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石竹·康乃馨·母親節

原本就有死亡氣息和母愛含義的康乃馨,恰好這樣結合起來、聚焦提升,亦不失為懷念亡母的貼切心意。

撰文 | 沈勝衣

在歐洲,母親最早的象徵植物是百合。西方文明的源頭希臘克里特島,遠古初民就用百合供奉萬物的母親神;希臘神話還有個傳說,百合是天後赫拉濺落的乳汁幻化而來。

後來基督教興起,百合被用作耶穌母親瑪利亞的象徵,稱為聖母之花。不過,當代盛行的母親花是康乃馨,即石竹屬的其中一種香石竹,又名洋石竹,以別於原產而稱石竹者。

康乃馨——母親花

石竹是石竹科石竹屬草本花卉。秦漢時的《爾雅》有蘧麥之名,人們曾以為即石竹,遂將石竹與這種瞿麥混稱,但後來已明確是相似的兩種植物。

「石竹」一名,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注為出自《日華》,即《日華子諸家本草》,此書已散失,作者和著作年代不詳,屬宋代以前的葯書,而該名至少在唐代已經很流行了。

元李衎《竹譜詳錄》將其作為「有名而非竹品」的附錄,謂:「石竹,京都人家好種之階砌旁,叢生,葉如竹,莖細,亦有節。」這葉、莖皆似竹就是得名的由來。

石竹花簇生於莖頂,花朵繁密,花色繁多,爛漫錦繡。主花期是暮春初夏,但有的品種可持續四季開放或春秋多次開花,唐司空曙《雲陽寺石竹花》云:「誰憐芳最久,春露到秋風。」

加上生長能力強等優點,是常用於庭院、花壇等處的園林花卉,明文震亨的《長物志》所記造園植物就有石竹。明王象晉《群芳譜》贊其「嬌艷奪目,㛹娟動人。一雲千瓣者名洛陽花,草花中佳品也。」

石竹花

此花還有一個顯著特點,是花瓣邊緣淺裂如鋸齒,彷彿巧手裁剪而成,所以同類花有剪春羅、剪秋羅這樣曼妙的名字。

羅,指綾羅綢緞中的羅類絲織品。石竹花不但本身如剪似綉,還以玲瓏可愛的花型成為古代的衣飾紋樣。李白《宮中行樂詞》形容宮廷女子:「石竹綉羅衣。」

清王琦《李太白集注》謂:「唐人多像此為衣服之飾。……石竹乃草花中之纖細者,枝葉青翠,花色紅紫,狀同剪刻,人多植作盆盅之玩。……唐陸龜蒙詠石竹花云:『曾看南朝畫國娃,古羅衣上醉(按:一般版本作『碎』)明霞。』據此則衣上綉畫石竹花者,六朝時已有此制矣。」

這條註釋是很好的資料:石竹除了用於園藝,還作盆栽;目前所見的石竹詩文記載是從唐代開始的,但其實南朝時石竹已是受歡迎的紋樣花。

石竹屬植物品種很多,廣泛分佈於亞歐各地,在歐洲的歷史比更早。公元前4-3世紀的古希臘,學者狄奧弗拉斯托斯將石竹統稱為「神聖之花」、「宙斯之花」(因此花最早在眾神之王宙斯的誕生地、希臘克里特島發現,香石竹的拉丁文屬名就源自此語)。

古希臘壁畫上頭戴花環的女子

他的《植物研究》(《論植物的歷史》)還記載,古希臘人用香石竹等編成花環。而由於這些花環、花冠是代表榮耀、獻給神像作冠冕的,因此香石竹又稱作加冕之花,康乃馨對應的英文名即衍生於加冕禮一詞。

這種原產南歐的重瓣香石竹,17世紀起英、美不斷有人進行育種改良,形成現在流行的康乃馨,並在20世紀初開始傳入。因其色彩豐富艷麗,形狀美、花期長又耐儲運,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產值最高、應用最普遍的幾大切花之一。

另可釀酒,可食用,花朵中提煉的芳香油還是化妝品和香水的重要原料(王晶《歐洲名花的故事》、阿內塔·麗祖等《橄欖·月桂·棕櫚樹》、何家慶《外來植物》等)。

香石竹的發展史,常見人引用一條資料,說16世紀波斯陶器上繪有重瓣香石竹,是現代康乃馨的源頭。但其實在西方美術作品中,還可找到更早的旁證,如15世紀文藝復興的幾大巨子,筆下都出現了康乃馨。

見出此花當時在歐洲的栽培成熟、普遍常見、以及應用於宗教:達·芬奇、拉斐爾分別畫過《持康乃馨的聖母》,波提切拉的名作《春》,花神衣裙上畫的也有康乃馨,堪稱在西方同樣「已向美人衣上綉。」(句出宋王安石《石竹花》。他大概是古代名人中最關注石竹的,為之寫過好幾首詩。)

達·芬奇畫作《持康乃馨的聖母》

此後倫勃朗、魯本斯、戈雅等都畫過康乃馨;近代如梵高和雷諾阿,風格品味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卻都愛畫此花,一樣的甜美溫馨。

