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機器人不僅搶了人的飯碗 人類還要靠機器人找工作

導語:美國科技新聞網站TechCrunch於3月26日發表文章稱,自動化和機器人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扼殺就業,但美國需要以長遠眼光審視這些技術。它們能夠讓企業降低勞動力成本,加強質量控制,提高產量,保持競爭力,同時可以投入更多資金來推動創新,研發更多新產品,從而雇傭更多員工。對科技說「不」只會加劇崗位流失。

以下為文章全文:

被指罪魁

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被某些人指控為美國就業崗位流失的一大罪魁,但在不久前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它們卻獲得了「緩刑」。大選議題轉向了其他一些方面,這主要歸功於專橫跋扈的總統候選人川普遷怒於和墨西哥,聲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對美國製造業構成威脅。

實際上,白宮繼續對自動化輕描淡寫,並不將其視為美國經濟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這有悖於白宮希望頒布的、以改善美國勞動力工作生活狀況為幌子的政策。3月24日,美國財政部長努欽否認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正在侵蝕就業。他在接受Axios採訪時指出:「它們甚至沒在我們的雷達屏幕上出現。我認為至少還要等50年到100年。機器人不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取代人類,因此我沒有半點擔心。我對未來充滿樂觀。」

然而,就在一些政要試圖轉移公眾對這一話題的注意力時,媒體的目光又重新聚焦自動化的「邪惡」一面。《紐約時報》刊登文章《長期就業殺手並非,而是自動化》,美聯社也發文闡述為什麼是機器人,而不是貿易導致大量工廠就業崗位流失。這些報道描繪了這樣一幅景象——科技正在扼殺製造業崗位。

所有這些報道都有真實一面。機器人和自動化的確與美國製造業崗位流失有關,就連挺技術派業內專家也發生激烈爭論。但這樣一個簡單事實也向我們提出了一系列複雜問題。我們是否生活在一個空前的就業崗位流失時代?又或者它只是甚至在工業革命之前就存在的某種周期的一部分?我們能否對勞動力進行再培訓,以便迎接未來變革?受過良好教育和未受過良好教育的工人之間的差距會繼續拉大嗎?

這些都是極為複雜的問題,不可能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政要們的妖魔化抹黑和聳人聽聞的言論,只會進一步放大自動化的負面影響。業界和政府需要以長遠眼光審視這些技術對各行業的影響,在遏制國內崗位流失的同時,將自動化作為保持美國製造業和創新領導地位的一把利劍。

崗位流失

在接受TechCrunch網站編輯布賴恩·希特採訪時,很多力挺自動化的公司和倡導組織代表都用「散布謠言」這樣的字眼兒,描述近期出現的猶如洪水般猛烈的負面報道。這些報道對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持警惕態度,認為它們在崗位流失過程中扮演了不光彩角色。但在面臨壓力時,這些公司和倡導組織最終也承認,自動化是導致美國工廠就業崗位流失的一個因素,至少在短期內如此。

這是一道非常簡單的算術題,我們已經不止一次遇到。鮑爾州立大學一篇被很多人引用的研究論文指出,事實證明,自動化是新千年導致就業崗位流失的重要因素。論文稱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是美國歷史上製造業崗位流失最為嚴重的一個時期。美國勞工統計局的統計數據只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這項研究得出的數據。統計局指出,1994年(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在這一年生效)至2000年美國製造業崗位呈增加趨勢。在此之後,就業形勢趨於惡化,流失了500萬個就業崗位。根據鮑爾州立大學的研究,儘管統計數據令人不安,但生產效率卻在不斷提高。

該研究指出,只有13%的崗位流失與這段時期的貿易有關,自動化是導致剩餘崗位流失的主要因素。論文作者邁克爾·希克斯和斯利坎特·德瓦拉傑表示:「1998年,經過通脹調整后的工人人均產出遠低於現在。這要歸咎於一系列因素,但首要因素是這些行業在這段時期採用了最新的自動化和信息技術。」

在就這一話題接受TechCrunch網站採訪時,通用軟體研發部門副總裁科林·帕里斯直截了當地指出:「實事求是地說,自動化確實會造成崗位流失。」這種表態非常坦率。但我們不要忘了,帕里斯是通用高管,而通用又是一家在自動化方面投入巨資的公司。帕里斯的觀點並沒有就此打住。他對自動化的長期影響持樂觀態度,他的一些製造業同行也是如此。他說:「對抗崗位流失的唯一途徑就是對我們當前的員工進行培訓。因為在未來,我們必須擁抱機器人技術。它能幫助我們降低成本。如果能夠降低成本,我就可以投入更多資金來推動創新。我能動用的資金越多,所能研發的新產品也越多。研發的產品多了,我自然會雇傭更多員工。」

