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乾貨 | 如何從0到1運營社群?

1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微博@aa李文 問我一個關於如何從零開始構建社群的問題。

首先建議你看看我們寫的《社群營銷:方法、技巧與實踐》(第二版),藍色封面的書,很多運營的套路和細節,在書裡面有詳細介紹,這也是目前國內社群運營領域,評價最實操的書。

下面我說說從0到1建設社群,在書裡面沒有展開,我在實踐中想到的點。

書的補充思考1:社群必須要有同好,但怎樣的同好才能持續下去?

我在《社群營銷》一書中談到,社群必須先有明確的同好,什麼叫有明確的同好?就是組織的人、加入的人一開始就很明白自己這個社群是為何能長期存在的。

如果一個群進來的人問:這個群是幹嘛的?——那麼這個群的同好定位就已經出了問題。

不知道長期存在的理由,只是臨時理由建立的群,只是一個討論組。比如今晚一起吃飯群。

怎樣的同好才能讓一個社群長期存在?

我的思考結論是在群裡面的人,要能在這個群,藉助這個同好鏈接,找到極大的情感慰籍,極大的互動快樂,極大的現實利益,三者滿足其一,社群才能持續。

很多人建立的社群,表面上很美好,但是定位階段就沒有想清楚,

【1】你給別人帶來怎樣的情感需要,以致他們欲罷不能?【2】你給別人分享怎樣的快樂記憶,以致他們渴望再來?【3】你給別人創造怎樣的利益回報,以致他們期待更多?

比如有人問能否圍繞廚房小家電做社群,這裡面很難做會員優惠社群,畢竟廚房家電不是經常採購,也很難分享廚房小家電心得,也很難因為聊廚房小家電產生情感鏈接。

唯一的可能就是你們都是一群致力研究廚房小家電的網友,可以分享新知識,新技術,新看法,新工藝,這是可以建立一個小眾且持續存在的群,這裡面社群能存在,就是因為有交流專業知識的需求,但這個群可能規模很小很小。

書的補充思考2:社群的運營一定要有儀式感。

很多群成立得很草率,有了一個想法,馬上就張羅人加入,這不合適。

一個想長久發展的社群,得讓加入的人很重視,這就需要儀式感,就像我們加入組織,考察程序是很嚴謹規範的,這樣加入前越慎重,加入后投入的精力和能量反而更大。

梁山好漢入伙前要交投名狀,也是一種儀式感。

我們做社群,是不是一開始就要定義自己的社群名稱、頭像、口號、文化、群提示、運營模式?——讓別人一進來就感覺這裡和別人家的妖艷賤貨不一樣?

我們做社群,是不是一開始就要別人為加入社群做一些努力?比如請人推薦,比如寫自薦信,比如做過為社群有價值的事情,比如願意付費?

我們做社群,是不是一開始就要讓別人感覺到加入程序是經過報名、考察、選拔、登記、引薦給內部群員一系列流程,而不是大家頭腦一發熱,來到一個烏合之眾?

我認為很多社群運營,在儀式感方面做得很差,簡直就是沒有。

書的補充思考3:社群的結構建議控制規模。

我現在越來越傾向於社群不是一個大組織,是小而美的圈子。

在網路上現實中能把人大規模組織在一起的形態有這樣幾種:

1、政黨;2、宗教;3、冬粉團;4、學校;5、商會;6、經銷商網路;7、俱樂部。

這些組織你會發現都需要專門的人來運營才能做到比較大的規模,實際上就是一個專業組織,很難被稱為是一個社群。

網上的很多所謂的社群其實是3、4、5、6、7三種形式在網上的變種,從嚴格意義上講,除了俱樂部,是可以發展成社群的,其它形式都很難成為社群.

有的微商群,覆蓋十幾萬人,其實本質是把線下的渠道合作放到網上,就是一個生意,打著社群的名義來追風口。

有的訓練營,號稱幾萬人,其實本質就是學校一期期開課的學員,還不如線下的學校,人家起碼一個班的人長期生活,互相熟悉,甚至知根知底。網上的學員往往是授課時在一起,講完了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並無交集。

而俱樂部一般有共同的愛好,可以組織一幫人經常玩,經常聚,就有了情感鏈接,從而碰撞出新的可能,這才使得社群裡面有快樂因子,有利益因子,長久運營下去。

但好的俱樂部也很難擴大規模,一是沒有那麼多合適的人符合進入標準,二是人多了互相認識的成本會指數級增加,那麼從俱樂部裡面一定會分化出更小的圈子,建立成員分級制度。

私人會所俱樂部都叫圈子,進入一個圈子很難,這圈子就是現實中的社群。

圈子之間比的是能量,而不是規模。只是沒有能量的人更喜歡抱團取暖,以為自己和很多人在一起,就有了能量。真正有能量的人一出手,他們馬上如鳥獸散。

所以我建議社群不要一開始就貪大求全,可以從40個人起步,運營好了,慢慢擴大,我看到了300人也就到了運營成本和回報的極限,這個時候我們要考慮給群的能量升級,限定更嚴格的入群條件,讓更有能量的人在一起,而不是盲目擴大規模。

但是這並不妨礙你藉助社群的能量做會員、收學員、買東西,這是基於社群能量的商業變現,可大可小,但並不等於你要做大社群才能有機會得到大商業變現。

書的補充思考4:社群的成員一定要多元化。

一個群能生存下去,一定要好玩,否則一個大家都找不到歡樂的地方,誰願意沒事呆在裡面?

