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錢穆 | 中國北方究竟是何時開始衰落的?

北方究竟是何時開始衰落的?

我們若譬喻歷史是演戲,則地理就是舞台,人物就是角色。現在我們來講四千年第一本大戲中的舞台和角色。

西洋史很淸楚,開始是希臘人有希臘史,以下是羅馬人有羅馬史,近代則各國有各國史,如英國、法國、德國史之類,亦即分別記述了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在英國、法國、德國土地上的表現。

講到,自古迄今,就是人在土地上表演,好像很單純。今天我們試拿讀西洋史的眼光來讀史,土地之大,即等於一個全歐洲。我們若分開地區來看,就會在歷史上發現很多新花樣。

最早的,並不和現在的般,那時的活動範圍,只限在黃河流域一較狹小的地區。古史傳說中之神農氏,大概只在今河南省的西部,黃帝則像在今河南省東部,活動範圍都不大。唐堯、虞舜,便在今山西省南部,龍門下黃河南套的東北面,在同蒲鐵路的南端。夏,商,周三代的活動中心,也不過在今天河南、山東和陝西省東部,山西省南部,及河北省的一部分,最多達到漢水上流和淮水北部,要之是一個不完全的黃河流域。

史上擺開一個大規模局面,要從春秋時代起。那時一般的文化經濟,可以東西劃分。黃河流域上游,即西部,(實在是中部,今陝西、河南一帶)則文化經濟較差。黃河下游東部,文化經濟較盛,都在今山東境。代表著西周新興的正統的,這一區以齊、魯為主,向西為宋、衛,在今河南省東部,還算像樣,這一半代表著殷商之舊傳統。再西為山西省南部的晉,河南省中部的鄭,文化經濟均已差。再向西到陝西,為文化經濟比較最落後的秦。向南為漢水流域的楚,這在春秋時期,還被視為蠻夷。至於長江流域的吳、越,直到春秋末期才突起,但到戰國時又沒落了。那時長江水道上下尚無交通,從吳到楚的交通線,並不是順江東下,而是經皖北沿大別山脈至河南信陽,再銜接到漢水中流的一條陸路。再看北方,戰國初期,燕、趙文化較落後,要到戰國中晚始像樣。所以黃河流域乃古代文化經濟最主要的中心。

秦代統一,轄地已同現在差不多,但其實際中心,仍在黃河流域。漢代繼續建都長安,因西方經濟不足維持一個中央政府的需要,常要從東方大批運糧接濟。那時的漕運,則全指的黃河而言。東漢建都洛陽,多半亦為遷就經濟現實問題,可以避免大量物資由東向西運轉上之耗損。洛陽和長安,始終成為古代的兩大中心。直到三國時代,長江流域才正式跑上歷史舞台。那時所謂魏、蜀、吳三國鼎立,吳、蜀地盤擴充到南方。但人才還都是北方人。即如劉備,諸葛亮,亦均為北人南遷。三國併於西晉。還是黃河統領了長江。

直到東晉南渡,建都金陵,長江流域始獲有歷史上的正統政府,但這是一個偏安的,不是一個統一的,而且仍是北人南移,不是由長江流域人所經營而建立。直從三國時代的吳,以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為「六朝」,都建都南京,這是一個金粉朝廷,大體上只是北人到南方來偷安享樂。南北朝時代的北魏,稱為北朝,與南朝宋、齊、梁、陳對峙。

當五胡時,洛陽已經殘破,人民都向四周移動。一部分南遷長江流域,另一大批東北逃出熱河山海關,移向遼東。又一大批西北遷避到黃河西岸甘肅、寧夏一帶(即當時的五涼)。以後此兩大支,又集合起來依附到北魏,奠都平城,(在今山西之大同)。到魏孝文再遷洛陽,不久又分裂。長安與鄴,分為東西兩魏,此後隋唐統一,才始恢復以長安、洛陽定為兩京的周、漢舊局面。長安因中央政府所在,戶口稠密,文武百官集中,關內糧食不夠供給,仍如西漢般由東部大量向西運輸。政府為要撙節一部分運輸費用,採取移人就糧的辦法,一年中幾個月駐節長安,幾個月移居洛陽,這樣來遷就事實。

大家知道,隋煬帝開浚運河,自開封到徐州,再由徐州南下直到揚州,在先是軍事性質的由北侵南,在後則是經濟性質的由南養北。在開封以上到洛陽的一段,是和黃河并行的汴水,原來很早便有的。但開封以下的水道,也並非隋煬帝所鑿。三國時曹操率領水師攻東吳,即由洛陽到開封而至皖北,回師時繞道徐州,全路程都由舟船水道。魏孝文亦曾有心利用此一段水道來輸送軍糧,控制南方。隋煬帝不過把此一段連貫南北的原有水道加深加闊,重新整頓,使中原水師可以順流直下,逕抵江邊。在先是為了便利軍事,以後則轉落到經濟目的。南方漕運,即由此轉輸洛陽、長安,來給養這一個大一統的中央。

