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喪喪喪,這電影能在國內上映,太意外

《海邊的曼徹斯特》,奧斯卡新科影帝卡西·阿弗萊克的獲獎之作,近期已經在大陸院線上映。我得說,這讓我十分意外,畢竟這電影雖然口碑很好,可實在太太太小眾了。今天重新分享之前的推送,希望會有更多人去影院觀看。

在這部影片中,男主始終無法戰勝生活,戰勝過去,但當他坐在船側,露出一絲似有若無的微笑時,令人不禁想起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一句話:

「我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有些過去無法和解,但這個片段,卻應該就是「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吧。

花邊君

作者 / 小日耳耳

Tips:本文有部分劇透


就像有學者說「不到一定年齡很難讀懂魯迅」一樣,《海邊的曼徹斯特》也被不少人歸類為「未遭遇過極端苦痛很難理解男主角的一部電影」。

然而,電影想要傳遞的核心思想,也許並不僅僅是感同身受男主角的痛苦,還包括了面對他人的苦痛及人性的釋放時,如何正確的接納和應對。

簡而言之,就是如何對待一個心靈破碎之人?


影片中,男主角李·錢德勒的人生翻篇緣自他的一念之差,本是為家人燃起壁爐取暖卻忘記掛上防護網,結果引發一場大火,導致他的三個孩子葬身其中,人生的所有希望也隨之覆滅。

他試圖自殺;

他找了一份又苦又累的活並甘願接受極度低廉的工資;

作為單身異性戀者,他拒絕接受任何女人的示好、挑逗;

甚至故意醉酒挑釁,找盡一切機會打架、挨打;

……在生無可戀的餘生里,他自暴自棄,醉生夢死。

而他的哥哥則自始至終沒有放棄他。

有一個細節,哥哥帶著兒子去看李,當看到李居住的地下室里沒有一件像樣的傢具時,他在李的再三拒絕下還是堅持買回傢具。

他不願看到弟弟用一切除了「死」之外的方式自我懲罰。他想要弟弟知道就算一切都失去了,至少還有「家」,還應該像一個「人」一樣活著。

因病去世前,這位親愛的老哥更是先斬後奏,通過律師公證將未成年的兒子「悄悄」託付給李。

出乎意料的安排讓李一時難以接受。

怎麼能不商不量,連個招呼也沒打就讓自己成為侄子的監護人?而自己,一個間接殺死兒女,不合格的家長又怎能成為監護人?

李完全不理解哥哥的「神決定」。

但,從劇情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決定其實飽含著哥哥的良苦用心,他為弟弟埋下了「一線生機」。


如同買傢具,哥哥借託孤再次提醒弟弟,你還有一個家

他再一次給弟弟送去「生的希望」,讓他能帶著責任活,給自己一個活下去的理由,而不是「生無可戀」、「生不如死」。

電影里唯一明快、歡樂的調調也因這「一線生機」而起。

為了完成侄子的心愿,李用賣槍的錢為船更換了馬達。看著侄子帶著女朋友駛著船快意的乘風破浪時,李的臉上展露出全劇唯一一次笑容。

雖然,最終他還是無法打敗過去,無法與過去和解,並作出了離開曼徹斯特的決定。但在這看似什麼都沒有改變的結局裡,卻已悄然生起了一絲暖意。

帕特里克孩童的天真和無辜,一點點地拆除了李心中的藩籬,這是非常美的一件事。(李的扮演者,奧斯克新科影帝卡西·阿弗萊克接受採訪時曾說)


哥哥的安慰很間接,也慢慢產生了無法言傳的效果,來自前妻的安慰則很直接,讓李無可適從。


全片的高潮大概就是他倆在街頭那三分鐘的偶遇。

前妻蘭迪一直悔恨自己對李曾經放下狠話,也擔心李一直萎靡不振。她竭盡所能想要表達抱歉、擔心、痛苦、同情甚至是她依然愛著他的種種複雜情緒。

「我坐在自己曾擁有的美好生活的廢墟上,幾乎被痛苦摧垮。我因恐懼而不知所措,因痛苦而茫然,但我不會恨你。每天我都對自己說:『今天我必須把愛留在心裡,否則我怎麼活過這一天?』」

