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空軍二代戰機超過1000架, 殲20替換得過來嗎?

空軍目前有600多架殲-7系列戰機,裝備了20多個團。

近日南部空軍裝備殲-8戰機的某團赴東北,與同樣裝備該型戰機的北部戰區某團一道開展了「有戰術背景的遠海加油」等多個空中加受油科目訓練。這則報道主視角是空軍近年來大力開展的「全疆域升空、全領域到達、全天候作戰」實踐。然而在這一視角的背後,卻透露出一個事實:儘管自行研發的國產第四代隱身戰機殲-20都已進入空軍序列,卻同時還有大量二代戰機仍在服役。而且從空軍戰機總量來看,佔大頭的仍是二代戰機,三代戰機數量剛剛接近總數的一半。

據外媒統計,目前空軍共有戰機2000餘架。其中三代戰機有殲-10系列、殲-11系列、蘇-27系列(含蘇-30MKK)、JH-7(A)系列(我軍將其歸入三代機)等,共計約900架;二代戰機有殲-7系列、殲-8系列、強五系列等,共計約1100架。

在二代戰機中,殲-7系列數量佔了一大半,共有20多個團合計600多架;殲-8系列和強五系列各有約200架。其中殲-8系列戰機由於大部分擁有發射主動制導中距空空導彈,且具備空中加油能力,仍在承擔較重要防空任務,經過改裝的電子偵察型殲-8戰機還是空軍目前唯一一款戰術電偵飛機;殲-7系列多承擔保持編製、維持飛行員訓練水平的任務;強五戰機則已經開始全面退出現役。

近日在東北某空域進行空中加受油訓練的殲-8戰機。

截至2020年空軍有超過400架戰機需替換

目前空軍裝備的殲-8系列戰機基本已升級到F型技術水平,裝備了機械掃描多普勒火控雷達,安裝了空中加受油管,可以發射PL-8、PL-11、PL-12等型號現役主力空空導彈,甚至還試驗過投擲精確制導炸彈。所以未來5-10年,殲-8系列戰機還將繼續發揮餘熱。

而600多架殲-7系列戰機的平均機齡已達20年左右,落後的性能且不說,機體強度已不足以繼續長期服役,而且也沒有延壽的必要。所以未來優先需要替換的將是這一型號戰機。

除了二代戰機,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引進蘇-27系列戰機。其中1992年引進24架,1996年引進24架,2002年引進28架,這76架原裝蘇-27戰機的平均機齡為20年。俄羅斯戰機平均壽命不如西方戰機,而蘇-27戰機機體強度不足問題更為突出,所以這些戰機也基本都到了要麼大修延壽,要麼退役的階段。

已在服役多年的蘇-27戰機。

最後加上確定全面退役的約200架強五戰機,未來幾年,我軍應該退役的戰機可能高達900架。考慮到目前的戰機產能,從國外引進戰機的可能數量(當然指俄羅斯可向提供的戰機數量),顯然不可能完全填補這900架的空白。而且如果這些戰機全部退役,也意味著空軍會驟然縮減大量編製和飛行員,這種程度的減少可能會傷筋動骨。

所以,到2020年,也就是所謂的戰略機遇期結束之時,空軍至多能替換上述數量的一半,也就是400多架到壽的、性能落後的戰機。

而就算只退役400多架,也不可能全部以殲-20戰機替換。首先是財力做不到,四代戰機的昂貴价格令今時今日的空軍也不敢說「不差錢」。其次是人員培訓跟不上。目前殲-20戰機還在空軍試飛部隊中緊鑼密鼓地訓練,以編寫飛行大綱,試驗戰法。預計要正式服役,起碼還要一到兩年。所以殲-20飛行員的培訓工作還得在服役后才能全面展開。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產能跟不上。就算四代戰機戰鬥力強悍,不會對老式戰機進行「一比一」替換,卻也必須保證一定規模。那麼兩年後殲-20全面服役的話,初期年產量恐怕難以超過40架。只裝備200架的話(對比美軍的180多架F-22戰機),也需要生產約5年。

