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碧玉地境之古文化遺址

古文化遺址

第四紀更新世時代,碧玉是各種動物的樂園。新石器時代,碧玉有了人類活動的足跡,並且未曾間斷,文化積澱十分豐厚,為研究碧玉歷史,彌補方誌記載之不足,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古化石遺址

碧玉境內古化石遺址發現不多,大多為溝谷和變質岩、紅砂岩中散落的小塊動物骨骼化石。這些動物大多為哺乳動物,如馬、牛、羊、鹿等。

1998年,修建天巉公路時,在河九灣石階坪山嘴處挖出一具完整的動物化石,據知情人介紹,化石的肋骨長近1米。筆者也曾到現場調查,挖出一片腿骨,復原后直徑約13厘米。可惜這具化石已毀,化石碎片散落在施工棄土堆下。化石究屬何種動物,已無法判斷。

化石是地質運動特別是火山運動的產物,說明當時碧玉有森林、草原、湖泊,氣候濕潤,有各類動物活動。今上店子、河灣、那坡、下店子有青灰色湖相粘土沉積岩(俗稱「斑斑土」),就是有湖泊的證據。

李家坪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

碧玉新石器時代文化屬仰韶文化中的石嶺下文化和馬家窯文化,即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1700年。至於碧玉早期人類從何地遷來,現無法定論。

碧玉新石器文化的中心區域在李家坪。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發現。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動物骨骼,但因李家坪曾經歷過滑坡,陶器極少完整。完整的幾件現存省博物館和縣博物館。

石器由板岩、粗沙岩、細沙岩、石英岩打磨而成。早期有打制而成的砍砸器、尖狀器、刮削器等,未經磨製,充分利用石料的刃面。中期以後有磨製的石斧、石錛、石鏟、石刀、石鑿,加工工具有磨石、石磨器等。遺址內還有眾多的巨石塊(石核),打砸的痕迹十分明顯。此外還發現了一塊玉刀,屬武山鴛鴦玉質。這類玉器一般由部落首領佩帶,說明當時部落間的交換或贈予已經出現。

陶器主要有缽、盆、罐、瓶、瓮、壺、鬲、碗等。早期陶器以泥質紅陶、類加砂紅陶為主,灰陶次之。製法以泥條盤築為主,一些小型陶器用手捏成,但也有用陶輪製成的。其紋飾以拍印的繩紋為主,還有線紋、錐剔刺紋等。彩繪主要在泥質紅陶上,多為黑彩,圖案為寬頻紋、三角紋、平行線紋、折線紋和網紋等。

中後期陶器開始使用陶輪製作,出現了鋬、耳等附屬物,繩紋、線紋、方格紋、乳釘紋、附加堆紋大量使用,其中附加堆紋有圓餅型、泥條型,用泥漿粘附,泥條型一般加按指紋。彩繪仍以黑色為主,紋飾以幾何圖案為主,還出現了極少見的內彩。花紋流暢生動,富於變化。晚期陶器彩陶減少,泥質灰陶增多,表面磨光,質地堅硬,說明燒窯技術大大提高。

李家坪遺址還發掘出了房址、灰坑、墓葬。房址為尖頂圓椎式,木樑木柱。地面平整堅硬,牆壁刷有白灰,未發現地穴式房址。說明,李家坪人從外地遷來時已擁有比較先進的文明。灰坑以灰層的形式出現在坪的前沿。墓葬在遺址附近有少量存在,瓮棺葬較多。但大都集中在坪的東部(塌庄頂部滑坡地帶),由於疊壓現象嚴重,形制無法判定,但無外乎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

在李家坪仰韶文化層中,發現了別頭髮用的陶笄。還發現一個貝殼,形體較大,產於東南沿海,是用物品交換而來。

李家坪新石器文化所表現的社會形態是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制由全盛轉向衰落,出現了農耕和畜牧。磨製石器、制陶是這一時代的基本特徵。人們開始在河邊谷地築房定居,形成聚落,生產、生活條件大大改善。氏族內的婚姻全面禁止,部落聯姻成為主流,交通運輸形成一定規模,道路隨之開闢。

李家坪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於1983年被通渭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那坡川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

