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朗讀者》延續了《中國詩詞大會》的輝煌?我看未必

果然,愛笑的女孩運氣都不會太差

董卿靠著氣沉丹田的運氣,在2017的開年先是憑藉央視春晚的優異表現讓口紅成了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隨後無縫銜接的《詩詞大會》第二季讓傳統文化之美不再蒙塵,順便強勢刷屏——「150秒重新認識董卿」。

這位新晉「春節流量南博萬」積累的人氣也成功地給她首次擔任製片人的節目《朗讀者》帶了一波收視,特別是在上月末錄製時,董卿和倪萍同框還被熱情的網友推上熱搜霸佔頭條,兩代央視一姐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不過,《朗讀者》雖然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但豆瓣評分卻從首期開播的9.4變為如今的9.0,降幅不大,但也說明觀眾對它並非一味褒獎;同時9分也是一個相當高的分數,能得到如此多的好評自然也是有可取之處。

師爺看完兩期《朗讀者》以後,給三星★★★

問為什麼?

因為縣太爺就是這麼說的!不解釋!

為了不讓場面太過尷尬,請禮貌性地笑一下

我是正經分割線

我們都知道,的電視從業者如今十分擅長在同一個坑裡種蘿蔔,這個坑壞了就換一個。於是我們就被真人秀、選秀、相親、音樂、遊戲等換湯不換藥的電視綜藝輪番轟炸,被千篇一律挑戰底線的快餐式網路綜藝頻繁洗腦。看多了這樣喧囂的東西,師爺彷彿就陷入了靈感的盆地和思維的沙漠——這些節目實在是太沒有營養了。

然而當文化成為節目的主角,有意思的東西就多了起來。2006年,講論語的于丹和品三國的易中天在《百家講壇》給了傳統文化打開了一扇通俗化、普及化的門。十年後,《詩詞大會》、《見字如面》、《朗讀者》這類主打情懷、文化的節目集體回春,印證了十年一個坎,「天道好輪迴」。

去年也恰逢選秀十年整,為何《超級女聲》、《蜜蜂少女隊》、《夏日甜心》等卻毫無波瀾呢?因為表面上看,它們雖然標榜年輕、夢想、勇敢還有展現自我,實際上都是打著情懷旗號販賣陳詞濫調,大眾對於這類無腦綜藝的逆反心理已經開始顯現 。

《詩詞大會》、《朗讀者》的走紅,正是在敲打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真正的魅力與韌勁,讓我們看到了電視人的筋骨和氣節,同時也說明電視人明明擁有做出好節目的實力,但是卻沒有去做。

這個鍋一方面是觀眾的,另一方面是媒體人的。

如上圖所示,觀眾和媒體人在這樣一個扭曲的擬態環境中只能讓《奇葩說》和《奔跑吧兄弟》成為現象級綜藝,從而代表觀眾的口味。但,我們真的想被這樣的節目代表嗎?

I guess no,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一股腦冒出來的文化類綜藝節目。

而其中,最優秀的莫過於《朗讀者》。作為一檔有近80位演藝明星、社會名流、和普通大眾參加的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顯然是一次文化傳播的創新之舉。一來我們通過節目接觸到了門檻較高的文化圈人士,二來《朗讀者》喚起了自高中就擱淺的大聲朗讀,使之重新回到大眾視野。

但它最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在紙媒受到電子化衝擊並逐漸消亡的時代,沒有紙乃至文字所承載的文化和文明隨之消逝。從這個層面來說,師爺給《朗讀者》三星實際上是給節目代表的文化符號背後的意義——《朗讀者》對推廣閱讀起到的積極作用。也就是說看完《朗讀者》並不會讓你腹有詩書氣自華,讓你在150秒內變成董卿,而是激發你對閱讀本身的興趣。

有人說這又是央視燉的雞湯,沒錯,這的確是「雞湯」,但這鍋來自國家平台的雞湯,保證了材料的真實與質量。

在每期節目的開篇,董卿說:

