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文化】中國茶葉「走出去」的軟肋在哪裡?

2000多年前,沿著茶馬古道,茶由西南出發,通過馬幫送到亞歐各國。在歷史的記憶里,中華文明以茶葉為媒介,在古絲路國家持續傳播。

如今,「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為茶葉「走出去」提供了全新機遇。

大國與強國的矛盾

江西省婺源縣,茶農在茶園採摘綠茶。 胡敦煌攝 光明圖片/視覺

近兩年,河南信陽毛尖集團正在尋求對外合作之路,然而這條路走起來並不平坦。

過去兩年,我們和俄中貿易促進會簽訂了幾十億元的訂單,但是推進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原因在於茶是區域性品牌,沒有大量向國外輸出。」河南信陽毛尖集團有限公司負責人陳世強坦言。

茶葉流通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全國18個產茶省茶園面積擴增至4316萬畝,茶葉總產量增加至227.8萬噸,農業產值達1519.2億元。

儘管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產茶大國,但並不是第一出口大國。2015年茶葉出口32.5萬噸,金額達13.8億美元,茶企多為原料性出口,且以低層次的價格競爭為主。

「過去20年的茶產量增長400%,近10年間價格呈上漲之勢,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茶葉產銷大國。」聯合國糧農組織政府間茶葉小組代表常愷松指出,雖然茶產銷量不斷上升,但是尚缺完整產品統一標準。

茶葉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王慶分析指出,近兩年,受國際市場產品結構、生產成本高居不下、全球經濟復甦乏力、部分地區貿易壁壘等綜合因素影響,加之匯率調整和特種茶產品不斷被周邊國家仿製,茶葉出口量始終震蕩不前,短期難以形成突破。傳統出口企業受茶葉國際價格偏低、生產技術要求苛刻、成本不斷增加、產品利潤率有限等因素影響,國際貿易熱情下降,市場空間被進一步擠壓。

市場與品牌的軟肋

重慶茶博會上的普洱茶。光明圖片/視覺

「茶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已經發展成為集種植、加工、商業、服務業、培訓、文化、電子商務等有完善產業鏈條的產業。」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介紹,在國際市場上,茶葉的平均售價僅為每千克2美元,低於印度茶葉的2.7美元,以及斯里蘭卡茶葉的3.4美元。尚無一家可以與立頓等國際知名茶葉品牌相匹敵、市場佔有率占絕對優勢的大型茶企。

在王慶看來,茶葉產業發展目前總體仍呈現出「小散弱」格局,品牌是「軟肋和掣肘」、市場是「瓶頸」,企業規模有限、綜合實力偏弱是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這種掣肘效應體現在,茶產業經濟效益與規模基礎不相符。2015年,茶園平均畝產為67.3公斤,較2010年平均畝產水平僅增長1.8%,較畝產78.9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也有較大差距。

「有規模優勢做不大,有品質優勢做不強,產業效益不均衡、標準化程度低、工業化水平不高、國際市場佔有率有限是當前茶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矛盾和突出問題。」王慶說。

陳世強指出,目前茶葉走出去還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食品安全。他所在的茶企正在推行追溯制度,「這一批茶產在什麼山區,產在什麼山上,要有實時追溯和安全檔案記錄。一年打了幾次葯,是否是在消失殘留之後採摘的,要實現絕對控制,確保食品安全」。

茶葉面積在增長,要維持產銷平衡,就要內銷和外銷同步推進。」茶葉學會副理事長劉仲華認為,讓世界都喝茶,茶企應該積極尋找突破口,讓茶從欠發達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由綠茶類的一枝獨秀,轉向多類別齊頭並進;從單純的出口數量增長轉向規模與效益共同發展;從出口中低檔茶向中高檔轉移;從散裝茶出口向小包裝的品牌茶出口。

文化與產業的突圍

浙江省杭州市,中瑞兩國中學生正在西湖龍井茶園裡體驗採摘青葉。李忠攝 光明圖片/視覺

業界人士指出,茶葉不僅僅是一種飲品,更代表著一種文化。「走出去」的不僅僅是的茶品,更是的茶文化。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為茶重新回歸世界提供了新的機遇。

根據國際茶葉委員會統計,「一帶一路」地區重點產茶國產量佔全球總量的80%以上。茶葉出口位居前幾位的摩洛哥、烏茲別克、俄羅斯均在「一帶一路」沿線。

在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段,茶要想行銷世界任重道遠。提質增效,增加產業的附加值,才是根本之策。

