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基因編輯的倫理邊界在哪裡?

(專家:紀十,科普作者,生命健康領域觀察者,科普微平台原創首發)

生物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即使是像《經濟學人》這樣的時政批判雜誌,也會放過當下熱門領域,與驚喜不斷而又憂心忡忡的我們討論未來生物技術的走向。近日,《經濟學人》披露,基因編輯技術可能會使運動員更強壯。早在這一技術出現之前,競技比賽中就出現了各種興奮劑,但這種通過修飾運動員的基因,使其更強壯的技術更隱秘,從而讓對金牌有非分之想的運動員鋌而走險。但它真的安全嗎?這樣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是否會觸及倫理問題?

圖片來自TED ideas

基因編輯技術倫理引起爭論

2015年12月,一場由美國國家科學院和醫學科學院、科學院以及英國皇家學會共同主辦的「全球基因編輯峰會」(International Summit on Human Gene Editing: A Global Discussion)引發關注。這是有關基因編輯技術基礎研究、臨床應用以及倫理問題,舉行的首個全球峰會。峰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為期三天,與會者既有這一領域的頂尖科學家、政策制定者還有倫理學者。峰會既回顧了基因編輯在基礎科學領域取得的突破,同時也探討了可能的醫學應用,由此引申出來的倫理問題,同樣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此次峰會還達成了一項共識,即鼓勵基因編輯的基礎研究和在體細胞層面上的臨床應用,但是對於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需考慮技術、社會以及倫理問題,屬於限制級研究。

峰會的導火索是由2015年4月份,來自中山大學研究者黃軍就對已不能正常發育的三核胚胎進行基因編輯,論文因觸碰倫理高壓,在投遞過程中四處碰壁,最後只得發表在影響因子很小的雜誌《蛋白質與細胞》上,這是首次公開報道的科學家對人類胚胎進行的基因編輯。該研究所不斷延伸出倫理討論,先後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等不斷發酵,最終促成了當年12月份召開的全球基因編輯峰會。2017年2月,美國科學院公布的《人類基因編輯:科學、倫理以及監管》(Human Genome Editing: Science, Ethics, and Governance)報告,這份報告也是此次峰會討論的成果之一。這份報告認為,每項科學技術的應用,我們都需要評估其效益、風險、規範以及社會倫理問題。為了能夠更好地以及更為廣泛地使用基因編輯技術,為人類健康造福,我們應該全面評估基因編輯技術由此帶來的科學、倫理以及社會問題,並評估現有政府的行政措施,確保技術安全地被使用。

圖片來源網路

不同的使用目的,採用不同的監管策略

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是一種精準、能靈活地改變DNA序列的新興技術,它要比最早的基因編輯技術ZFNs技術,以及後來的TALENs技術更為精準,2011年,基因編輯技術被評為《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的「年度方法」,但直到CRISPR/Cas9技術出現后,基因編輯工具才真正變得強大起來。它能在核酸序列上精準地添加、刪除以及改變遺傳密碼,不僅更簡單方便,同時也使得基因編輯的準確率大大提高。2015年,《科學》雜誌將其列為「十大年度科學突破之首」,從基礎科研到對人類疾病的治療,基因編輯技術帶來的前景令人振奮,該技術擁有廣闊的前景。

基因編輯技術2015年被《科學》雜誌評為年度科學突破之首

基因編輯技術的原理簡圖

在生物醫學領域,基因編輯技術可起到三重作用:對基礎科學的影響,對體細胞的基因編輯以及對生殖細胞的編輯。具體來講,從基礎科學角度來看,基因編輯技術可應用於細胞、分子、生物化學、遺傳、免疫機制,包括生殖發育過程中的疾病,這些領域並不在美國倫理委員會的監管範圍內。非生殖類細胞的體細胞基因編輯,包括皮膚、肝、肺、心臟細胞,但有時候體細胞會用於生殖細胞中(如體細胞核移植技術)等,它們則會受到倫理委員會的監管,倫理委員會需要了解收集以及使用這些細胞的目的。在美國以及大多數國家,這類研究都擁有健全的倫理制度監管,對體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需以基因治療或干預疾病為導向,但是不可影響到後代。

基因編輯的基礎科學試驗對於我們理解以及改善基因編輯技術來說非常重要,同時也讓我們了解疾病的分子機理,以至於未來可以進行人工干預。同樣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生殖細胞的基礎研究,也有助於我們了解人類發育的分子機制。目前來說,現有的監管體制對於這類實驗有著較好的管控。

