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看書|《活著為了講述》:魔幻本是現實

核心提示:在這本30萬字的回憶錄里,他從童年回憶到30歲左右,無數的生活瞬間、電光石火的情節、人物,令人覺得彷彿讀了另外一本《百年孤獨》,他曾說,自己的小說里有生活的映射,而龐大家族的豐富故事以及拉美世界獨特的藝術性,為這種映射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1968年,美國科幻小說家菲利普·K·迪克創作了一部科幻小說《仿生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這部小說講述的是在環境嚴重污染的末日世界,倖存的人類努力完善他們的機器人夥伴——「電子羊」,讓它們的各項技能無限接近於人類。耐人尋味的是小說標題,點明了機器人能否像人類那樣感知世界。有意思的是,當機器人走進現實生活的同時,人類也在以不同的身份進入虛擬世界。在虛擬世界里,你很難判斷這個人在現實世界里的性別、職業,但虛擬世界里的身份又是現實世界的延伸。


《活著為了講述》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自傳,書的扉頁上說,生活是我們記住的日子,而在我看來,這位天才的作者記憶力之驚人,完全使人相信,書中所寫就是他活過的日子。

在這本30萬字的回憶錄里,他從童年回憶到30歲左右,無數的生活瞬間、電光石火的情節、人物,令人覺得彷彿讀了另外一本《百年孤獨》,他曾說,自己的小說里有生活的映射,而龐大家族的豐富故事以及拉美世界獨特的藝術性,為這種映射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素材。


有部評分甚高的美劇《毒梟》,開篇就說,關於哥倫比亞這片土地上產生魔幻現實主義這一點,毫不令人驚奇。

但是能將魔幻現實主義推向全世界,還是需要天才。


馬爾克斯從小就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天賦,記憶力超強,對於語言的理解與表達更是超乎尋常人,他對周遭世界的觀察與感受,也比同齡人要敏感得多,這些東西暗藏於心,直到他找到一種途徑,將其表達出來,這就是寫作。然而寫作並非是一開始就明確的目標,在漫無目的的時候,他做過的事情太多了。其中就包括無止境的閱讀,無論是小說還是詩歌。他極度熱愛詩歌,一生中再差的境遇里,他都沒有中斷對詩的熱愛。

在書里我赫然發現,他居然提到了蒙特梭利教學法,如今風靡在幼兒家長圈的教育方式,也得到了他的讚揚,因為在他的童年時期(算一算,應該還是上個世紀的30年代),他曾接受過這種教育,並且認為它深深地培養了自己的各種感受能力。

然而他的數學是真差,加減勉強可以,乘除法完全搞不定。馬爾克斯舉例說,如果7+4,他需要先用7-2,等於5,再+4,等於9,最後再+2……說真的,我看了好幾遍,才看明白他的演算法。

儘管數學上沒有天賦,但是他在文學上的感受力卻是一騎絕塵。他從小就讀各種書,讀書之雜,對文學興趣之濃、了解之深,令得他不管是報考國小還是中學,都能深深打動考官,無視他的數學成績,而毅然錄取他。

馬爾克斯絕非沉溺於書堆的書獃子,儘管家境很苦,成員眾多,但他的生活就像拉美音樂一樣,奔放熱烈,絕不含糊。這一點可能很像他的母親。他父親為了生計常年奔波在外,母親拉扯一大家子,而他要幫著母親照顧一大群弟弟妹妹。他自己說,對母親是五體投地地崇拜,在他眼裡,母親總有不同尋常的生活毅力與智慧,重要的是,對他的信任。當他後來避難遠走他鄉,本來跟母親說的歸期由幾天變為「遙遙無期」時,別人在母親面前嘲諷他,母親則說,上帝總有安排。言下之意大約是,急什麼。

他讀中學時,哥倫比亞陷入內亂,他不得不中斷了學業,「國家出於癲狂狀態,看得人目瞪口呆」。他愛自己的國家,迫切地想做些什麼,他開始進入報社、刊物工作,做新聞報道、編輯、文學評論、電影評論,等等。

也就是在這個時期,寫作漸漸變成他最想做的事。「要麼寫作,要麼死去」。而在報社的編輯工作,也給寫作帶來了很好的訓練,為了精簡版面,無用的詞、情節都要刪,還要不影響結構與可信度,這項工作令他大為受益,在自學敘事技巧的過程里,這是最有效的一項鍛煉。

那些年馬爾克斯的寫作量驚人,他自己說,每一分錢都是用打字機打出來的,除了簡單的生活用度,這些錢還要貼補家裡。寫作量大到朋友可以到他家翻垃圾桶,看能不能翻出點東西,登在自己的雜誌上。即便是已經撕掉的紙,都會被朋友拼好,而且,讀完發現,都是好東西。

大量的寫作,除了發表於各種刊物上的報道與評論,剩下就是他一心想寫的小說,他說,隨著幾部作品的發表,過了40歲,終於真正進入賣文為生的生活,其實,他的寫作早就開始,而且那些初期發表的作品,不管是評論還是小說,都已經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很多著迷於他的作品的人可能都會好奇這些故事與人物到底來自哪裡,一個人該有怎樣的想象力才能寫出這種文字?

故事既來自家庭,也來自他所經歷的社會動蕩。

馬爾克斯的母親善於彈鋼琴,父親則鍾愛拉小提琴,他自己也熱愛音樂,在他的年輕歲月,無盡的閱讀、無盡的飲酒抽煙、無盡的熱歌熱舞,不寬裕的生活凌亂卻有熱度。激情不僅照耀平常的日子,也在國家與社會的變遷中燃燒。1948年4月9日,哥倫比亞發生內亂,他親眼看見反對派領袖遇刺身亡,給了他極大的震動,同樣親歷那一天而且同樣念念不忘的還有菲德爾·卡斯特羅,多年後兩人相遇,對那天的共同記憶給了兩人的友情最好的註腳。

1955年,在他28歲時,因為做了一些反對當局的報道,馬爾克斯受到死亡威脅,在朋友的勸說下出國躲避風頭,本來說去2周,結果呆了3年,臨別前,他見到了很久沒見的一位朋友,朋友說,我不明白,為什麼您從來不告訴我您是誰。

馬爾克斯說,我沒法兒告訴您,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我是誰。

但他後來一定是知道了。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何婕 編輯:胡琰琦)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