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經歷殘酷的一戰之後,德國為何再次走向了戰爭?

希特勒的存在是催化劑,但他絕對不是發生此事件的核心原因。有他的存在,加快了德國人民情緒的醞釀,加快了二戰發生的進程,但沒有他,德國也遲早要走上二戰之路,但可能時間和方式會有其他變化。

為什麼德國人民能夠選擇,並且願意選擇戰爭之路

1、德國軍備保留比較完整

虛假的全面解除武裝。尤其是陸軍,雖然戰敗後進行了裁軍,但核心軍官團,參謀部並沒有在戰爭中被消滅,只是換成了另外的存在。通過德國參謀部的運作,保留的10萬常備軍幾乎全是軍官預備,武裝力量以預備役形式被掩蓋起來。一旦動員起來,德國可以秒建一支擁有足夠軍事素養的龐大軍隊。可以這麼說,德國戰後組建的政府從一開始就未考慮過當順民,從未承認過自己的失敗,僅把一戰的失敗當做是德皇的失敗罷了,德國從上到下的反抗意識是一直存在的。

另一方面,由於一戰未在德國本土進行,所以德國本土技工損失不大,生產核心技術人員並未受損,工業生產的進步並未遭到致命打擊。在拿回萊茵河西岸后,德國的工業更是進入快速發展路線。

2、協約國對戰敗國處理的不當

按照丘吉爾的說法,協約國對德國的處理存在很多潛在問題,羅列了一些如下,其他可以去讀他的書。

1)賠款問題

戰勝國民眾為了宣洩仇恨,要求了一個根本不可能支付的賠款數額。如果按照這個數額,戰勝國民眾其實變相在強求德國人民在未來幾十年成為戰勝國的奴隸。所以站在德國人民的立場,由於一戰並沒有所謂正義方,所以認為自己遭受了英法的迫害。而這個巨大的賠款拖垮了德國經濟,民不聊生,導致為了使德國能夠維持經濟穩定,不會引起內部革命投向蘇聯,戰勝國「雖然沒收了約十億鎊的德國資產,但幾年以後,主要由英美兩國給德國的貸款卻在十億五千萬鎊以上,從而使德國能夠迅速地從戰爭的廢墟中復興起來。」(源自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尤其是美國商人,對他們來說賺錢是核心需求,所以一個落魄的,又具備能力的德國深受美國資本家喜歡。丘吉爾是這麼寫的:「德國現在向四面八方借錢,貪婪地吞食每一筆向它慷慨提供的信貸。在援助戰敗國問題上的錯誤意見,加上這種貸款的合算利率,使得英國的投資家也參加進去,雖然在規模上要比美國的小得多。這樣,德國得到了十五億鎊貸款,對比之下,它付出的賠款卻只有十億鎊,而且支付的方式又是多種多樣,或則讓出在國外的資產和外匯,或則利用美國的龐大貸款變戲法。」

但最大的問題是,雖然戰勝國最後還是用貸款扶持了德國經濟的崛起,但是德國人民看不到這些,德國政府也有意無意地從未宣傳這些,人民看到的還是賠款和對德國的傷害。

2)失去的軍備,使德國輕裝上陣

德國人雖然失去了一戰的重型裝備,裁減了軍隊,但是核心技術和專家並沒有受損。更由於較小的軍事規模,所以國家軍備負擔相對變小,更能集中力量進行裝備升級和經濟建設。

3、德國人民的感受

一戰沒有所謂正義方,在德國人民看來不過是皇帝們為了自己的臉面搞出的戰爭,錯的是德皇,是歐洲各個國家的當權者,人民並沒有錯,既然我們已經推翻了德皇,退出了一戰,為什麼還要受到如此迫害?為什麼還要割讓領土?

再加上協約國並沒有大力扶持親協約國政府,德國精英階層有意無意散布迫害論,所以一戰結束后的德國人民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復仇的慾望一直在各階層存在。這是核心因素。

4、美國的債務問題成為一戰後各國的重點

大家借了美國很多錢。英法在戰後的重點都是發展經濟,確保不會影響到國內經濟。所以自己也在裁軍,同時對於德國的控制也有所放鬆。

5、英法怕逼德國太狠,導致法國邊境出現布爾什維克國家。俄國就是崩潰后演變成布爾什維克的,英法很怕在德國複製這個結果。所以一個健康的,資本主義的德國,也是英法政府潛意識裡希望看到的。也是很多綏靖政策的根本思路。

總的來說,凡爾賽條約導致的復仇情緒和民族主義在德國泛濫,而協約國沒有對此進行有效的處理,並且在經濟方面給德國了足夠的發展動力(也是被迫的),加上希特勒這個催化劑,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很快演變成納粹主義,德國最終失控,德國人民也重新走上了戰爭之路。

對比一下二戰之後,對於戰敗國的處理,明顯各國都吸取了足夠經驗。扶持一個聽話的政府,同時穩定戰敗國家經濟,做好輿論宣傳,這是處理戰敗國的基本要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