朗讀是傳播文字

而人則是展現生命

將值得關注的生命

和值得關注的文字完美結合

就是我們的《朗讀者》

於是《朗讀者》以朗讀為橋,連接起了朗讀者關於人生和價值的分享。所以我們看到了在戰火頻發的阿富汗接生了三千多名嬰兒的無國界醫生蔣勵,她與生命的距離最為接近,也與死亡一線相隔,蔣勵和她的同伴用自己生命的價值放大了他人生命的價值,她朗讀的《答案在風中飛揚》充滿了戰爭不人道的控訴和對和平的嚮往——原來戰爭從未遠去。

我們還看到了擔任預防艾滋病宣傳員至今已有十五年之久的蔣雯麗,用一篇《百合花開》獻給因病痛以及歧視而受到傷害的人們,字裡行間流露的都是對愛與希望的美好期待。

還有96歲的翻譯大家許淵沖先生,這位可愛的老人會把「書銷中外百餘本,詩譯英法唯一人」印在名片上,談及林徽因所寫的《別丟掉》都會想到她對徐志摩的懷念、想到自己與故鄉的分別而熱淚盈眶,師爺對擁有這樣一顆七竅玲瓏的同理心的許淵沖先生由衷敬佩。

歌德說,並非語言本身有多麼正確,有力,或者優美,而在於它所體現出來的思想的力量,顯然大家受到感染和真正追捧的並非許淵沖的朗讀能力,而是他的文人精神以及steal some time from the night的心態。也就是說,朗讀這一形式傳遞出來的力量不止於文字元號本身,更是一種激勵人勇於前行遇見更好的自己的自覺,《朗讀者》它作為我們這個時代「閱讀」的提醒者,值得被吹捧。

那麼《朗讀者》那兩顆星丟在了什麼地方?

第一,《朗讀者》擁有標準的央視審美。它展現的是一個完美的好學生形象,可太完美反而顯得不夠樸實接地氣。

與一人一桌一封信一麥克風的《見字如面》不同,央視實力詮釋了什麼叫豪華,什麼叫程序複雜。

董卿需要在不同場景里走來走去,嘉賓的第一次亮相在打開門若隱若現的背光中完成,而董卿與朗讀嘉賓的訪談就在門后的小會客室進行,從訪談到朗讀,整個流程都靠董卿的來回穿梭而實現。

於是知乎可能會出現這樣一個提問——

在《朗讀者》錄製現場通過大屏幕看嘉賓訪談是一種什麼體驗?

第二,儀式感太強,煽情大過朗讀喪失了閱讀的美感與樂趣。

有網友統計過,第一期節目共計1小時16分鐘,6個嘉賓朗讀的時間19分半左右,也就是節目時長的零頭,19分鐘的朗讀內容又只擷取片斷匆匆帶過,剩下的一個小時被無關朗讀的背景介紹充斥。

所以觀眾被感動往往不是因為文字,而是因為故事,朗讀裹挾了濃烈的個人情感,就像變相的《感動》。反觀《見字如面》,每次都是一封完整的信件,情感和故事都得到了完整的表達,雖然主持人和點評者和董卿、康震一比就顯得格外悲劇,但安安靜靜的《見字如面》或許可以帶來更加純粹的感動和愉悅吧。

綜上,《朗讀者》誠意有餘但深度不足,央視光環雖在,但從前兩期的內容看,再續《詩詞大會》的輝煌、實現大範圍的刷屏和討論缺乏天時地利人和的契機。不過不管怎樣,和自己比才其樂無窮,師爺還是希望這個9分的綜藝能夠逃脫被捧殺的命運。

——文章:by 阿爾法 / 整理:by Nadom / 圖片來自網路

新鮮頭條資訊,勁爆娛樂消息

娛視野 / 微信號:Yushiye-bj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