這種趨勢在歷史上有過先例。科技對勞動力產生巨大影響至少可追溯到工業革命時期,當時一系列崗位的自動化程度提高,所能獲得的崗位類型也隨之發生改變。在上個世紀之交,美國有41%的崗位由農業或者相關行業提供。一個世紀后,這一比例銳減到1.9%。採用新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短期崗位流失改變了歷史上某些行業的面貌,但工作方式的進化並沒有導致大規模失業,反而促成了巨大變革。套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格言,時代的發展變化確實會關閉一些門,但同時也會打開很多窗。

一家大型科技企業的代表指出,完全被自動化取代的崗位就只有一個。波士頓大學2015年末公布的一項研究也持這種觀點。論文作者詹姆斯·貝森這樣寫道:「科技很少會完全消滅一個重要的崗位。很多職業的消亡歸結於一系列原因。多數情況下,對某種職業或服務的需求減少(例如寄宿公寓管理員);某些情況下,技術過時也會導致相關職業的需求減少(例如報務員)。自動化並不是這種情況。自動化成為某個職業需求減少和消失的重要因素的實例只有一個,那就是電梯操作員。」如果你工作或生活的樓層在三層以上,你可能會向可憐的電梯操作員傾訴。1950年前後,電梯操作員的數量達到峰值,當時的美國人口普查共登記了9.7萬名電梯操作員。現在,這個職業基本上不復存在。

自動化的捍衛者指出,假設崗位自動化已經並且將繼續導致某些崗位流失——至少在短期內如此——很多最終被取代的將是那些「沒有人真正願意從事的崗位」或者僱主很難招到人的崗位。先進自動化產業協會的鮑勃·多勒表示:「自動化可能讓僱員失去從事我們所說的『3D工作』的機會,即枯燥、骯髒或者危險工作(「枯燥」、「骯髒」和「危險」的英文首字母均為D)。但同時也有望讓他們獲得其他崗位,為公司創造更大價值。」

帕里斯也引用了「3D工作」這個說法,同時還特別提到了用於在白令海燃燒鑽探中產生的易燃氣體的火炬塔。「由於豎在海上,火炬塔暴露在環境中。你必須讓人爬上去,查看是否生鏽和腐蝕。誰願意干這份差事?它非常枯燥、骯髒和危險。這是一個大問題。」

2月,TechCrunch編輯希特造訪工業機器人抓手製造商Soft Robotics的馬薩諸塞州辦事處,與首席執行官卡爾·瓦瑟探討機器人取代人類勞動力的話題。瓦瑟表示:「包裝行業存在勞動力短缺。我們與那些無法為工廠招到足夠工人的公司合作。很多公司的臨時工來了又去,去了又來,對培訓、質量等等挑戰充滿擔憂。我們希望做到的是,讓在40攝氏度高溫的倉庫里給生麵糰打包裝的工作實現自動化。這不是一份好差事,臨時工的流動非常頻繁。」

短期VS長期

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大衛·奧托認為,自動化會取代那些沒有人從一開始就真正願意從事的崗位。雖然技術取代的絕大多數崗位並不十分吸引人,但仍有人從事,為的就是一份溫飽。奧托說:「我不認為自動化意味著工作的終結,但確實會在崗位分配方面造成嚴重後果,我對此非常擔憂。我認為,如果沒有專業技能,那麼教育程度低,或者沒上過大學的工人將越來越難謀到一份好工作。」

雖然奧托的觀點並不像他的某些同行那麼可怕,但越來越多的專業崗位依賴機器,導致機器成為貧困差距不斷加大的一個重要因素。失業率攀升導致工人很難或者無法接受更高教育和培訓,而這恰恰是他們擺脫貧困所必需的。二者共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奧托說:「我認為自動化對工作結構、技能回報和時間利用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我不認為自動化已經導致大規模失業,也不認為未來會出現這種情況。但它讓未受過良好教育的工人所能獲得的機會大幅減少。在我看來,這會造成非常嚴重的社會,甚至政治後果。」

經濟學家的傳統觀點認為,雖然自動化會在短期內造成一定的崗位流失,但隨著時間推移,自動化能夠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抵消流失的崗位。這種觀點讓人聯想到歷史上出現的一些先例,例如農業。某些情況下,自動化提高了生產力和利潤率,讓企業擁有更多資金,允許他們擴大規模和招聘人數。這可能是導致這種觀點的原因所在。

