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工匠精神」不如「市場精神」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 人文經濟學會,不代表管理智慧立場。如果您認為標註與事實不符,請告知我們。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 ixiaohua111

精彩推薦:在公眾號菜單回復關鍵詞「案例、課程、歷史、職場、演講、經典、書單」,即可獲得相應文章和推薦。

導讀:要達成所謂的「工匠精神」,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時間、設備、耐心和精神高度專註。而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否有消費者買單,這個才是關鍵。能通過市場驗證合格、被需要的,才算是真正好的產品。

消息說,羅永浩在手機新品發布會上說「M1是我們工業設計上的恥辱」,我甚是驚訝。羅永浩一向倡導「工匠精神」,但是,一個優秀的工匠,會把「工業設計上的恥辱」賣給消費者嗎?

可能有朋友會說,「工業設計上的恥辱」是指事後回顧,而非羅永浩當時明知M1 是「工業設計上的恥辱」卻還賣給消費者。如果是這樣,那也說明,羅永浩當時連「工業設計上的恥辱」都看不出來,這豈非不夠「工匠精神」?

我並不願意公開評點羅永浩的手機事業,但羅永浩推廣開來的「工匠精神」一詞,我一直想說一下。以前沒有說,是考慮到可能會引起一些朋友的激動情緒。後來我看到這個詞成了很多官員愛說的詞,就越來越想說一下了。

「工匠精神」這個詞聽起來很美好,大概是說在製作技藝上精益求精、產品質量精益求精之類的精神吧。當然,這的確是一個美好的詞,但是它的用法常常有問題。

比如很多人認為人缺乏「工匠精神」,而瑞士人、日本人就有很強的「工匠精神」,於是他們會對這不爭氣的民族性浩嘆:雖然製造量擴大了,但質量不行,仍然要鄙視。

的確在部分產品上質量不如瑞士、日本,但這個責任能怪的工匠們嗎?

實際上,產品質量並不是工匠決定的,而是市場決定的。

要做有「工匠精神」的工匠,是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的。時間、設備、耐心、精神高度專註,這都是成本。

市場中,無論一個工匠多麼具有「工匠精神」,只要市場願意給他的出價,無法彌補他的成本,他的結局就只有一個:被淘汰。

也就是說,工匠有沒有「工匠精神」,要看消費者願不願意付出那個價格。

瑞士有「工匠精神」,是因為有一部分消費者願意付出那個價格來買他們的「工匠精神」。

既然有部分消費者願意購買「工匠精神」的產品,那人為什麼就不能爭氣、努力,把這塊市場搶過來呢?

這要看是否合算。這部分消費者算是高端消費者,不多,不一定非要去搶,搶也不一定是你的比較優勢。如果這類產品不符合你的比較優勢,你非要賠錢去搶,結局是被淘汰。

所以,不搶這一部分消費者,並非是值得批評的民族性。

那麼,能怪的消費者對產品質量要求不高嗎?

消費者消費也要量力而行。如果非要脫離實際,付出高價去覆蓋「工匠精神」的成本,那麼。消費者自己會被淘汰。

所以說呢,符合市場需求的就是好的,沒必要非得糾結於質量高端的產品。

更關鍵的是,把目光瞄準更大規模的普通人的市場,利用規模優勢,可以極為快速地提高普通消費品的質量。

手機市場就是如此。

1990年代初的第一代手機——「大哥大」,那時候北京的房價才1000多元一平米,而一部「大哥大」要幾萬元。只有極少數人才能用得起「大哥大」。

今天你能想象,某個人手裡拿的磚頭式行動電話,居然值幾十平米的北京房嗎?

「大哥大」是什麼質量?現在的手機是什麼質量?天淵之別。

而這巨大的質量提升靠的是學習瑞士人嗎?當然,對質量的追求精神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的手機市場規模快速擴大,規模效應使得企業有利潤條件來提高產品質量。

假如人始終只有極少數人能用「大哥大」,則無論有多少「工匠精神」,也對質量改善不大。

就是把整個瑞士的工匠都搬到來,也造不出今天這麼好的手機。

所以,當你對著某個瑞士製品嘆賞再三時,別忘了,瑞士製品的質量提升速度,其實遠遠趕不上這些大規模消費品的質量提升速度。製造在短短30多年裡,質量已經提升很多代了。

所以,「市場精神」比什麼精神都厲害。企業家賣賣「工匠精神」,算是營銷手法,可以。但官員跟著去提倡「工匠精神」,就是不懂經濟了。官員只要多放開市場就好。

【廣告品牌合作,】

查看過往品牌案例,請點擊以下關鍵詞:

如何做一個會講故事的領導者?如何解決員工聽不進去建議、理解有偏差的難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