準備交付空軍的生產型殲-20戰機,在廠家試飛時還是黃色底漆的塗裝。

根據軍工產能、外購可能性等實際,參照外國主要是美國目前戰機換裝經驗,空軍應該也會選擇以改進型三代戰機、三代半戰機大量替換二代戰機、到壽戰機的做法。考慮到面臨的空中作戰、國土防空壓力,空軍仍需基本保持2000架戰機的數量。那麼,即使以更先進戰機替換老舊戰機,空軍戰機總體規模不會降,大致仍會以「一比一」的比例進行。

目前三代系列戰機年產量約為100餘架

美國一些媒體援引該國智庫報告報道稱,2015年的戰機產量約為95-100架,除了戰鬥機,這個數量還包括了JH-7A戰鬥轟炸機。同時這一年還生產了約120架運輸機、特種飛機、轟炸機和直升機等。應該說這一產量在全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只是相對空軍等空中力量巨大的換裝需求,這一數量顯然還不夠。

兩年過去了,成飛、沈飛、西飛等主要戰機生產廠家增加生產線,採用新流程,運用新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的「增產」新聞屢有報道,說明戰機年生產量也在提高。根據這些報道可知,目前成飛殲-10系列戰機(主要是殲-10C/S)產量可能已超過40架/年,殲-20戰機領先試用期產量可能超過20架/年;沈飛殲-11B改進型戰機產量可能超過30架/年,殲-16戰機產量可能超過30架/年。西飛的JH-7A戰鬥轟炸機則已停產。

即將交付部隊的殲-10B戰機。

也就是說,目前殲-20、殲-10、殲-11、殲-16系列戰機年產量總計可能超過130架。照此計算,3年生產400架戰機是完全可能的。那麼是否軍工就可以完全滿足這段時間的換裝需要了呢?

答案是還不行。因為其中殲-11B小幅改進型的訂貨量只有60多架,沈飛大約1年半可以生產完。之後除了殲-16戰機,沈飛並沒有成熟到可以批量生產的更新型三代半戰機(比如已傳出下馬消息的殲-11D戰機)。所以,此處空出了大約70架戰機的換裝數量需要填補。

這樣的引進數量,既是對空軍先進戰機規模的增益,也是對軍工研發能力、產能不足的彌補。

網友發布的據說為空軍裝備的蘇-35SK戰機圖片

也許有人會說沈飛生產完60多架殲-11B小改型戰機后,生產線還在,可以加以改造後繼續生產更多殲-16戰機換裝舊機型。那麼也就不存在那70架的換裝數量空白了。

確實,屆時沈飛轉而全力生產殲-16戰機是很大可能的事。但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殲-16是一款優秀的「雙重任務」三代半戰機,但主要還是被用來替換強五強擊機,以及已停產並開始逐步退役的JH-7A戰鬥轟炸機。所以,空軍並未將其完全歸入奪取制空權的空優戰機一類。而在替換強五的同時也對JH-7A進行替換的話,退役二代戰機、到壽三代戰機的數量空缺仍會存在。

預計到2020年,殲-20戰機已進入全面服役階段,屆時空軍剩下的600多架二代戰機將可以由四代戰機、三代戰機共同替換。考慮到除了F-22戰機,更多還是面臨周邊部署的F-35戰機的壓力,那麼殲-20戰機(不包括其後改進型比如殲-20B等)的裝備數量不會少於300架。剩餘需替換的二代戰機可能仍需由三代、三代半戰機頂上。所以這一級別戰機在未來至少10年仍有改進生產的空間。殲-11D戰機雖已下馬,參照蘇-35SK氣動、機體、飛控等改進,配以推力達到14.5噸的太行IPE發動機,甚至裝備矢量噴管的更進一步改進型殲-11系列戰機會否重出江湖,仍然值得我們期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