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想成仙嗎?道長送你一本《成仙指南》!

有這樣一段描述仙人生活的語句:高山崖頂、白雲深處、仙鶴飛翔、童子引路。這短短十六個字所描繪出來的場景,也許是我們修道之人共同的夢想——得道成仙。

成仙固然美好,至於其方法、途徑該是如何,卻歷來是千人千語,各有看法。為了找到最終的答案,我們還需從道教經典中得到啟示。道教經典浩如煙海,對道教的傳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必然有一些經典,面向普通民眾,傳揚教理,提出要求,以利於弘道。也就是說,要有一些「成仙指南」。所以,《太上感應篇》應運而生。

道教對於個體生命的最終歸宿,有一個根本的目標取向,即成仙。何謂「仙」?按我的理解,「仙」就是一種最回歸本原的生命狀態,而這個本原就是「道」。道教對於仙的生活狀態的描述,向來是不吝筆墨的。

「得免生死、災禍不及、黃金珠寶、皆由自取」,這樣逍遙的美好生活,我想每個人都十分嚮往。前面提到,成仙的道路眾說紛紜。有說服食丹藥可成仙,有說苦誦經文可成仙,有說斬殺妖魔可成仙。誠然,這些都可作為成仙的途徑。

但真正有效的、符合普通民眾生活的途徑又是什麼呢?其實,對於如何成仙,《太上感應篇》已經告訴我們答案,那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趨福避禍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成仙途徑。《感應篇》全文不過千餘字,而對如何做到趨福避禍,則提出了種類、時間數量、獎懲三大標準。下面我們可以一一進行分析。

先說種類。《感應篇》中對可招致福禍的善惡種類作了詳盡的劃分。全文共提出二十六條善行和一百七十條惡行,從治國平天下到人倫道德,從敬畏神靈到生活起居,可以說是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

而且,《感應篇》中對最瑣碎的個人生活習慣都作了善惡的衡量,這也說明了道教與民間生活的緊密結合。比如這一段: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從字面我們就可以看出,這裡的惡行都是生活中最微小的細節之處。

但這同時也給我們糾正了一個誤區,行善棄惡並非僅僅是我們平常所謂的一些「大事」,日常的起居生活才是真正考量善惡的基本之處。都說功過相抵,實際上大善遠不及平時小惡的累積。所以,既想成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生活中處處小心,因為善惡之事,就在一念之間!

要想趨福避禍而成仙,除了要了解有哪些福禍善惡之外,執行時,還要掌握具體的時間和數量。宗教在教化人們行善棄惡的同時,也總會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這方面,道教就顯得尤為細緻。

翻開《太上感應篇》,有這樣的一些文字:「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善惡的時間和數量標準,清晰明了,躍然紙上。

有一些看過《太上感應篇》的朋友,對這樣一種明確的規定卻不以為然。他們認為,行善棄惡,貴在有此意識,而至於行多少次善、棄多少次惡,則不必過於細究,可完全憑一時的事態來決定。對於這種觀點,我也細細思考過,我想這幾乎是一種惰性的通病。

其實,《太上感應篇》之所以對於善惡的時間數量有那麼具體的規定,我想是符合道教教理教義的一種安排。道教與其他宗教相比,最大的特色乃是重視生命,提倡今生的幸福和責任,成仙就是通過趨福避禍來達到一種今生的永續狀態。所謂仙道貴生,就是這個道理。因此,用具體的時間和數量來衡量善惡,實際上是為了突出一種催促人們及時通過行善棄惡來修道成仙的緊迫感和危機感。

所以說,道教從來不是消極避世的,而是充滿了對日常生活的熱情、關注和責任。豫皖一帶的八仙傳說版本中,就有這樣一種描寫:八仙之一的曹國舅,常年於身邊帶一金邊小本,用來記錄世人每日每月每年所行善惡次數,以便日後進行獎懲。從傳說中,我們確實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古語說得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量變促成質變,有時候追求時間和數量這樣的細節,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最起碼這是一種道教倡導的認真的生活態度。

最後一個標準,是關於獎懲的細則和執行者。《太上感應篇》開篇就進行了明確的描述:「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這樣開門見山的寫法,是一種突出道教神靈在日常生活中作用的手法,作為最後的標準,也是為了說明神靈是整個道教善惡體系中的裁判官和決定者。我想,這裡有兩層意思。第一是為了說明道教的行善棄惡理論是一個完整的道德體系。這個體系中,世間凡人是執行者,需要對照善惡的種類,按照一定的時間和次數來執行趨福避禍的標準;而神靈則是公正的裁決者,需要用客觀的記錄和評判來決定芸芸眾生是否可以成仙。

任何一個完整健康的道德體系,都需要這些因素的存在,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執行有方法、評判有規章,民主公開透明缺一不可。第二是規範人神之間的關係。道教提出這點,其實是為了糾正國人諸如逢事燒高香、臨陣抱佛腳的功利思想。神靈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的有求必應,來者不拒,而是賞罰分明的。道教提倡的人神關係,其實是一種頗具現代感的契約關係,《太上感應篇》就是用太上道君的名義來闡述這種關係,正所謂「天人感應、因果報應」。

對照這三條標準,我們對於如何成仙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讀經,即為明理。我們讀《太上感應篇》,是要領悟其「勸善滅惡」的宗旨。如何使個體生命更有意義?《太上感應篇》給了我們「趨福避禍」這個答案。其列舉的善惡行為,實際是告訴我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給我們的人生指出了一條正確道路。

對於健康生活的人們來說,《太上感應篇》是提振生活信心的明燈。我曾經接待過一位年輕的信徒,他每日都堅持誦讀這部經典,對其中的教誨牢記在心。如今,他是世博盛會的志願者,秉承「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的服務理念,用優質的服務笑迎八方客。雖然每日工作辛苦,但他說是《太上感應篇》給了他堅持下去的動力。這裡,經典的勸善功能體現無遺。而對於被不良心態控制的人們來說,《太上感應篇》又是治療心理頑疾的良方。

當代,各地道教均重視對信徒精神生活層面上的關懷。通過主動走訪困難人群,採取開壇講經、組織讀經等一系列方式,及時為信眾送去心靈慰藉。用《太上感應篇》的感化力量,使人們擺脫不良情緒,在困境中見到希望的曙光,這就是這部經典的「滅惡」所在。做到勸善滅惡,個人身心的和諧才能達成,個體生命自然更有意義。

任何一部道教經典都會傳遞一種信念,《太上感應篇》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對生活細化的標準,也是一份對生活的強烈關注。我們道門中人的修行,其實也是對普通生活的一種改造,使之更接近於道的標準,並要把這種無限接近於道的標準的生活向天下推廣。這就是「人人皆可成仙真」的理念。我想,弘道度人,就在於此!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