那坡川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與李家坪隔河相望。這一遺址是近年村民打庄挖土時發現的,2007年這裡出現過幾批盜墓賊,盜挖古墓葬一處。出土的大多為陪葬陶器,未見石器。陶器以灰陶為主。較完整的有一件單耳甌、兩件罐。最珍貴的是郭掌富挖出過一付小孩瓮棺葬。瓮棺葬是仰韶文化墓葬的特色,一直延續到西漢初年。出土的瓮棺中葬有一個小孩頭顱,瓮口小於頭,很顯然這是先將頭放於陶坯,然後製成瓮,略加燒制即埋。可惜這一瓮棺已毀,無法修復。在同一地區還出土了一枚玉笄,應是部落頭領享用之物。

那坡川新石器時代遺址極有可能是李家坪人的公共墓地,但也不排除這裡居住著李家坪人的一個分支。

此外,何家那坡有新石器時代遺址多處,主要有石器和紅加砂陶罐,似乎與李家坪遺址早期同時。

李家坪漢唐至明清文化遺址

李家坪因發生過嚴重滑坡,所以歷代文化層疊壓現象十分嚴重,尤其是魏晉至明、清磚瓦型制和墓葬形制在沒有出土文物的參照下就很難斷代,給研究工作帶來許多困難。

李家坪文化層從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220年的1500多年間,未出土過一件有價值的文物,只有少量的繩紋、方格紋陶器和灰陶器碎片,屬漢代墓葬明器。說明這一時期李家坪有少量人類居住。

李家坪歷代文化層主要分地上和地下。地上主要是板瓦、筒瓦和瓦當殘片,以板瓦居多。板瓦表面光滑,背面為網紋,碎磚表面無紋飾,質地均堅硬,火候較高。這種磚瓦出現在漢魏晉至唐。還有一些磚瓦碎塊質地與現代青磚、瓦一致,這種磚瓦在唐末至明、清均在使用。筆者曾發現過一塊虎頭瓦當和半截蓮花磚,惜已遺失。磚和筒瓦、瓦當、蓮花磚非一般百姓家使用,不是官府、寺廟、便是士紳使用。可知李家坪曾出現過大型建築。還有漢以後的青瓷、唐宋白瓷和元、明、清青花瓷、彩繪瓷等殘片,以及歷代大量的陶片。說明漢至清初李家坪上一直存在著一個大型村落,村落中曾出現過大型建築。地上墓葬有一部分是清後期墓葬,有確切記年的墓葬是郭氏墓,葬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現墓前立一石柱,陰刻「道光元年」四字。據說是郭武舉家的祖墳。原先墓前還立有兩根石柱,高1丈2尺,後來砸斷改做了碾場用碌碡,碌碡仍在。

李家坪歷代文化層地下部分主要是滑坡掩埋區和墓葬。掩埋數米至十數米不等。在李家坪西側沖溝內的斷層上漢代灰陶及後代的殘磚碎瓦和粗青瓷、細白瓷、青花瓷、彩繪瓷殘片密布,厚度四五米,與新石器時代陶片、石核相互混堆,且有許多料姜石。最大的一塊碎瓦寬19厘米,估計長度在38厘米,為典型的隋唐板瓦。由於滑坡所致,將歷代文化層推至坪下南坡的檯子、前河灣。這裡的斷崖4米以上為1.5米厚的文化層,這種現象在檯子前崖一二百米範圍內十分明顯。磚瓦碎塊質地堅硬,屬隋、唐以前的磚瓦。

墓葬仍集中在李家坪東部,疊壓在新石器時代墓葬之上。筆者曾在這裡揀到過銅鈕扣和拐杖銅飾件,屬典型的隋、唐以後飾物。更重要的是這裡還揀到過唐三彩碎片,這是唐代典型的墓葬明器,說明碧玉唐代有大量的人群居住。塌庄為公墓區,也有疊壓現象。最上層似為明代墓葬。這裡曾出土過單卷磚拱墓,磚面磨製平整,大小與明、清長方形磚相似,惜陪葬文物已盜。其中一座墳在路下,屬雞川張氏初遷碧玉后的祖塋。還出土過一件石碑基座,石碑在「文革」時砌了水渠。

從以上資料分析,李家坪歷代文化層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一個是滑坡前,主要埋於地下,斷代在魏晉至唐初;二是滑坡以後,主要暴露於地面,斷代大部分屬唐、宋以後。