多勒指出:「很多中等規模的公司在使用機器人的同時並沒有放棄人類員工,他們看到了員工的價值,尤其是那些為公司效力多年的老員工。引入機器人往往會引發擔憂,但我認為一旦人們意識到,機器人是企業的好幫手,他們便會欣然接納它們,甚至會給機器人起名字。」

這是一幅美妙的景象,但同時也暗藏警告。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即使對員工最友好的公司也無法為所有僱員找到新崗位。多勒指出,工廠雖然提供不同以往的新崗位——與機器人共事——但大部分需要某些專業技能,即使不要求擁有工程學位。

奧托稱:「面向受過高等教育的工人的勞動力市場擁有非常旺盛的需求。這些人繼續獲得更優厚的待遇。而那些只有大學以下文憑的人所能獲得的機會卻大幅減少。貿易雖然是一個因素,但自動化的影響更大。在過去幾年的不平等加劇趨勢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嚴重現象,沒有大學文憑的人的收入和財富不斷減少。」

對擁有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這4門學科的英文首字母縮寫)教育背景的人的需求不斷提高,超過了受過更高等教育的人。這種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對自動化態度的分歧。人們普遍認為生產力提高和成本降低會創造更多就業。隨著工廠自動化程度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機器人走上生產線,將會出現我們未曾預見到的新崗位,進而為勞動力創造就業機會。但與某些門檻較低的製造業崗位不同,企業在填補需要大學文憑或者至少具備專業技能的崗位時經常遭遇困難。隨著製造業崗位的性質發生變化,分歧也會發生改變。

多勒指出,獎勵忠誠員工是企業的最大利益所在,但究竟有多少企業願意承擔培訓所需員工的財務成本呢?即便這麼做,這種培訓又能帶來多少回報?拉里·薩默斯對此持懷疑態度。薩默斯曾出任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現在是哈佛大學教授。他曾撰寫文章《機器人正在傷害中產階級員工》。薩默斯在接受TechCrunch採訪時表示:「我確信STEM教育程度高是件好事,但我懷疑它能否像某些人認為的那樣成為一劑萬能葯。如果STEM人才短缺,三分之二的工程師就不會就職於工程學以外的領域,所有相關行業都會面臨更大的薪酬壓力。」

近岸外包

歷史上的先例有助於我們審視當前的狀況。在2015年撰寫的文章《怎麼還有那麼多工作?工廠自動化的歷史與未來》中,奧托引用了1961年《時代》雜誌刊登的一篇我們耳熟能詳的文章,標題為「自動化型失業」。文章作者這樣寫道:「過去,新產業僱用的員工遠遠超過他們造成的失業,但現在的很多新產業並非如此……目前,新產業為非熟練工人或半熟練工人提供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少,而自動化吞噬的正是這兩類人的工作。」

這篇文章可能早發表了半個世紀,又或者美國的天才們能夠找到一條自我修正的新途徑。雖然製造業崗位正被無情吞噬,但我們對這種尋找仍抱有希望。美國機器人公司Redwood Software的高管尼爾·金森對TechCrunch表示:「很多報道都在散布謠言,聲稱就業崗位將在2020年消失。但實際情況卻是,2020年將出現一系列我們今天聽都沒聽過的崗位,而我的孩子很可能在未來從事這些崗位。任何巨大的科技進步都會促成這種趨勢,不管是已在路上的農業自動化,還是又一場工業革命。我們將看到推出新服務的能力不斷提高,進而推動增長和擴大就業。」

經濟與商業研究中心(CEBR)和Redwood公司公布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對近期相關經濟研究進行評估后發現,機器人和自動化與經濟發展是一種正相關關係。近岸外包——讓製造業靠近產品輸入地的用戶群——或許能帶來一線希望。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副教授莉塔·岡瑟·麥格拉斯在《華爾街日報》撰文指出:「日本海嘯等自然災害能夠摧毀一個多元化不夠充分的供應鏈,讓系統冗餘能力和多點加工製造能力產生更大的吸引力。正如我們看到的,隨著自動化和數字化不斷進步,人員成本降低。與所創造的總價值相比,人員成本根本不值一提。這讓離岸外包經濟的吸引力再度降低。」

在讓這個夢想變成現實過程中,自動化和機器人能夠扮演重要角色。科技能夠降低生產成本,甚至能夠讓美國國內製造業的成本具有競爭力。美國AlixPartners公司1月進行的一項研究指出:「10年前,離岸外包的勞動力成本優勢顯而易見。現在,確定製造業資產戰略分佈是一個複雜而高風險的過程。」毫無疑問,自動化是關鍵要素之一。根據這項研究,三分之二的受調者表示他們計劃在未來大力投資機器人和自動化。投資的理由非常充分:機器人和自動化能夠讓企業降低勞動力成本,加強質量控制和提高產量。當然,即使能夠幫助製造業回歸美國,近岸外包註定無法成為近期國內製造業崗位流失的一個通用解決方案。薩默斯表示:「隨著美國企業用技術取代員工,降低勞動力成本,我認為我們將看到製造業『回岸』。但這無助於大幅改善就業狀況。」

