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些人在南京,一生只做一件事

上班,下班,擠捷運,轉公交

每日穿行於南京,滿眼皆是勞碌

如此生活五六天,直到周末降臨

大睡,狂吃,猛逛,看一場電影,打兩局遊戲

周而復始,春夏秋冬

對於今天的都市人而言

早已忘卻最初的「匠人精神」

然而,在南京這座古都

有些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

或承繼祖上的真傳,或出於興趣的驅使

一次又一次重複,用一生去守護這門手藝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這些南京的傳統手工藝人,在鬧市一隅取靜,用一件件精細的作品守護一生所愛,留住過往舊時光,留住古城金陵的獨特氣韻。

金陵綉男:男兒女紅一樣精

高勇師傅生於繡花世家,母親往上數四代都是當地有名的綉娘,手藝代代傳承,為人稱道。到了高師傅這一代,母親犯了難,連生了三個大胖小子,本也是人丁興旺的樂事,可家傳的絕學怕要失傳。沒想到排行老二的高勇,把這門「女紅」傳承了下來。

小時候耳濡目染,再加上自己喜歡,高勇師傅不顧旁人的冷眼,練就了一手出色的「針線活」。

但在那個時代,一個大男兒想靠「女紅」吃飯,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南京求生的那些年,高勇師傅搬了十多次家,最窘迫的時候睡過工地、橋洞,苦日子裡穿針引線,終於綉出了屬於自己的一份甘甜。

有一天,高師傅在天橋練攤,人群中一個行人駐足觀看,和他閑談。這人買了不少綉品,還邀請高勇師傅做節目,讓更多人有機會看到這些精美的作品,原來這位貴人是電台主播。從那以後,很多人開始認識高勇,甚至專門找上門來買他的東西。

高師傅也一直勤奮不間斷,努力尋求創新,在蘇繡的基礎上盤金盤銀,形成獨特的金陵綉。南京民俗博物館也向他拋來了繡球,高勇師傅從街頭走進這座民俗博物館,在屬於他的工作室里專心做起了「綉郎」。

現如今,高師傅已經被認定為非遺傳承人,他一門心思想把這份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感受到布藝的美好。

南京絨花:一個人的孤獨和燦爛

絨花,諧音「榮華」,相傳早在唐代武則天時便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清時代更具規格,清康熙、乾隆年間為極盛時期。當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曾是熱鬧非凡的「花市大街」,這裡是絨花的海洋,經營絨花的店鋪盛極一時。

四十多年前,國中畢業的趙樹憲到南京絨花廠當學徒,混口飯吃。但當趙師傅第一眼看見絨花,便覺得非常驚艷,儘管近半個世紀過去了,他還清晰記得當時場景,「那是一件孔雀開屏的作品,當時就想怎麼有這麼好看的東西」。

如果只為了生存去做一件事,恐怕很難獲得長久持續的歡樂。趙師傅是幸運的,他在這門上千年的手藝中找到了莫大的樂趣。從學徒到流水線的工人,再到車間主任,趙師傅在他的崗位上創造「好看的東西」,自然歡樂。

然而,上世紀90年代起,純手工製作的絨花漸漸被各種造型別緻的頭花、胸花所取代,南京市絨花廠倒閉,趙樹憲也因此一度告別了這個行當。「當時那種感覺不像是失去了一份工作,而是生活失去了樂趣。」

幸運的是,趙師傅和絨花的暫別在2008年結束,應南京民俗博物館的邀請,他在館內設立了「絨花坊」,這裡成了南京絨花最後的根據地,他也成為南京唯一仍在從事絨花設計和製作的老藝人

秒回老南京:吆喝一聲響,穿越舊時光

「箍桶哎——箍桶哎——」,「扎筲箕!」,一聲吆喝,一聲情,瞬間穿越舊時光。

現在的南京,很難再看到箍桶修傘、走街串巷的匠人。但兒時悠長的吆喝聲,早已融入南京人的骨肉血液里,時隔多年猛然聽到,童年曆歷在目,所有的感覺和記憶復活。

現年77歲的劉奎龍,是南京市非遺項目「南京吆喝」的傳承人

劉老是如何喜歡上這門民間藝術的?「當年,我學說相聲,要找『包袱』。用普通話說,觀眾反倒不感興趣。我就用南京白話說,中間夾帶著南京吆喝,發現效果不錯。」

為了唱好「南京吆喝」,劉老每天早晨五點半準時起床,跑到空曠的地方練聲,「每天都必須練,一天不喊,馬上就不行了。」在劉奎龍看來,要學好南京吆喝,必須是地地道道的南京人,真正的老南京話很不容易學的,最起碼兩三代以上都是南京人,另外還必須對南京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有一定的了解,否則聽起來怎麼都缺少點韻味。

一聲吆喝背後,是一代老南京的集體回憶。然而時過境遷,還有幾人,能記起那年初春,窄巷裡貨郎挑著長擔,「賣——五香雞蛋」 。

秦淮燈彩:一盞荷花燈,悠悠千古情

「艙前的頂下,一律懸著燈彩;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艷晦,是不一的,但好歹總還你一個燈彩。這燈彩實在是最能勾人的東西。

——朱自清《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燈彩,又叫「花燈」,始於西漢,盛於隋唐,兩千年來悠悠亮著。朱元璋建都南京,曾於元宵節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支。秦淮燈彩甲天下。

顧業亮生於燈彩世家,8歲就開始扎彩燈。這一紮,就是四十多年。從準備材料、扎制,到裱糊、成型,一盞荷花燈,有62道工序。唯有真喜愛、有耐心之人,才能數十年如一日,在每一道工序和每一次扎制中,做一名燃燒熱血的藝匠。

顧師傅成功策劃並舉辦了多界燈會,作為秦淮燈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在傳承古老手藝的基礎上,借鑒先進的科學技術,努力把燈彩的魅力傳播到全世界,讓秦淮燈彩大放異彩。

「泥人黃」:小泥人有大學問

出生於1943年的黃建強17歲國中畢業那年,考進了剛剛成立的江蘇省國畫院,師從宋文治、傅抱石等大家。

在國畫院學了一年多的臨摹,有一次黃建強到一位教授家裡做客,看到花花綠綠的泥人便被迷住。老教授對他說,泥人看上去簡單,做起來可不簡單,學問大著呢。

畢業以後,機緣巧合,黃師傅進入泥人製作行業,深厚的繪畫功底幫了大忙。60年代南京泥人最受歡迎的時候,全南京有三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都有一百多號人。

捏泥人要先發泥,把原料泥灑上水,用木槌反覆捶打,稀了硬了都不行,折騰半天,又臟又累;等泥干后,打磨、上底色;最後是彩繪,這個最難,既要有技術,還要有耐心。

黃師傅不僅自己做泥人,還在中山門國小、南京大學等開設了彩塑課,這個非遺傳承人一直想把這門手藝延續下去,但仍沒找到一個真正的傳人。

還有很多美好的東西

在南京漸漸凋零

總有些「固執」的人

在堅守

守住一門冷僻的手藝

守住古城金陵的氣韻

你我都是過客,在城市奔波穿行

時光太快,記憶太淺

人群的合力拖著我們匍匐向前

有時,不妨慢下來,和時光面對面

周末,去一趟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館)

看師傅端坐,操弄熟練的手藝,聽聽他們講過去的故事

餘生還長,不必慌張。

•EN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