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雲南民俗風味的粽子你吃過幾種

很快要到端午節了,每逢端午節,各地都有著不同的習俗,賽龍舟,吃「五黃」,掛菖蒲,飲雄黃,但最為普遍的還是吃粽子。「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5月30日,將迎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是這個節日的「標配」。那麼,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和賽龍舟呢?民俗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民俗專家由國慶介紹說,粽子古稱筒粽、裹粽、角黍、黏黍。關於粽子的源起,人們普遍認為是為了追念偉大詩人屈原。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愛國為民,被讒言所害,於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羅江。楚國人沿江苦尋屈原蹤影,又害怕江魚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由此風習相傳,人們為緬懷屈原,每年五月初五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中,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后,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故事。

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是在晉代;到了唐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風味小吃;明清兩代,粽子更是成為一種吉祥食品。

由國慶表示,粽子,千百年來盛行不衰,它已與正月的湯圓、中秋的月餅一起,成為民俗文化、食文化傳承的符號,至今在人們的心中仍有無窮的魅力。

「五月五,是端陽……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前後幾天,大江南北都要「賽龍舟」。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在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由國慶介紹說,關於龍舟競渡起源的說法,一說紀念屈原,二說是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三說與越王勾踐有關,民間莫衷一是。南朝梁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以及《隋書·地理志》都稱端午節龍舟競渡與紀念屈原相關,各地百姓比較採信為紀念屈原的說法。不論是何種說法,其文化核心都源於人們對生命、生活的熱愛和強民愛國意識。

而在雲南的少數民族中,粽子也是五花八門,風情萬種。每一枚粽子都有著本民族的食物性格,今天小碗介紹一部分秀色可餐、風情萬「粽」的少數民族粽子,希望能令你眼界大開,食指大動。

竹筒粽子

竹筒粽子算是雲南少數民族的特色的。用新鮮的金竹、香竹、薄竹、甜竹的竹筒做容器,在每一節竹子中盛水盛米盛配料,一般用寬大的蕉葉、粽粑葉封口,米可用糯米或香米。

做法:先把兩頭帶結的竹筒,縱剖開,將每節中另一半的節結敲掉;糯米用清水泡四小時以上,加入所有調料和雞肉,腌半小時以上;筍尖、香腸均切粗粒;銀耳切碎;竹蓀橫向切圈。半小時后將所有用料全部放碗里拌勻,把糯米裝入沒敲節結那一半的竹筒里,稍壓緊實。蓋上另一半竹片,再用綿線纏綁住,立於火中燒。待聞到米飯香味之時,即可剖開竹筒吃。

壯族粽子

壯族粽子分為「母粽」和「子粽」。一般過年包「母粽」,端午包「子粽」。粽子用的葉子是柊葉,一種普遍生長於嶺南、雲南的竹芋科植物,其葉如芭蕉,常用於包裹物品。

有些地區喜包形狀酷似枕頭的大枕頭粽,有些地區喜包一斤米可做六七個粽子的小枕頭粽,還有一些地區喜包形狀恰似狗頭的狗頭粽。在包制過程中,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用這種方法包制出來的粽子既有適中的鹼香味,亦有誘人食慾的色彩。

傣族粽子

德宏傣族的端午節,粽子和鹹鴨蛋是端午節必備的食物。黑色的香草粽子是最讓人期待的端午節誘惑。

做法:先把糯米放到水中泡軟,然後把水倒掉晾乾。田埂上或者河邊長的青茅草,透著一種清香,用鐮刀割來一把,燒成一堆草灰。將這些香草灰放入泡軟的糯米中攪拌,米就被染成了黑色。再在糯米中放入適量的油和鹽,有時放入少量的八果、胡椒粉末等,使糯米煮出來更香。粽子餡,通常首選肉餡。包糯米的蘆葦葉在河邊或菜園裡處處可見,采來幾十張葉子捆成一坨放在鍋里用開水煮到泛黃,清洗乾淨即可用。捆粽子的細繩是由棕櫚樹的葉子撕成條狀而成。

五豆筒粽

玉溪新平的花腰傣在五月端午節都要包五豆筒粽吃,粽子以綠豆、紅豆、花生、糯米等為原料,不僅美味,還清熱解毒、消暑祛濕。順手從家門口芭蕉樹榦掉的莖桿上撕下來的細繩,就是捆粽子的線。

其製作方法是:在糯米里適量花生米、綠豆、紅豆,攪拌均勻。用小竹棍把柊葉捲成葉筒,再用細線紮緊,不能太飽滿,也不能太鬆軟(因飽滿會煮炸,太鬆軟會煮稀),抽出小竹棍,再把已經拌勻的糯米裝入葉筒中,用線扎牢。用竹筒模子牽線,把粽子包成圓柱型,尺寸就得依照柊葉的大小。泡水后煮熟,即可食用,可單一食用,也可蘸紅糖粉末或白糖吃,別具風味。大部分花腰傣人家在端午節前包粽子,如果包的數量較多,一次吃不完就先泡在水裡,留在稍後幾天煮食。