如果自動化能夠促成製造業回歸美國,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自動化仍會取代那些一度為人類獨享的崗位。但自動化行業的很多人指出,各行業對機器人技術的態度將發生改變。協作型機器人被視為各行業的一個強勁增長動力。具體地說,就是讓機器從事「3D工作」,人類員工負責人類更擅長的工作。帕里斯指出:「在採用機器人技術前,我們應嘗試研製能夠獨立完成工作的自主機器人。」現在,很多機器人採用遠程遙控,從而創造了新崗位。

協作型機器人往往更實惠,安全性也超過全自主式機器人。在研發協作型機器人的道路上,亞馬遜已經行進了一段時間。至少從收購Kiva Systems公司那一天起,亞馬遜就開始將目光投向這種機器人。Kiva研製的機器人負責在亞馬遜的巨型倉儲配送中心運送包裹。亞馬遜女發言人在2015年接受《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採訪時表示:「我們希望看到軟體、機器學習、計算機演算法和員工之間實現和諧。員工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你沒有優秀員工參與其中並與技術互動,技術就變得毫無意義。」

保持競爭力

不管崗位是否流失,企業都將繼續加大採用機器人和自動化技術的力度。對於絕大多數企業來說,面對「自動化扼殺普遍認為的低技能崗位」的負面報道,他們可以用降低人員成本,提高生產力和提供安全技術抵消崗位流失的影響。

未來,自動化將應用於各個行業,甚至達到無所不在的程度,但這對就業崗位並不意味著「末日浩劫」。面對自動化對不斷變化的就業市場產生的影響,IBM找到了一線希望。最近,IBM首席執行官弗吉尼亞·羅曼提開始討論「新藍領工作」概念,即被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等技術升級的崗位。在致信時任總統候選人川普時,羅曼提表示:「美國應重視基礎設施投資,整合物聯網技術和人工智慧,從而提高績效。」

在最近接受TechCrunch採訪時,IBM高管格魯德斯·巴拿瓦與羅曼提遙相呼應。他將創造的新崗位稱之為「各種技能崗位」,而不是籠統地稱之為「高標準崗位」或者「低技能崗位」。他解釋說:「如果你和我在同一個房間,我會在白板上畫一幅圖表。如果你認為專業技能的分佈是一條鐘形曲線,高端專業技能處在右側,低端處在左側,中等專業技能處在中間。未來,這條曲線將向右移。我們今天認為的高端專業崗位,未來將由員工在機器的幫助下完成。」

這是一幅充滿希望的景象。在取代一些崗位的同時,科技也能創造新崗位。巴拿瓦透露了IBM為「沃森」超級電腦設想的角色。這項技術可以應用於從醫療到報稅的很多領域,「放大」用戶的知識。歷史上,每一個行業都曾出現過這樣的先例。幾十年來,科幻作品不斷教育我們要對機器人保持警惕,各行業的不斷發展變化只會讓我們進一步去適應這種恐懼。它們不代表世界末日,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現實存在。

奧托表示:「被取代的不僅僅是工廠的崗位,與產品相關的其他崗位,辦公室職員也是如此。我認為銷售人員數量將呈減少趨勢。零售業崗位可能減少,因為人們選擇網上購物,網購的勞動密集程度較低。如果沒有專業技能,低教育程度或者沒上過大學的工人找到好工作的機會一定會減少。」

出於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考慮,自動化很容易淪為「代罪羔羊」。近年來,製造業、移民、貿易和自動化都成為輿論焦點,甚至頻頻遭到炮轟。自動化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崗位流失,勞工統計局的數據就是證明。2000年以來,美國製造業流失了500萬個非重要崗位。不過,科技也是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因素,對科技說「不」只會進一步導致國內就業崗位流失。為了繼續前進,我們需要擁抱技術,既把它當成一個生產工具,同時又作為創造新崗位的手段。

為避免就業形勢惡化,美國需要加大教育和培訓投入。企業要讓高價值員工走上新崗位,教育培訓機構要讓工人做迎接新挑戰的準備。如果做不到,只會進一步拉大低-高技能工人之間的差距。我們的經濟和我們的未來也將深受其害。

dsjsd-zzs

投稿地址:[email protected]

聚焦大數據時代 傳播新思維變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