那坡川歷代古墓葬

那坡川新石器時代墓葬處朝東南數百米長的地域內均為古墓葬區,並且有疊壓現象。近年有打庄挖基時發掘出刀幣一枚,銅鏡兩個,鼎一隻,陶倉一隻,屬漢墓陪葬品。刀幣是戰國、秦、漢時期典型的貨幣。在另一地挖出兩窯銅錢,已不知斷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牛谷河發洪水沖刷后的崖面上時常會出現棺板人骨,棺板朽爛,殖骨潔白,顯然是四五百年前的墓葬。因為清代墓葬多為上店子郭氏祖塋,至今仍在。在那坡川邊及前咀已發現十幾處墓葬,屬半卷磚墓,磚與漢磚相像,寬20厘米,長38厘米,厚8厘米。卷拱磚或為長方形,或為楔形磚,寬窄相差2厘米。形制像漢魏至隋唐墓,是李家坪人的又一公墓區。

下店子河九灣坡地古墓葬和中堡漢墓群

下店子河九灣坡地古墓葬較淺,為豎式單人墓,每墓陪葬灰陶罐兩個,一大一小,很有規律。此地可能為北宋戍卒之墓區。中堡漢墓群離碧玉六七里,近年盜挖現象嚴重,出土過大量的青銅器和陶器。

新城樊家溝古文化遺址

今碧玉中學背後樊家溝,為碧玉境內人類較早活動區之一。據說原先溝內較寬,有耕地,居民為樊姓,后因滑坡掩埋,無一生還。今溝口有少量的漢瓦殘片,更多的是唐、五代磚瓦、陶瓷殘片,埋於五六米厚的土層下,顯然為滑坡被毀。出土的磚瓦殘片均寬近20厘米,瓷片以唐中後期及五代兩宋青瓷、瑪瑙瓷、白瓷為主,其中白瓷中有薄如紙的茶甌。還有十分珍貴的北宋鈞窯瓷片,最典型的是「三潭映月紋」和「泥鰍走泥紋」,前者釉中呈淡青墨色魚紋雲霧狀,後者釉中呈泥鰍型線條狀,淡青墨色。還發現了南宋定窯白瓷,用刀刻制紋飾。貨幣均為宋以前貨幣,有布泉、五株等。此外還有少量的紅陶罐。說明樊氏唐末、五代、兩宋曾在這裡生活,直至滑坡掩埋。也從側面證明了樊郭兩家聯姻的真實性。需要說明的是樊氏在這裡人丁興旺,曾不斷地向外遷徙,郭家外甥女的祖先就是最早從這裡遷出的一支,落戶靜寧后,為紀念祖籍地,將新籍地仍起名樊家溝。樊家溝唐、宋高級瓷碎片的出土,也證明了樊家的富有。

歷代貨幣遺存

碧玉曆代商旅過往頻繁,居民遷徙不斷,出土的貨幣更證明了這一點。貨幣一般通過三種方式傳留,一是散落於地面,二是陪葬,三是窖藏。窖藏的主要地點在那坡川前咀山上、西屲梁一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平田整地時發現的。其中前咀山就曾挖出過兩窖,當爛銅交到供銷社。據估計這些貨幣是宋代貨幣,因為這時上店子人口集中,可能出現了莊園主和富商大賈,他們因害怕戰火或匪患,將錢財藏到了村外私田裡,但終未躲過災難,人財兩亡。野外窖錢的風俗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在歷代貨幣中,漢、唐、宋、明、清貨幣最多。根據調查和筆者手頭掌握的貨幣得知,境內貨幣遺存上迄戰國,下至清宣統年間。主要有:

原始社會,貝幣,一枚,出土於李家坪新石器時代遺址,體形較大,是物品交換所得。下店子出土一百多枚,集中埋藏。

戰國、秦,刀幣,一枚,出土於那坡川周家地。

西漢,五銖,多枚,出土於那坡前咀山。

新莽,貨泉,一枚,出土於那坡前咀山。

唐代,開元通寶,較多。

宋代,出土最多,數量不詳,計有聖宋元寶、咸平元寶、天禧通寶、治平元寶、熙寧元寶、元豐重寶、元豐通寶、崇寧通寶等。

元代,至元通寶,較多。

明、清兩代,明代錢幣不多,主要有崇禎通寶;清代數量較大,貨幣種類齊全。

另有錢範一付,已毀,不知何代,出土於上店子。

滑坡遺迹

古代碧玉境內森林茂密,但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森林漸漸消失,植被破壞,洪水泛濫。尤其是北宋為營建都城開封,下令運岐、隴木至京師,一些官員也私運木材牟取暴利。據史料記載,牛谷河流域就曾設過采木務一類的伐木機構,碧玉的森林可能就是在這時遭到破壞的。森林被毀,容易引發自然災害,最常見的是豪雨、地震引發的滑坡(俗稱「山走」),滑坡一旦產生,就直接摧毀村舍,壓死人畜。歷史上,地震在碧玉發生過五次,前兩次導致滑坡,一次是李家坪滑坡,一次是西屲梁和那坡前咀山滑坡。后三次即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民國9年(1920年)大地震,未產生滑坡,但摧毀了境內所有房舍。塌庄一名便由此而來。

