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淺談中國古代戰士的赤身作戰史

眾所周知,鎧甲在古代保護戰士的重要裝備。但殺得性起,脫光了跟對方拚命的情況也不是沒有。比如著名的虎狼秦軍,就喜歡「跿跔科頭,貫頤奮戟」。無獨有偶,古希臘人也喜歡不穿褲子,拿面盾牌就跟敵人剛正面。

因此在傳統文化中,裸身大戰是最勇武的行為。比如《三國演義》里有一段十分出名的武將單挑:許褚裸衣斗馬超。說的是曹操大將許褚同西涼錦馬超兩人下書於陣前決鬥,先是一個舞刀一個挺槍大戰一百餘合不分勝負,由於坐騎體力不支,只得先回營換馬再戰個一百餘合,又是不分勝負。許褚的性子急了,便回到陣中卸了盔甲,赤體提刀,翻身上馬,再來與馬超決戰。這一次兩個鬥了三十餘合,裸衣的許褚拿馬超不下,隨後還在兩軍混戰中臂中兩箭,雖然顯得狼狽了一點,但還是贏得對手的稱讚:「吾見惡戰者莫如許褚,真虎痴也!」

▲許褚裸衣斗馬超

在小說里,和許褚一樣有著裸體戰鬥經歷的武將還有東吳的丁奉。在第一百零八回里,丁奉率部下三千人在大冬天脫去衣甲,卸了頭盔,不用長槍大戟,止帶短刀,引起魏軍嘲笑。三千吳軍趁著魏軍前鋒麻痹不做防備之際,而一舉破之。

▲丁奉像

雖然小說寫得不錯,但總歸與真實歷史之間還是有點差距。在《三國志》里,許褚其實並未裸衣斗過馬超;丁奉也只是「乃使兵解鎧著胄,持短兵。」不過,這並不影響小說的藝術效果,許褚之裸衣彰其勇、丁奉雪中奮短兵則顯其智。而且就合理將歷史事件改編創造為小說情節而言,無論是在羅貫中身前還是身後歷史上,都確實出現過赤身作戰的實例,使得作者的文字真實可信。

比如金末有個叫強伸的武將,相貌雖然醜陋,但卻是個有勇有謀之人。他率兩千五百人守衛已被蒙古人攻破過一次的金國的中京,也就是洛陽城。強伸的這兩千五百人里「傷殘老幼半之」,看上去委實不是一支勁旅,難以與蒙古兵匹敵。然而強伸並不為困境所難,搜羅衣帛做為幟,樹立在城上,自己率士卒赤身而戰,以壯士五十人往來救應,以「憨子軍」為號大叫,令其聲勢與萬眾無異,用來迷惑對手,使其探不得自己的虛實。為了解決兵器不足,於是他「以錢為鏃,得大兵一箭,截而為四,以筒鞭發之」。他還發明了一種遏炮,只需數人就能將大石頭髮射出百步之外,精度還不差,「所擊無不中」。憑藉智謀與勇略,強伸與他的軍士成功地兩次守住了金中京。

▲蒙金戰爭形勢圖。圖中將洛陽標註為河南府。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元1217年,金國就於洛陽設中京金昌府了。

和金末的強伸相比,明末的兩位被記錄為有過赤身作戰經歷的將領就要顯得勇氣可嘉卻又實不足取。頭一位是那個有「杜瘋子」之稱的杜松將軍。根據《明季北略》所載,杜松在指揮明軍渡過渾河進剿造反的努爾哈赤時,就「裸形策馬」,拒絕裨將出於保護他人身安全,請他穿上盔甲的建議。最後杜松所部中伏遇襲,杜松被敵軍認出,爭相射之,「臠其肉立盡」——身上連塊肉都沒剩下,這可要比許褚要慘得多。