水族粽子

雲南曲靖富源的古敢水族人家過年過節或逢吉慶喜食糯米,用糯米舂粑粑,磨成米粉做湯圓,用棕粑葉或竹葉包粽子。水族粽子俗稱粽粑,分白、黑兩種,尤以黑粽粑獨具風味。

製作時把洗凈濾乾的糯米用糯稻草或蘇子稈燒成的凈灰染成黑色,簸去余灰,然後將腌肉丁摻著香料包在其中捆紮煮熟,味道香甜,口感滑爽,是待客的佳品。

布依族粽子

每年端午,布依族家家戶戶都飄溢著甜絲絲的草灰黑粽子清香。節日前夕,人們便紛紛上山採摘羊耳草,回家晒乾或烘乾後用火燒成灰,然後再與糯米摻和包成粽子,再用農家鼎罐燜熟。開始燜的時候是用急火,待水開后即改用文火燜3-4小時即可食用。加羊耳草灰燜出的粽子滋味佳,其口感穌軟,味香遠,入口絲甜,經常食用不但可以增加食慾,豐富飲食趣味,而且還具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苗族粽子

五色粽是苗族同胞家庭團圓吉祥的象徵。製作五色粽,要把糯米用豬油或花生油炒至有香味,取出分別裝進五個盒子里。然後用野生植物的葉液將五盒糯米,分別染成紅、黃、藍、黑、白五色。再加入腌好的野味,如山豬肉、黃肉、鹿肉等或家禽肉。接著就用樹葉或芭蕉葉包裹,每種顏色的糯米包一種,再用麻繩捆住。粽子呈圓柱形,大小隨意。煮粽子時,水要浸沒粽子,如果分多鍋煮,五種顏色的粽子每鍋都要有,其意喻吉祥。煮約兩小時,粽子發出濃郁的芳香時就可取出食用了。吃五色粽分熱吃和冷吃兩種。初出熱鍋的五色粽,香味回溢,誘人口水欲流。拆開葉子咬上一口,只覺得軟滑粘牙舌頭甜暢,滿口清香,令人吃欲大增。冷的粽子,漸漸變硬,慢慢吃可給人一種醇香的味道,吃過後嘴裡還久久留有吞不進肚,吐不出口的餘味。

滿族粽子

端午,滿語稱「孫章嘎依能吉」。因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所以滿族人稱「單五節」。滿族人的粽子是用葦葉包裹的黃米小棗粽子。也有人家用江米和黃米與小棗合在一起,叫二米粽子。粽子的內殼是用硬紙疊成的,一般在2公分左右,外面纏上五彩絲線,連成一串。五彩粽是很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間手工藝品,為節日帶來祥和的氣氛。粽子是一種節日禮品,可包入多種果料,也可以包清水粽,既是節令食品,也可以當正餐。

畲族粽子

畲族端午節俗稱「五月節」,裹粽是重頭戲,畲族粽子民間稱「牯角」,乃用箬葉將糯米包成四角,再用龍草捆紮,十個一串。有的人家還要在包粽子時加入菜、肉、紅棗等做餡。煮粽常用灰鹼水,粽子煮好后,色黃氣香,可存放半月。有小孩的人家還要裹些雞婆帶雞仔粽給小孩子們玩耍(一隻大粽三個角吊三隻小粽),先把「黃金柴」墊在沙鍋底,再把裹好的粽放在鍋裡面用山泉水加旺火煮5-6小時起鍋即成,這樣煮熟的粽不僅粽香撲鼻、顏色金黃,而且可口好吃。畲族出嫁的姑娘,每到端午節都會帶上自己親手裹的粽子回娘家拜望父母。

瑤族粽子

瑤族粽子,亦稱瑤族粑粑,是瑤族過年過節必備的食品。其製作方法是:將糯米洗凈放入適量的臘肉、花生和一些調料,摻拌均勻;用幾張棕櫚葉將上述原料包成長約20-30厘米、重約1千克的圓柱形粽子,外用粗線牢捆緊;將粽子放入大鍋內慢煮約24小時,熟后即可食用。瑤族粽子可以保存較長時間,是瑤族人民在重大節慶期間招待客人或饋贈親友的佳品。

另外瑤族還包枕頭粽,先將糯米以食鹽、草果粉調味,再配上綠豆、臘肉條,或紅糖、花生仁等拌和,最後再用竹箬包成枕頭狀,有小豬崽般大小,可供一家人食用好幾天;也有在糯米中加紅糖、花生等製成素餡涼粽子的。

【端午】

一個端午節的粽子,

不同的民族就吃出了不同的花樣。

體現著不同的民俗民風

端午說「粽」

為的就是讓您感受這各具特色的陣陣粽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