李家坪滑坡較早,根據地下文化層的碎磚、爛瓦推斷應在魏晉至唐初之間。查《通渭縣誌》,在這一時段地震的只有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冬十一月「地大震」。李家坪滑坡極有可能與這次地震有關。從半崖掩埋的出土文物看,磚瓦、陶器碎片有典型魏晉、隋唐風格。板瓦復原后寬19厘米,長38厘米。據村民講,上世紀在平田整地時,發掘出了一處完整的房屋遺址,屋內有灶頭、土炕,灶面、炕面光滑堅硬,炕上側卧一具人骨,炕頭上放有一盞石燈。還有一具人骨雙臂抱頭。說明,當時災難是突然發生的。

秦、漢至南北朝,隴西屋居史書稱為「以板為屋」,即木板搭建的房子,取暖用火盆。土炕的出現說明這時該地的森林已砍伐殆盡,土木結構的住房已經普及。另據上店子郭氏於唐末五代遷來的時間推斷,李家坪滑坡應在隋代,因為滑坡地帶經過一兩百年沉降之後才能住人。

李家坪滑坡直接摧毀了一座漢城,城內村民大都姓李,滑坡后,逃生的人遷到了現在的碧玉鄉李家川,後來人們稱這裡為李家坪。

滑坡前,這裡可能是一個靠近河谷的緩坡,與現在的堡子相距較遠。滑坡后,將地質時代的積岩(斑斑土)推起,呈半圓向前突出,並形成黃土崖。在滑坡西南部則向低洼地帶向前推移,與今堡子相連。

李家坪滑坡長度在1000米左右,寬度達1500米以上,即上店子坪沿咀到塌庄東端之間。也就是說滑坡導致今上店、檯子、塌庄一帶南北1000米以上的川地消失,這可以從塌庄、場子一帶未滑坡的山體看得出來。

李家坪滑坡區有許多豎井式和漏斗式的陷穴(俗稱「窟圈」),還有平井式的地下暗洞、暗洞天窗等。最典型的一處暗洞在塌庄靠近下店子處,據說直通西屲梁。

下店子滑坡和那坡新莊滑坡是碧玉境內又一次毀滅性的自然災害。下店子滑坡直接摧毀宋城北半部、那坡村莊和李家坪村莊(均為郭氏)。滑坡時間當在元代,因為下店子陳氏在清初遷來,族人中無先祖被滑坡埋沒的傳說。據史料記載元代通渭遭到兩次大地震,即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六月和至大三年(1310年)八月。這次滑坡極有可能伴隨著一場大豪雨,所以滑坡形式與李家坪滑坡不同,如同「泥石流」。下店子滑坡寬度100多米,長度達2公里以上;那坡新莊滑坡寬度從岔溝延伸到河九灣,向前推移不大,其中那坡新莊向前推移至周家地。

據說下店子滑坡的前端在今東城門處。但滑坡東部衝過河溝推向河九灣對面墓葬區。東門曾挖出過碾場用的碌碡和窯洞。城壕張高勤家挖井至3丈6尺時挖出一截松木,長1米左右,直徑1尺2寸,顯系城壕遺物,不是滑坡所埋。泄灣一帶出土過陶罐,為滑坡時泥石流帶來。

那坡新莊周家地出土過許多人骨,有一具人骨出土時呈倒立狀,當時慘狀可以想見。

磚瓦窯遺址

主要有李家坪東側、下店子西門外、上店子堡東、陳家窯、何家那坡5處,形制均為土崖挖窯,頂部夯築錐體土堆,作為煙道。陳家窯和何家那坡窯可能是漢代磚瓦窯,出土過繩絞筒瓦,瓦長50厘米,寬15厘米。是漢代官方建築的主要窯址。其它磚瓦窯均屬唐宋以後的窯址。尤為重要的是在郭家岔發現較完整的漢琉璃瓦當,直徑在20厘米,這裡是否是瓦窯,不得而知。

合作交流: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