▲《滿洲實錄》中的【太祖破杜松營】

與《明季北略》繪聲繪色的戰鬥過程描述不同《滿洲實錄》上就簡單地寫道:「敵兵布陣發炮,接戰我兵仰射、衝殺直破其營。不移時,敵眾屍覆成堆。其助吉林山之兵自山而下正衝擊之際,右二白旗固山渡河前進夾攻之。明兵連發火炮,接戰我兵奮勇衝殺,遂破之。橫屍堆積,總兵杜松、王宣、趙夢麟等皆死於陣中;明兵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軍器與屍沖於渾河者,如解冰。旋轉而下追殺明國兵二十里,仆屍聯絡。」並未寫到杜松是否赤身。明朝方面,徐光啟在戰後的奏疏則聲稱:「杜松矢集其首」。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就需要更多史料加以佐證了。

另一位黃得功,在名氣、戰績上都比不上杜松,但卻是日後南明江北四鎮之一,權重一時,最後為了保護弘光帝殺身成仁。黃得功「貌偉鬍髯,兩頤倒豎,膂力絕倫」。自幼好酒,在十二歲時偷喝了母親釀的兩壇酒,被母親責備后,黃得功不以為意,笑道:「償易耳」。持刀從軍,斬首二級,獲得五十兩白銀的賞金,回家將賞金歸奉母親說: "以償酒也。"自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據《鹿樵紀聞》載,與酒結緣的黃得功還曾「匹馬裸身揮雙刀,逐蒙古數十騎,殲其大半,軍中稱為黃闖子」,著實是一員猛張飛似的勇將。

從上面這幾則例子來看,裸身作戰的武將委實不多,畢竟鎧甲是護身殺敵的重要保證,作為一軍之首的將軍豈能個個都逞匹夫之勇?有人給《三國演義》許褚臂中兩箭時就批註曰:「誰叫你赤膊?」,譏諷之意躍然紙上。當然軍隊中很多時候也不會人人都穿有盔甲穿,唐代的《太白陰經》一書里聲稱,全軍一萬二千五百人,披甲占部隊六成,戰袍佔四成。沒有盔甲的士卒必然在戰場上的生存性必然堪憂,戚繼光就曾指出浙江的明軍「身無甲胄之蔽」,「俱系赤體赴敵」——意思是指浙江兵沒有盔甲保護,和敵人交手等於是赤身裸體。此外盔甲質量不好,那就和赤身裸體也沒太多區別——「兵不完利,與空手同;甲不堅密,與袒裼同」,西漢的晁錯如是說。

▲雖然沒有盔甲的浙兵被戚繼光視作赤體赴敵,但是比起他們的對手——不穿褲子,有時連衣服都木有的倭寇來說,還算得上是裝備精良了。

儘管在軍事家眼裡盔甲不好或者沒有盔甲只穿布衣,都同赤身裸體沒有區別。但從醫療上來說,不穿衣服卻可以避免衣物碎片引發的傷口感染。但是撇開天氣因素不談,中原王朝畢竟自詡為禮儀之邦。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起,衣冠就成了區分華夷的重要文化標誌。

▲山東嘉祥武梁祠內的軒轅黃帝像。在傳說中的涿鹿之戰,垂衣裳的黃帝帶領華夏集團的部落戰勝了制五兵的蚩尤,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

普通小兵除非是真的窮困敗落到穿不起衣物——如,明末遼陽鎮喪敗后,數萬傷殘之卒「然皆露頂赤身,空拳徒步」,否則在正常情況下,也至少要有件衣裳遮羞保暖。比如留存下來最早的家書記錄下了一對叫做驚與黑夫的兩兄弟在外征戰,問家裡要錢要衣裳的事迹。還有相當數量的唐詩里都有用「征衣」來表達出征的將士同家人的思念:「日旰山西逢驛使,殷勤南北送征衣」、「 秋逼暗蟲通夕響,征衣未寄莫飛霜」、「春風日向盡,銜涕作征衣」,概莫如是。因而赤膊上陣勇則勇矣,但畢竟太蠻,這也就可能是歷史典籍中裸身上陣並不多見,反之都作為特例記錄的原因所在。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HG。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lbqyjs)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