一個好玩的群,就必須讓人的職業、地域、專長、個性多元化,多元的基因才能帶來社群的創意碰撞帶來的趣味化學反應。

很多社群的成員選拔標準過於追求三觀一致,反而錯過了多元化雜交生長的魅力。

社群好比是一個網上的咖啡館,大家暢所欲言,有各種趣味的人,才有意思。

另外多元化的含義還包括,社群必須有一個靈魂人物,但靈魂人物不一定長期主持社群,所以社群裡面也應該有一些勢能很足的大咖,可以形成社群的能量圈,吸引大家加入,然後有一批中等勢能的人,更多是普通勢能的人,形成能量的落差,才能建立循環促進的生態鏈條。

這就意味著一開始建設社群,運營者要有計劃有層次有類型引入群員,好比生態恢復,各種物種搭配要合理。

不能都是大咖,最後變成通訊錄、找人群,因為都忙,沒有人互動;

不能都是普通人,天天聊不出深度,變成了灌水群。

書的補充思考5:社群的成員一定要交叉鏈接,建立情感認同。

人之所以成為群,是你和群體裡面很多人有了深度的鏈接,你知道他QQ號、微信號、手機號、家庭地址,慢慢兩個人的生活圈、朋友圈、事業圈發生交集。

彼此經常可以在對方的朋友圈,讚賞位,微信群里看到對方頭像在冒泡,甚至直接互動,這樣人和人之間就能建立情感認同,慢慢成為朋友。

所以我們在運營社群一定要想辦法鼓勵群裡面的人互相關注,多種方式互相關注。

比如在我們的知識型IP訓練營,我們的小夥伴發展了很多互相鏈接的玩法

【1】私聊加好友見面就發感謝小紅包【2】關注別人微信公眾號堅持留言評論或打賞【3】通過分答向別人提出有價值的付費問題【4】通過在行付費約見別人【5】做網路採訪,寫採訪手記分享【6】請自己的冬粉去別人微信文章下評論留言玩互動【7】約別人到自己的冬粉群做分享互動【8】線上一起策劃主題活動,比如合作微課、訓練營、線上晚會等等

總之鏈接的方式越豐富,社群的玩法越多,社群的生命力越強,這就越需要一開始社群引入不同個性,多才多藝的人加入。

大家鏈接多了,才有情感認同,有了情感認同,人和人之間才能深度交流,產生化學反應,有了化學反應,才能創造出新的可能,帶來超出你預期的回報。

這一切在自然的鏈接過程中,就會自然的生長出來,我們只需要引導社群的文化,而不需要擔心結果,結果是一群認同一種文化的人自然而然的產物。

一個社群裡面的人只有情感鏈接,其實並不持久,情感有時候來得快去得也快,在有了情感和信任基礎上,再形成利益結構,會更好。

既然感情都這麼好了,又這麼了解,為什麼不一起做點事?

聽起來好像電影里的台詞啊。

書的補充思考6:社群的運營慢比快快。

既然我強調社群運營要有情感鏈接,才容易產生化學反應,那麼人和人之間喲情感認同時間一般不會太快,畢竟一見鍾情大都都不是現實,現實裡面的一見鍾情大都都是誤會了對方。

有太多人總是想快速做大規模,一下子套現,這種思維本來就是短視的,不重視來的社群人員的感受,根本做不長久的,也做不大。

反而是慢慢把社群里的人篩選好,勾搭好,服務好,反而有可能厚積薄發。

所以我們說運營慢比快快。當然我們還是需要不斷創新,發展出更多好玩的管理辦法,運營套路,努力讓自己的社群慢生長時間比別人短,這還是很有必要的。

書的補充思考7:社群的變現模式有三種。

第一種,自建社群,其實這種方式非常慢,並不適合大部分企業,而且運營成本和難度非常高,做起來都需要專業團隊專職運營,投入甚大。這種模式做社群,都是為了吸引有能量的人形成圈子,然後一起去賺錢,並不是直接藉助在社群裡面賺大錢。

第二種,打入社群,這種方式很適合沒有錢的企業或個人,打入別人的社群或者群就好了,然後擇機表現,加印象分,然後在合適時機巧妙植入廣告,帶動推廣,然後完成用戶發掘,私下勾搭,可以退出社群了。

第三種,包養社群,反正社群不是有靈魂人物嗎?包養他,讓他去替你的品牌說話,你很快就能收穫一批他的忠粉,加速你的事業變現,這一般都需要土豪,收入高才能如此操作。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