portraits Of What You Love)」。作品中的人物用特定的物品遮住面部,講述其背後的故事。攝影師希望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吸引人們的眼球,更能讓人們看到表面之外的東西。

#6 The Music Lover, Pamela Hachem

就像 Karel Funk ,他的畫作所要傳達給我們的,並不是這些人物的故事或者感情,而是現代都市生活帶來的一種感受。正如他所說,這些作品的靈感來源於城市生活中擁擠的人潮。而他正是以這樣的視角,將這些瞬間記錄下來,用超精細的作畫,讓我們重新審視現代生活中最熟悉的、近在咫尺的陌生人,看看我們到底能夠離他們多近。或許下次你擠捷運的時候,會覺得周圍的人都是一幅幅的畫呢。

/ Y T 原 創 未 經 允 許 不 得 轉 載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