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2018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扶貧先扶志

|背景鏈接*

「我個人認為,解決精神匱乏比解決物質匱乏難,解決千百年來形成的落後觀念和習俗比解決貧窮難。脫貧攻堅千難萬難,最難的是其中有一些貧困群眾『不怕窮』。」近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現場,對於「當前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是什麼」的提問,國務院副總理汪洋作出如上回答。(8月31日《新京報》)

|綜合分析*

在經濟市場化、人口流動化的當下,不同的人們擁有不同的生存生態。在一些偏遠落後地區,囿於自然條件的制約,當地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難以過上好日子;交通不便以及受教育水平的低下,讓缺乏知識、技能和創新能力等文化資本的農民,難以在市場中獲得好的機會和待遇。當許多地方都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時候,少數地方依然沒有太多的改變。

作為一種「弱勢補償」的手段,精準扶貧旨在通過制度護佑和人文關懷的方式,讓貧困戶走出困境。從「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扶貧逐漸實現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然而,「不怕窮」的陳舊觀念和習俗,猶如一道「文化枷鎖」,嚴重地損傷了一些貧困戶脫貧的意願與動力。

不論是一些貧困戶對當前生活滿意度出人意料的高,還是少數貧困戶「不自強、不感恩」抱著「我是窮人我怕誰」的心態,安於現狀、「不怕窮」、脫貧的內生動力不足成為當前扶貧工作面臨的一大難題。踟躕不前、自說自話,「不怕窮」的貧困戶追求一種「保守的穩定」,難免會讓自己錯過打破宿命的機會。

「不怕窮」說到底,就是一種精神缺「鈣」,就是一種對出路單一化以及定型化、宿命化人生的「認命」,不願意通過自強不息的努力和奮鬥來改變現狀,不相信自己可以改變命運。精神缺「鈣」難免會帶來行為上的惰性,過早地屈從於命運,讓一些貧困戶精神「早衰」,缺乏「人窮志不窮」的勇氣與活力。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安貧樂道、勤儉節約成為一種文化認同和價值追求;在現代社會,創新創業成為時代潮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急劇的社會變遷,必然要求價值觀念實現重塑與更新——通過勞動讓一家人過上更加體面、更有尊嚴的生活,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奮鬥實現向上社會流動,理應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社會認同。

|參考對策*

中公教育總結:

中公教育總結,扶貧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只是「曇花一現」而再度返貧。精準扶貧的當務之急是要為貧困戶「洗腦」,更新觀念轉變思維定式是讓貧困戶脫貧的關鍵,要更深入細緻地面對面去開展工作,去感化他們,通過「潤雨細無聲」潛移默化的去影響和轉變。既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模範先鋒作用,通過感化、灌輸、引領和示範教育引導困難群眾從思想上淡化「貧困意識」,明白幸福美好生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要靠艱苦奮鬥來創造,摒棄「等、靠、要」思想,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樹立信心、鼓足志氣,用自己勤勞的雙手主動摘掉貧困的「帽子」。

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知識灌輸是改變成年人思維觀念的有效途徑,教育更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再窮不能窮教育,一定要解決好貧困人口子女上學問題,讓他們都能接受到良好的基礎教育,切斷貧困代際相傳的根源。這就要求國家教育經費要更多地向貧困地區和基礎教育傾斜,切實改善貧困地區教學條件;提高貧困地區教師待遇,改變貧困山區優質教育人才資源流失現狀;積極探索教育結對幫扶機制,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作者:楊朝清

(文章圖片來源於網路)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