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裡的牆都是陶瓷燒出來的,籠盔牆——古磁州窯的見證


當地人對彭城古鎮的形容只有一句話:「彭城街五里長,旮哩拐彎籠盔牆」。這裡說的籠盔牆實際就是燒造陶瓷時使用的匣缽。現在在彭城的大街小巷隨處可以找到用籠盔壘成的房屋、院牆甚至茅廁。古銅色的籠盔疊落成的規矩有序的圖案,使彭城的建築和小巷別具特色,置身其間,彷彿游潤於一座露天的陶瓷博物館。

籠盔是一種用來裝燒瓷器的窯具,其高度為30—60厘米不等,直徑為20-40厘米的圓柱體。籠盔上有一帶孔得面,籠盔的外側是一道道旋紋,起著提高使用強度的作用。它們必須具有耐高達1300℃高溫的理化性能,所用籠盔料有甚高的氧化鋁含量。在進行籠料粉碎加工時,使用了獨特的八棱磙子,也由此留下來彭城街的一大怪—「八棱磙子兩驢拽」的民諺。製作籠盔時,將練制好的籠泥搓成泥條,然後採用盤築法使之成型,再用刮刀在陶輪上精修成坯,經高溫煅燒,即可投入使用。好的籠盔可以使用許多年,也不會被破壞。籠盔內部用於裝燒各類產品,既能夠多裝燒瓷器,又將窯火隔離於器物之外,使其免受窯火直接侵擾。由於經多少次窯火中千錘百鍊,陰陽醞釀,變得質地堅硬,外觀形成鋼筋鐵骨模樣。在瓷器生產中,籠盔作為瓷器燒成的窯具不可替代,倘若沒有籠盔也就不會有彭城窯的繁榮。

上千年來,由籠盔牆打造的窯場文化,深深地影響到彭城民居建築,在房屋建築與生活習俗方面流下深深的痕迹。如彭城民居也多用廢棄的籠盔蓋房建院。由於籠盔牆的中空結構,將許多空氣納入牆體內,具有一定的保溫層,因此籠盔牆建造的房屋,有了冬暖夏涼之特點,至今彭城仍有人一年四季中住窯洞或籠盔房內。當地人對籠盔牆的感情是世世代代就流傳下來。出於對籠盔的感情,當地人總是習慣在房頂上擺放幾個籠盔,用來護壓攔馬。籠盔壘牆一般有兩種使用方法,一種為豎立,一種為卧式。壘建院落圍牆多採用前一種方式,這是有院牆的厚度決定的。壘建窯爐時,由於窯壁較厚,所以籠盔多採用卧式使用,籠盔頭朝外,一個個圓形的籠盔頭組成了一幅規律的幾何圖案,再加上古銅色的調子,煞是好看。

籠盔牆承載與記述著磁州窯的輝煌,也是彭城窯悠久陶瓷史的歷史見證。彭城的籠盔牆,明時即有。明萬曆年間地方官員張應澄在《游鼓山滏水記》中,描述了彭城房屋皆"破瓮敗墟"的特殊建築景色,連喊異哉!這裡的「破瓮」指廢棄的缸片;「墟」實際上指得就是廢舊的籠盔。探訪彭城磁州窯燒造的歷史,只消得看一下滏陽河里散布的籠盔片,即可一目了然。數百年來,由於河流的沖洗與淤積,彭城窯場大量燒瓷用過的廢籠盔片被沖入河道內,難免被消磨去其鋒刃,一片片籠盔片杯磨成了圓角。故被故鄉人稱之為「銅幫鐵底滏陽河」。儘管籠盔的使用已退出了歷史的舞台。但正是籠盔牆代表了彭城窯的歷史風采,因此現代人對於籠盔的情感亦越發親切、厚重起來。

目前,彭城古鎮內保留下來的籠盔牆、籠盔牆砌築的老饅頭窯,窯洞與籠盔牆還有許多,雖經受幾百年的風吹雨淋,仍然顯示出一種蒼涼的壯美。它們默默地陳述著無數磁州窯陶工創業的傳奇業績、創業的艱辛與美德。它們又彷彿是一冊厚厚的史書,述說著濃郁的古磁州窯文化風韻。

感謝劉志國老師提供支持。攝影:王健方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