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順為資本段譽:智能的歸智能,硬體的歸硬體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硬創圈」(ID:ycquan007),36氪經授權發布。

以2016年智能硬體創業者普遍遇到的A輪往後融資難的問題為出發點,段譽表達了幾個主要的觀點:

第一,智能硬體這個類別本身不是一個品類,是智能硬體還是非智能的硬體沒那麼重要,商業模式有沒有創新就有很大的不一樣;第二,一般的投資人不投智能硬體(其實是創新的消費電子)有一定的道理,從結果上看跑出來的非常少,從客觀上來看就是鏈條非常長;第三,家庭語音助手的趨勢已經挺明顯的,但目前看主要還是大公司的機會。

順為資本副總裁段譽,於2013年2月加入順為資本,主要看移動互聯網和智能硬體領域的投資機會,曾參與華米科技,Ninebot&Segway,Yeelight,8H家居等公司的投資。

(以下來自採訪錄音的觀點整理,感謝順為資本副總裁段譽分享!)

很多純財務投資機構和一般的投資機構為什麼不投智能硬體?

問:去年智能硬體領域的投資相對比較冷,聽到的投資案例也比較少。順為2016年投資了哪些項目呢?

答:去年年初的時候我主導投資了做智能吉他的Poputar,最近又在小米眾籌上發布了一款智能的尤克里里,幾個小時時間就發出了6000把。產品端還有最近發布產品的70邁後視鏡,素士電動牙刷等等,大概五六家企業。另外還有上游的一些技術,核心元器件或者模組的公司,像Darma光纖感測器,我們也有投資。

我覺得這個問題是涉及到怎麼看所謂『智能硬體』這樣一個類別。我認為,這其實不是一個類別。我們投的要麼是『硬體』,也就是消費電子產品,或者純消費品(90分的背包,小鹿叮叮紙尿褲等)。要麼是『智能』,也就是純技術,比如我們投的3D場景重建的Owlii,一個純清華的團隊,在17年初的CES上獲得了不少海外媒體的報道。

從消費品的角度,『智能』通常只是一個『賣點』,除非帶來商業模式的改變。比如說一個智能洗衣機,能不能用手機來控制它,多一兩個洗衣的模式,只是它產品的一種賣點,可能可以促進它產品本身的銷售,但從商業模式來講的話它沒有任何本質的變化。從商業模式上來講,它還是一個賣洗衣機的公司,和賣枕頭的公司,賣背包的公司是一樣的,從估值上來講不應該給太高的溢價。但是如果加上了自動投放洗衣液的功能,後續還能搭售洗衣液。由於增加了耗材銷售,商業模式上它就能有一些變化,它就能有更高的一個估值。所以它到底是智能硬體還是非智能硬體我覺得這事兒不太重要。但是它的商業模式上有沒有變化,這個就有很大的不同。

我覺得現在看起來的話大多數的純財務投資機構或者一般的投資機構他不投或者說比較看淡智能硬體(其實是創新的消費電子產品),有它一定的道理。第一個從結果上看,跑出來的公司確實比較少,唯結果論來說賺不著錢就不投了;另外一個,從邏輯上來看就是鏈條非常長,這意味著複雜度很高,成功概率低。首先要找到合適方向,然後要組建軟硬體團隊,還要搞定供應鏈做出來,最後還要賣出去。和軟體創業比多了硬體供應鏈的問題,以及銷售上的多渠道管理問題。要把這一攤子事都管好,天然是一個很難的一個事情。

問:做To C的方向如果難度很高,To B是不是要容易一些?

答:那最近我們也在談,其實去做一個純To C的消費品,如果不插電的話可能很大程度上迴避了技術這一塊,包括對應的APP,對應的設備裡面的創新的一些元器件的供應鏈很多很多一些問題在裡面,比如我要做一個紙尿褲,一個背包的話就能迴避掉這些問題,但是消費品的那一套東西他是逃不掉的。有些方法能降低一些難度,比如說去和小米合作,銷售、發貨、客服等後端的事情交給小米來做,我只是做前端把開發做好這也行。這本質上也是一種To B的業務模式。初創團隊你要把鏈條全踩完,還都能踩中,是非常難的一件事。偏技術的團隊剛開始先從To B做起,替大廠出一些方案,或者只提供好的核心元器件,也是一種策略。

問:從投資機構的角度,是不是去年大家都比較怕To C的東西在智能硬體領域,好像都在投To C的一些供應商像技術,元器件這些。但是C端我確實聽到的不多,是否從機構的角度來說是規避風險的這麼一個考慮?

答:總體上,To C的項目爆發力強,但風險也大,如果做好的話可能一年幾百萬台,過億的收入,但也有可能A輪前就直接折了。通常To B的生意,養活自己團隊問題不大的。一些有技術特色的元器件,小批量的出貨之後就能養活自己團隊了。這樣的話它的風險小,但是彈性和爆發力也會弱一些。大環境差的時候,投資人可能會偏保守,對風險考慮的多一些。

問:AI去年比較火,怎麼看AI在智能硬體終端的應用趨勢,就是AI最有可能在哪些設備上被用到?類似Echo這樣的語音助理會是一個爆發點么?

答:這個路徑已經很清晰了,我覺得這個基本上就是家裡面的電視或者音箱吧。語音助理最自然的場景是在家裡面的,當然還可以在車上。就是說在封閉環境下做個人的語音助手這件事是相對來說靠譜的。

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做To C的產品,成本其實還是非常非常高。Echo去年可能四五百萬台,現在可能七八百萬台,大概在千萬這個量級。大家經常談到,因為Echo有雲音樂庫,後台雲服務,然後能夠買東西,以及響應速度快等等優勢。但如果你仔細去觀察,美國亞馬遜的首頁Banner,幾乎有1/3時間是掛著Echo的,這些推廣資源值多少錢呢?我覺得不管是如果天貓還是京東用這個流量才導出來1000萬台的銷售,那算算轉化率也不是那麼高。硬體又做的好,還不貴,然後服務是最全的,巨量的導流才得出1000萬隻。那其他人來做呢?隨便砍掉兩個條件,可能就會差1-2兩個量級。

另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是,只有當AI足夠了解你的時候,你才會願意用語音助理。比如說SIRI你幫我定一個晚上的餐館,哪怕是自然流暢的多輪語音對話,先問你想吃什麼樣的菜,你告訴它想吃粵菜,它再問附近有若干餐館你選哪一個?我聽完之後說選C,它再問你是幾個人,你說6個,然後靠窗邊還是靠過道。這樣下來我就把它關掉了。但是換成真人的助理,他會說大象附近你常去的望湘園餐館有一個4人台是否幫你定了,7點鐘過去如何?然後就結束了。當然這一切是以大量的數據為基礎的,小的創業公司希望了解用戶的這種行為,幾乎不太可能的一件事情。

順為資本投資智能硬體的邏輯

問:從順為角度來講,今年投資方向會有一些變化么?什麼樣的項目感覺上不會去投,或什麼樣的項目會覺得眼前一亮會去投資?

答:回到我剛才這個邏輯上面來,首先智能硬體不是一個品類,要麼是個技術公司,要麼就是產品公司。我覺得這兩類仍然是有無窮無盡的機會的。技術總是在演化,國內原創技術公司越來越多,無論是核心的原器件,感測器,還是領先的演算法。

另外,消費者行為的變化決定了消費品類的變化。比如說速食麵有點賣不動了,但精釀啤酒增速很快。從零食雜貨,家居產品,再到電子產品,可以做的很多很多。

『無論是技術還是產品,這兩個方向我們都是非常看好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