比較特別的是,16世紀繪畫中頻繁出現男子手持一朵康乃馨的形象,尤以雅各布斯·迪爾克的《康乃馨與死亡》令人矚目,畫中人一手拈花,一手卻撫著骷顱頭,神色凝重。

關於康乃馨/石竹的死亡意味,陳明訓《外國名花風俗傳說》指出:「在世界名花中,沒有哪一種的血腥氣有石竹濃重。」所舉的例證,從一開始的古希臘神話,石竹花就是「無辜流血之花」,是由狩獵女神黛安娜殘忍地挖掉一個美少年的眼睛變成(石竹花瓣上有細紋,有的紋路巧奪天工地圍攏成圓形,彷彿眼睛。)

此後在法國等地,石竹與王朝的征戰、放逐、幽禁、攻伐、鬥爭相連,特別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后,很多波旁王朝成員和保皇黨人都佩戴著表示王室尊嚴的紅石竹走上斷頭台,人頭紛落處血濺花紅,以致被視為恐怖之花。

到巴黎公社起義,紅石竹是「熱血之花」,公社社員、女詩人路易莎·米歇爾有詩詠之,事敗後人們一直以此花來憑弔獻祭,另外奧地利、羅馬尼亞等也有用紅石竹紀念犧牲烈士的風俗,成了革命、英雄的象徵。

波提切拉畫作《春》

當然,石竹在歐洲各國普遍受歡迎,並不全都是那麼沉重的。

比如德國傳說中石竹是忠貞之花,這可以《格林童話》一篇講王子復仇的《石竹》為證:裡面同樣有血腥的情節內容,不過當中一位善良的女子,被有超能力的王子變成隨身相伴的石竹花,是這個暴力、悲劇、連大團圓結局都打了折扣的故事中唯一的清麗意象。

又如在英國,16世紀起康乃馨就是上流社會的寵花,代表高貴尊崇,宮廷里的王公貴族、伊頓和牛津里的學子都會佩戴,莎士比亞、喬叟、彌爾頓等人都在詩文中讚美過。

另一較普遍的意義,見於基督教文化,即達·芬奇等畫作的背景;還傳說康乃馨是聖母瑪利亞看到耶穌受難時流下的淚水化成,亦即已具備母愛的意義了。但在從前,這是與前述的百合「聖母之花」象徵並存的,康乃馨後來獨佔鰲頭成為「母親花」,是時間並不長的「今典」。

這要從西方歷史上的母親節說起。如前引,古希臘就有拜祭萬物的母親神的活動;到古羅馬正式形成每年3月的定期慶典,是母親節的起源。

古希臘母親神瑞亞

17世紀初,英國出現了表達對母親尊敬的「省親星期日」(至今仍有一些地方過此節日),是母親節的前身。19世紀,美國女權主義者茱莉亞·沃德·豪倡導現代意義上的母親節,在1870年寫下《母親節宣言》,呼籲以母愛平息紛爭、致力和平。

當時美國另一位女士、博愛主義者查維斯更是身體力行,創立「母親節工作俱樂部」,進行社會公益運動,並推動南北戰爭中的雙方和解。她於1906年5月去世后,女兒安娜·查維斯接棒,在母親的周年忌日舉辦了紀念會,宣傳設立母親節,並給參加者每人發放一朵母親生前最喜歡的康乃馨。

由於安娜和支持者的持續活動,獲得廣泛的社會效應,1914年5月7日,美國國會通過議案並由總統頒令,確定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為全國性的母親節,宣揚母愛文化(當年第一個母親節在5月14日,恰與今年一樣)。

其實不僅英國,很多歐美國家也都有自己的母親節,但美國的這個漸漸成為得到廣泛認同的國際節慶。

到1934年5月,美國首次發行母親節紀念郵票,上繪一位母親凝視著一瓶香石竹,這枚郵票強化了康乃馨作為母親節標誌、慈母之花的傳播(秦寬博《花的神話》、耿衛忠《西方傳統節日與文化》等)。

美國首次發行母親節紀念郵票

原本就有死亡氣息和母愛含義的康乃馨,恰好這樣結合起來、聚焦提升,亦不失為懷念亡母的貼切心意。它在入夏後為盛花期,也正好應合母親節。這種植物文化,成了可自圓其說的名實體系,不妨寬容視之。

只是一旦流行,便有附加的俗氣因素了。在康乃馨大國之一的日本,有兩本書就此談了很特別的意見。

杉本秀太郎的《花》,介紹西方母親節時胸前佩戴康乃馨的流行習俗,即母親健在就佩戴紅色花、母親過世后只能戴白色的,說:「這種人為的規定,想必康乃馨也不樂意吧。等到母親節那天,我要在胸前裝點顏色斑駁的康乃馨。」

秦寬博的《花的神話》,指出當年美國花卉產業相當重視母親節這個新節日,為過節送花大做廣告,從而使康乃馨大賣至今;而安娜·查維斯是終生反對商業化的,她死前說:「我要親自終止自己所創立的節日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從而勸告人們回歸本義、思索創始者的和平與愛理念。

至於我,雖不取俗風,卻也無意「裝點」或「思索」,只是作這一番母親中西植物象徵的讀寫罷了。母逝忽忽已逾兩月,身為人子,沒有什麼能做的,惟用自己最喜愛、最擅長的、卻又是微薄的植物寫作,以文代花,敬獻靈前,聊慰母魂與己心而已。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