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看台|那一年,我的「暑假作業」 你屬於哪個年代?

每一個年代的大學生都有著屬於自己獨特的假期生活,以及一份最「流行」的「暑假作業」。

不久前,成都文理學院教育學院一份暑假實踐任務表在網路上「火」了。

在這份有「最貼心暑假作業」之稱的任務表裡,「跟喜歡的人表白」「去聽一場偶像的演唱會」成為了學生們在暑期要完成的「暑假作業」。

如此有個性的暑假作業,自然是為了配合「95后」乃至「00后」的獨特個性而產生的。事實上,在不同的時期,每一個年代的大學生都有著屬於自己獨特的假期生活,以及一份最「流行」的「暑假作業」。

1980—1990:學習健身要兩不誤

對於的高等教育來說,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

那時候,十年「文革」已經過去,新的各項事業開始全面恢復,祖國大地一片欣欣向榮。曾經備受打擊的高等教育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一片春天。

陳詰泳(化名)就是在這片春天剛剛到來的時候——1979年,走進大學校園的。

「我們那一代的大學生可以說是勤奮的一代,因為我們在知識上欠缺的太多了。」陳詰泳說,他的國中階段是在「文革」中度過的。「那時候,北京沒有高中,想學習都無處可去。因此,在考上大學后,我的很多知識還是需要自己來彌補,學習壓力也就可想而知了。」

應該說,將「學習」作為自己暑假重要任務的遠不止陳詰泳一個人。「我們1978、1979這兩屆學生都很勤奮,學風濃厚。大家在暑期都以學習為主。」

當然,除了學習之外,陳詰泳也有著自己的課餘愛好。

「那時學業很重,但我的身體又不太好。因此,暑假除了看書學習以外,我又重拾童年的特長愛好——游泳來作為調節。」陳詰泳從小就特別喜歡游泳,甚至還參加過游泳隊,但後來由於身體原因而中途放棄了。然而,在大學暑期,他重新恢復了自己的這一愛好。

那時候,游泳是陳詰泳和身邊很多同學在暑假最便利的消暑、鍛煉活動。因為相比現在,那時的他們在這項運動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上世紀80年代,我們還有著足夠的河湖。更重要的是,當時的這些河湖裡,還允許這些年輕的學子暢遊一番。

在書桌前吱呀作響的風扇聲和河畔鼓噪的蟬鳴聲中,歷史的車輪碾過10年,進入了上世紀90年代。

1991—2000:實習和旅行都是好選擇

王行(化名)如今的身份是北京工商大學的一名副教授,而20多年前的1995年,她還是一名剛剛跨入大學校門的大學生。

彼時,鄧小平同志的南巡講話已經過去3年,「下海」早已成為「流行辭彙」,市場經濟的大潮也即將席捲全國。這些社會的新變化,也影響著像王行這樣的大學生們原本平靜的暑期生活。

「我在大學學習的是廣告學專業。因此,在大一的暑假,我就開始去不同的廣告公司實習了。」這是王行第一次進入到企業實習,自然也給她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

「第一次做調查問卷,第一次做調研,這些在進入大學之前我沒有接觸過,但是我覺得這些都是廣告學專業必須經歷的。」王行說,廣告專業的實踐性很強,學生不僅要會給別人做策劃,還必須去跟消費者直接接觸。所以,當她接到這樣的實習任務時,她沒有半分猶豫地就去做了。

雖然在王行進入大學的前一年,剛剛接入了互聯網,但對於當時的王行來說,那條只有64k的專線無疑距離自己還是太過遙遠。「那時網路還遠不像現在這樣發達,我們沒有網路上問卷,只能親自走上街頭去發放、回收。」然而,她很慶幸的是,那時候的「民風」更加淳樸,沒有如今大街上的問卷泛濫。面對陌生人的詢問,人們也更能熱情回答。因此,王行的問卷調查進行得比較順利。「現在回想起來,我覺得這次實習經歷是一個很好的鍛煉過程,收穫很大。」

必須強調的是,上世紀90年代,大學校園裡的實習還不像如今這樣流行。對於王行和她的同學來說,就業壓力也遠沒有如今的大學生這樣大。「就算你不實習,畢業也能找到比較好的工作。」因此,王行的很多家鄉距離學校比較遠的同學,由於放假回家時,幾乎要橫穿整個,所以他們會選擇一邊旅遊,一邊回家。