「要不斷完善茶葉標準體系,提升茶葉食品安全意識,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以市場為導向,豐富茶葉產品種類,提升產品的市場拓展能力。」王慶認為,在發展中,要注重拓展產業新空間,推動企業逐步實現由初級產品加工銷售向精深加工轉變,根據茶產品需求變化,開發方便、經濟、保健型的新產品,如袋泡茶、速溶茶、茶飲料等,並向食品加工、生物醫藥、日用化工等行業滲透,形成多元化、系列化、品牌化的精深加工業。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則認為,茶業走出去的關鍵是要做好茶業生產方式的創新與現代貿易的創新,要以全球市場的需求推動茶業整體發展方式的轉型,加快建立跨境電子商務平台,同時,要將產業輸出與茶文化的全球輸出有機結合起來。

茶和天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在歐洲金融之都法蘭克福,「茶道—茶與藝術中心」在林立的高樓間鬧中取靜,吸引著德國各地的文化愛好者。

「茶道—茶與藝術中心」是德國目前最大的藝術茶館,面積達300多平方米,其前身是2013年在法蘭克福近郊伊森堡成立的「茶道—文化之家和藝術畫廊」。中心創辦人、德國茶文化國際交流會會長,67歲的格哈德·塔姆向記者介紹,他自己與茶文化結緣已有30年之久,將的茶葉、茶品、茶藝、茶道傳到德國,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走進茶室,記者立刻有一種置身地道正宗茶館的感覺。這裡幾乎可以找到所有國內知名茶種:鐵觀音、龍井、金駿眉、普洱、白茶等茶葉達百餘種,有序擺放在古香古色的中式柜子上。宜興的紫砂香薰爐,景德鎮的瓷器,各種特色茶具琳琅滿目。再加上悠揚的古箏曲調和牆上的水墨字畫,一股淡雅的風撲面而來。真可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現在人們的生活節奏很快,壓力也很大。德國乃至整個歐洲都在尋找讓人們心情愉悅的辦法。我認為,的品茶文化不僅在於『喝』茶,更重要的是『品』茶,是在煮茶、泡茶、品茶以及回味余香的過程中,感受一種發自內心的、平靜和淡定的心境。對於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和焦慮不安的現代生活,這種感受尤為難得。」格哈德說。

據格哈德介紹,六年前他退休離開了熟悉的航空領域,正式經營起茶館。這期間,他在的朋友給了他許多幫助和建議,他本人也一年往返十幾次,到不同的茶葉種植園挑選應季和口感好的茶葉。「才是茶的故鄉,的禪宗和儒道思想結合,形成了茶道文化。」

「我會向顧客講解不同茶葉的由來、茶器的歷史及其裝飾圖案的含義。有時歐洲顧客會問我從帶來的茶葉品質如何,是否打農藥、使用化肥。我會把在見到的純天然的茶莊景象描述給他們,並告訴他們,人十分重視『天人合一』,對天然食品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歐洲人。許多茶葉都是我在雲南、四川、福建的大山裡親自品嘗並採摘的,為此我還和當地茶農一起生活、工作。我還會將一些當地關於種茶的人文逸事講給朋友們聽,他們都很感興趣。」格哈德說。

記者採訪期間,不時有顧客走進茶館。他們有的是格哈德的老朋友,自行坐到熟悉的八仙桌前,用尚不熟練的手法擺弄茶盤、茶夾,流程規範完整,看似已頗得其道。也有顧客從德國其他州特意前來,格哈德向他們介紹不同的茶葉品種和口感,並為他們沏上一壺香茶品嘗。「因為我們的茶館有專門的網站,全德國的顧客都可以在網站上選購茶葉,我們通過郵政快遞送貨上門。此外,黑森州的電視台多次播出了我們中心的節目,德國很多地方的茶愛好者都慕名而來。」

這些年,隨著國際影響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德國人渴望了解正宗的文化,但是途徑有限。格哈德希望以茶為媒,向人們展示一個真正的,增進德國民眾對傳統文化的了解。

格哈德表示,目前茶館幾乎每天上午都會舉辦茶文化講座,他親自或者邀請專家講解茶的背景知識和文化內涵。豐富多彩的講座還包括了多種多樣的體驗形式,例如把茶藝和古箏等樂器演奏結合,把茶道和書法及詩詞文學結合。如今,他已有了一批固定的、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而且其數量還在擴大。未來,他計劃將茶道與飲食文化結合,開展多種沙龍活動,甚至打算在不久的將來與當地學校合作,推動茶文化課程走入中國小校園,並把茶藝中心打造成當地人休閑會友、修身養性的精神家園。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17年3月19日

本期編輯:孫小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