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畢飛宇為什麼說舞劇《青衣》最接近小說,王亞彬就是答案

舞劇《青衣》改編自作家畢飛宇的同名小說,畢飛宇曾在多個場合表示過對這出舞劇的喜愛。「舞劇《青衣》最接近小說《青衣》,靈魂是像的。」畢飛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2015年至今,《青衣》演了將近60場,王亞彬一次次跟著筱燕秋從年輕走向年老,「就像衰老過60次。」

排演《青衣》時,畢飛宇沒給過王亞彬任何干預。今年5月,《青衣》到南京演出,畢飛宇在家鄉當了一回觀眾。完美,揪心,殘酷,憐憫,畢飛宇對舞劇《青衣》做出了這樣的評價。

今年9月,這部融合了古典舞和當代舞的舞劇,將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連演兩場。

王亞彬和畢飛宇之間有著不一般的緣分。2012年,王亞彬受導演康洪雷邀請,參演畢飛宇小說《推拿》的同名電視劇。做案頭準備工作時,她重讀了《青衣》,將這部小說搬上舞台的想法,從此深植於腦中。

「除了小說文字本身有溫度,書中人物的心理刻畫也很有張力,我以舞者的視角,看到了它改編成舞劇的可能性。」王亞彬說。歷經三年打磨,舞劇《青衣》2015年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首演。

舞劇《青衣》劇照85分鐘濃縮一生筱燕秋是小說《青衣》的主角。
19歲時,筱燕秋因為《奔月》里的「嫦娥」一舉成名,又因年輕氣盛得罪師長,被逐出京劇團。20年後,筱燕秋遇見學生春來,重燃了藝術激情,《奔月》得以重排,但春來最終取代了筱燕秋的位置,登台「奔月」。
「筱燕秋是一個極度克制和張揚的矛盾體,二者之間產生了很大的張力,這種張力給了我再創作的空間。」
舞劇《青衣》劇照
王亞彬眼裡的筱燕秋具有藝術家的特彆氣質,單純、執著、忘我、敏感,同時又是一個在悲劇意識中完成小說起伏的承載者。「她是一個戲痴,我是一個舞痴,這一點我們很像。」感同身受之下,王亞彬藉此劇提出了主旨問題:人活著,該怎麼寄託生命?
筱燕秋的一生最終被濃縮在85分鐘的舞劇里,8位舞者合力,呈現了一個戲痴的生命長度和濃度。
王亞彬試著用西方當代舞語言,講一個故事。她刪掉小說中滿是「煙火氣」的日常情節,獨留情緒最飽滿的段落推進劇情,將戲中戲、日常生活、潛意識和超現實三條線交織融合。
戲中戲呈現的是戲曲上的筱燕秋,古典舞和戲曲元素濃厚;日常生活聚焦於離開舞台後的筱燕秋,主打當代舞;夢境等超現實手段,則用來深挖筱燕秋的潛意識,多媒體派上了用場。
舞劇《青衣》劇照
舞劇《青衣》劇照
舞劇《青衣》劇照
在英、法等國際團隊助力下,舞美採用了極簡風格。冷寂的舞台上,一輪圓月襯托著舞者孤寂的身影,頗合小說原作的凄清意境。
「藝術家在創作時是要表達人的內心,排演《青衣》的過程中,我也對自己的內心做了重新解讀和觀望。我看到了筱燕秋作為藝術家的孤獨和敏感,對生命的執著和熱愛。」
王亞彬將自己沉浸於人物,在一種近乎封閉的創作里,她直言這個過程「並不好過」。
舞劇《青衣》劇照
水袖是點睛之筆畢飛宇寫筱燕秋,「命中就有兩根青衣的水袖」。水袖,也成了舞劇《青衣》的點睛之筆。
創作之初,王亞彬邀來梨園大師裴艷玲做顧問。裴艷玲5歲即登台的經歷,讓王亞彬更好地捕捉到了筱燕秋的狀態,以及「角」在台前幕後是怎樣一種心路歷程。
同時,她也請教了不少崑曲名家,比如工旦角的魏春榮,細細揣摩戲曲里高度程式化的身段、手勢、眼神、步伐。
不管是戲曲還是古典舞,水袖都被視為表演者肢體的延展、情感的外化道具。
舞劇《青衣》也有兩段高難水袖舞。一段在戲中戲里,長3分半;還有一段在劇末,長7分鐘。前者對傳統水袖做了淋漓盡致的展現,後者則在傳統技法上做了創新和發展,風格截然不同。
水袖舞都是王亞彬在排練場一點一點打磨出來的。
劇末那段充滿悲情色彩的大水袖,王亞彬連排了一個多月,堪稱難產。作為筱燕秋悲劇一生的象徵,王亞彬不僅要編排動作,還要對人物的心境、狀態做出精確的抒發。
好在,王亞彬是古典舞出身。古典舞的動作和技術原就延續了戲曲的精華,10年的古典舞訓練,讓她排演起來省力不少。
「我個人比較偏愛水袖,特別喜歡絲綢的質感,以及它延展身體的那種表達力。」王亞彬笑說,在北京舞蹈學院讀大學部時,水袖就是古典舞身韻課里尤為重要的一課。
舞劇《青衣》劇照
古典舞解放了王亞彬的肢體,給了她一身好技術,當代舞的表達手法更自由,給了她更多創作空間,再加上戲曲,《青衣》獲得了相得益彰的傳播載體。
「沒看過小說的人,會以為青衣就是戲曲里的一個行當,其實它不僅僅關乎戲曲,更是一種極致的女性形象。」王亞彬感慨。
很多女性在《青衣》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以色列巡演時,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老淚縱橫,緊緊抓住演員的手說,這部劇就是為她而跳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