由於對體細胞的基因編輯不會涉及到遺傳的基因治療,有關體細胞的基因編輯,目前主要有兩種不同方式,一種是將特定的細胞在體外進行精確編輯,然後再回輸到體內。另一種是將基因編輯體統通過載體打入到體內,從而實現身體某一具體部位細胞的基因,後者對基因編輯的效率以及精準率都難以把控,目前也是這類手術風險的關鍵所在。通過該方式治療的疾病目前有血友病、粘多糖沉積症等。由於這種技術影響到的個體只是個人層面,所以相關倫理主要考慮的是風險與收益的問題,監管體系目前主要的任務是建立治療標準以及監管這類手術不被濫用。這類手術的脫靶問題,在不同的平台,呈現的問題也不一樣,這也是監管體系關注的問題。

有關人類生殖醫學的基因治療,是目前監管最為嚴厲的試驗。從倫理到法律,甚至延伸至社會問題,都是圍繞著這個領域的基因治療展開的。因此,有關基因編輯技術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都需要進行全面的科學評估,這一點在政府、工業界、科學界以及與健康相關的協會組織都均已達成共識。

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研究者已在動物身上成功地實現過,但如果將其使用於人身上那麼就必須要求其安全且風險可控。進行這類研究的科學家之所以屢次觸碰現有的監管體系,主要原因在於,人類的很多疾病是由單個基因造成,研究者僅需對他們的基因進行修飾即可改變他們日後可能出現的疾病,一方面是,基因編輯技術能夠給患者帶來福祉,另一方面,這種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會遺傳至下一代,由此遷出諸多倫理問題,原本這項技術影響到的僅是個人層面,轉而變為更加複雜的社會以及宗教問題,因此政策制定者們需要認真地評估不同的文化標準,以及是否有能力建立管控不合理或濫用該技術的監管體系。因此,我們需要開展會議評估現有風險以及臨床試驗獲益標準,並制定嚴格的監管體系。公眾對這一話題的參與,也是促進科學以及醫學進步的關鍵。

在美國,監管體系並未放開編輯人類生殖細胞的閘口,因為美國食品與藥品監督管理禁止「有關人類胚胎細胞進行的可遺傳基因修飾。」而在另外一些國家,則會完全禁止這類研究。人類生殖細胞基因修飾規定,在調查的39個國家中,有25個國家法律禁止(粉色),4個國家明令禁止,9個國家不明確,1個國家限制性使用。無顏色,即不在此次調查範圍內。圖片來自Araki & Ishii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2014. 12:108

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應慎之又慎

目前,對人類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僅需在下面的倫理框架下才被考慮。僅限於對嚴重疾病以及條件下使用;僅限於對病情以及狀況充分認識下使用;有充分的臨床前和臨床數據,對患者的疾病風險和獲益程度充分評估;有嚴格的臨床監管,從而評估試驗對患者的影響;最大限度地保護患者的隱私;如大規模使用,需考慮帶來的社會風險。

進行這類實驗須遵如下幾個原則: 促進患者的健康福祉,將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同時將風險降為最低;透明,要求將所有信息公開透明,不僅對患者,對投資者同樣需要透明公開;制定行為準則以及臨床程序都需要擁有非常強而有力的依據;負責任的科學,既需要高水平的試驗,同時也需要擁有良好的評估系統;尊重患者。

隨著基因編輯技術迅速普及到全球分子生物實驗室,基因編輯技術的基礎研究已非常普遍,體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目前處於初期,而未來有關生殖細胞基因編輯的臨床應用可能會逐漸被接受。對此,我們應建立健全倫理體系。

圖片來源網路

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周琪院士是此次峰會中方代表之一,他表示「這一技術誕生后,短短几年間,就在生物醫學基礎研究、人口健康、農業育種和工業生產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科技界和生物產業界已經形成共識:基因編輯將給基礎研究和轉化醫學研究帶來革命性變革,是下一代生物技術的核心」。鑒於基因編輯技術將帶給人類治療諸多遺傳疾病的巨大潛力和好處,我們應該在規範的前提下鼓勵和支持基因編輯研究。

他呼籲要制定《基因編輯等顛覆性技術倫理指導原則》,因為這些技術一旦濫用則可能會引起巨大的倫理爭議、影響國際形象、社會穩定和行業發展。「對無明顯倫理爭議且有重大應用價值的研究方向,支持在安全有序的基礎上進行臨床前研究和臨床試驗,對可能帶來巨大倫理和社會問題的基因編輯工作,應設定嚴格的研究邊界,禁止臨床試驗和應用。」

編輯:姚迪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