前妻的心境大概正如曾深陷情海的王爾德所描繪的這樣。

可是,對待一個傷痛極深的人,試圖去諒解、安慰可能會適得其反。

短短的對話過程中,李無時無刻想逃跑。前妻的溫情,對他是更加致命的一擊。

他們痛苦源頭的確一致,但層次完全不同,一個失去親人,一個卻不但失去親人,還帶著終身無法消除的自責與愧疚。

畢竟,導致火災的人是他啊。

《海邊的曼徹斯特》想講述的其實不是救贖自我和救贖他人的故事,影片無意於將生活完美化、理想化。它將生活的無助與絕望平實化,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人無法面對世界,甚至無法面對自我的現實,在一場悲劇中,像洋蔥一樣被層層剝開。

如果我們是悲劇的旁觀者時,面對一顆破碎之心,是保持一份疏離感暗自關心,還是無言陪伴給予最大的幫助?

如果不幸成了悲劇的主角,是放棄所有的光亮,把自己埋入無底的深海,還是朝著有光的方向努力前行?

每個人的心底都會有不同的答案,而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沒有對錯,都是人類面臨苦痛時最真實的反應。

在是枝裕和導演,同樣描寫Loser人生的電影《比海還深》里。一個刮颱風的深夜,母親在促成廢柴兒子與前妻複合未果后,一邊聽著鄧麗君日文歌《別れの予感》(別離的預感。片名《比海還深》來自其中一句歌詞),一邊跟兒子嘮著家常:

為什麼不珍惜當下,總是在追求失去的東西,想著無法實現的夢想?被這些東西困住,每天還怎麼快樂?

可是,有些人,和男主角一樣就是無法放開,無法開心快樂。

和《海邊曼徹斯特》一樣,《比海還深》也沒有明示男主角是否走出了人生困境。


只是影片尾段,在當鋪,這位兒子得知以前一直反對自己成為小說家的父親,當初原來到處誇耀自己的小說,「是父親的驕傲」時,一切變得不同,他的生活突然有了重心。

而《海邊》的主角李找到新工作時,他的第一個念頭是,租一個有兩間房的屋子,一間可以給侄子造訪時居住。

這,不就是一個「家」嗎?

李無法解脫,他挺不住,也無力氣去打敗什麼,可至少已經有了活下去的勇氣。哥哥如果泉下有知,至此也該含笑瞑目了。

想起一位摯友。

五年前,她與丈夫的一次爭吵導致他深夜負氣離家出走,不幸遇車禍身亡。她活在悔恨當中,終日自暴自棄以淚洗面,幾度自殺好在被及時發現、救援。

最近,她發來一張照片,在西藏的一座寺廟,她俯身為旁邊的喇嘛倒「土巴粥」。側影的面頰紅紅的,嘴角有淺淺的微笑。

大概,她也已能活下去了吧,就如加繆說:「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

那些很喪,卻仍然活著的人們,就像大海中航行的小船,不管是迷途還是停滯,只要還在航行只要沒有沉沒,茫茫大海上就總會有燈塔,在努力地向他們投射光亮。


那些光亮來自他們的至愛,來自他們的親朋,但最終能否駛向彼岸,終究還是要靠他們自己。

就像電影里的曼徹斯特,冬季的泥土硬到鏟子都挖不下去,可只要熬過了漫長的冬季,泥土自然就會解凍變軟。

然而,鏟子在你自己手裡,要不要挖下去,最終,也只能由你自己決定。

圖 / 《海邊的曼徹斯特》

花邊閱讀

一個人的文藝生活,一群人的閱讀陪伴

有溫度,不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