當然,那時候的學校也不會安排很多暑期活動。「比如夏令營之類,即使有一些,對此關注和參與的人可能也不多。」那時候,大學還沒實行擴招,進入大學的「天之驕子」還都學習勁頭十足。大學里也沒有諸多對學生的督促,在假期里,他們可以悠閑地看看書,悠閑地四處逛逛。

在體驗實習的忙碌和踏遍山川的悠閑中,20世紀的最後十年過去了。

2001—2010:了解社會是一種情懷

新世紀的前十年,「擴招」成為了高等教育的「主旋律」,這源於20世紀末,國家作出的擴大高等院校招生規模的決定。

直到今天,對於「擴招」的利弊問題,依然有人在爭論不休。然而,無論如何爭論,有一個事實是難以改變的——擴招政策使得越來越多的高中畢業生可以走進大學的校園,而這些學生中,有不少又是貧困地區的孩子。對於這些孩子來說,暑期他們的主要工作只有一個——打工。

來自貴州的2001級大學生楊顯鎮便是當年大學生打工大軍中的一員。

「對於我來說,大學三年的假期都是在打工中度過的。」採訪中,楊顯鎮說自己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好。於是,每年暑假,他便要通過做家教、勤工儉學來減輕家裡的負擔。不過對他來說,這樣的暑假並不會因為打工而感到疲憊,反而讓他精力旺盛,感覺「很充實」。

在採訪中,楊顯鎮坦言,在當時,自己身邊的朋友、同學利用暑期實習、打工者並不在少數。而這一說法也得到了數據上的支持。就在楊顯鎮進入大學的第二年,北京某媒體對在京大學生的一項調查顯示,當年被調查學生中,有76%的學生有打工經歷,其中有45%的學生在大一時便開始了打工生涯。

如今,已經從大學畢業多年的楊顯鎮早已不是那個烈日下匆匆而行的暑期「打工者」。然而,回憶起自己的那段時光,他依然感慨良多。

「這三年的時間裡,日復一日的家教工作不僅鍛煉了我的人際交往能力,還讓我見識了各式各樣的家庭,貧窮者有之,富有者亦有之。我接觸到了社會,明白了在這個大城市的霓虹燈下,在城市的邊緣,也有很多人的生活是很無奈的。」楊顯鎮說。

在閃爍的霓虹和漸行漸遠的背影中,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過去了。

2011年至今:大膽嘗試體會多彩人生

如果說在此前的30年間,大學生的暑期生活還相對單調的話,那麼,隨著「90后」成為大學生的主體,大學暑期生活也隨著這些更具個性的大學生的到來,變得日趨多姿多彩。

戴泱同2014年進入了大學校園。在她成為大學生的這幾年,「個人喜好」成為了她以及她身邊大部分同學安排暑假活動的主要依據。「我身邊有的同學屬於戀家型,基本上放假后就會回家,各種實踐活動也都在家附近完成。也有一些同學則正相反,會出國或者獨自旅行。」 戴泱同說,她個人屬於比較喜歡接觸社會的「實踐型」,因此,她的假期生活主要有三種活動:實習、參加志願者活動以及準備考試。

「我自從進入大學以來,基本上很少整個暑假都待在家裡,一般會到外面參加各種活動。」她說。

戴泱同從大二開始便參加各種實習,目的是想體驗一種和學校不一樣的生活,接觸社會,為未來做好準備。而志願者活動則更加隨性,時間也更加靈活。在這些活動中間,給她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她加入AIESIC(全球最大的由青年自主領導的非營利組織)。通過這一組織,她在大一暑假時,就作為志願者前往印度從事志願活動。在那裡,她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印度真的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國家,印度人民的性格也與我們迥然不同。」 戴泱同說,他們當時的任務是去印度北部的偏遠農村進行調研。「我和來自不同國家的志願者們挨家挨戶地走訪調研,也與印度當地的學生進行交流,還開展了文化匯演活動,展示自己國家的文化特色。對於我來說,這是一段非常特殊的經歷。」

事實上,如果將 「90后」的大學生暑期生活比做一塊多姿多彩的畫布的話,戴泱同的經歷只能算是其中的一抹色彩。在夏日的陽光下,他們或田野調查,體悟傳統村落的衰落;或義務支教,關心貧困地區兒童成長;或「千里獨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或體驗實習,接觸多彩的職場人生……

在未來,在這塊本已絢麗多姿的畫布上,還會出現怎樣令我們眼前一亮的色彩呢?

版權與免責聲明:

「21世紀家長部落」所轉載、摘編的文章部分來源於互聯網。如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侵害到您的權益,請與本平台聯繫,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聯繫方式:[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