此下安、史倡亂,北方經濟開始崩潰,更須仰給南方。史上的經濟比重,實要到唐代安、史以後,才開始有南重北輕之勢。唐代漕運數字,歷史上均有詳細統計。那時毎年運送中央的米糧,在玄宗天寶年間,以河南、河北為第一位,關西、河東(山西)為第二位,淮南、江南為第三位。自經安、史之亂,北方藩鎮星羅棋布,都要養兵十萬二十萬以上,軍隊要俸餉,裝配又講究,所有稅收,都被截留,不解中央。當時的中央政府遂不得不全靠江南稅收來維持。足見當時黃河流域的經濟也並未破產,只為各地軍閥全浪費在武裝上去了。

五代十國幾達一百年的長期擾亂,北方黃河流域才正式趨向衰落,南北經濟比重更見倒轉,此一大轉變,直到宋代始確定。宋代建都開封,其最大原因,也為便利江南米糧北運。若從開封再運洛陽,又要增加數百里水程,於是宋代政治中心,才始脫離了周、漢、隋、唐以長安、洛陽作為黃河流域一橢圓兩中心之舊形勢,而轉移到開封。開封是東部的南北中心,但地勢平坦,四周無險要屏障,乃一四戰地區,遷就了經濟打算,折損了國防計劃,所以宋朝始終成為一弱國。

元代建都北京,此系遼、金舊都,那時全部經濟更多取給於長江流域,遂開始採用海運,由天津入口,經白河,運北京。這海運的源頭,便是一條長江,江、浙是第一源,江西是第二源,兩湖是第三源,這是太湖、鄱陽湖、洞庭湖三大水庫之所鍾。大水庫四周,即是糧食盛產之所,亦即南方經濟命脈所在。元代在此三個湖區,所征糧食,幾佔全國糧額三分之二。明代不用海運,又另闢一條運河,自揚州、徐州直北經山東、臨清而抵天津。這一運河開挖並不省力,所經地勢有如橋形,兩旁又沒有水源,水量多半要靠地下泉。水流要賴閘門開閉來調節,那是極費工程的。天然的憑藉少,人工的誘導多,那條運河工程之偉大,實不下於古代的萬里長城。

我們現在常說:長江下流太湖流域是經濟最富庶的地方,可是在歷史上,唐以前的經濟全在北方,六朝時代南京的食糧,還要靠武昌方面運來,軍隊大部駐紮在荊襄一帶,蘇南則還是漁澤之鄉。唐代財富遂漸轉移到江南,但更重要的是江南西道,而非江南東道。唐代分全國為十道,江南道又分為東、西,東道即現在之江浙,西道即現在之江西省。明代經濟中心,才再從江西移到江東。那時分為南糧、北糧,北糧只佔全國五分之一,南糧卻佔五分之四。其中蘇、松、常三府即佔有三分之一,蘇州一府田賦超過浙江全省,松江一府已抵江西省之一半,常州一府即超過兩湖半數以上。

清代乾隆十八年的田糧統計,南糧佔八分,北糧僅佔二分。乾隆四十四年統計,南糧收入已達北糧之十倍。明清兩代屢為此種賦稅不平衡提出呼籲,直到曾國藩做兩江總督,李鴻章做江蘇巡撫,仍還上奏為蘇、松、太三府人民請求減租。這三府田租較元代增加三倍,較宋代增加了七倍。這三府田租也比常州府多三倍,比鎮江府多四倍,比其他各省多十倍數十倍不等。大概統計,明清兩代,蘇州一府的田租,比唐朝該增加了五十倍之多。

一面是賦稅偏重,另一方面則現出經濟偏枯。歷史上以漢、唐為最強最富時期,但那時卻全部靠黃河流域,不靠長江流域。可見古代歷史上的黃河,是之利,非之害。所以文化,大部分由黃河流域人創造建立;長江流域人,僅居承襲發展之功。平心而論,歷史宋以後,實不及宋以前。至少遼、金、元、清四個朝代打進了,即十足暴露了宋以後歷史之弱症。我曾到山東曲阜拜謁孔子廟,參觀碑林,所見是金、元、清三代皇帝的碑多,皇帝的碑少。孔廟是二千年傳統文化最可紀念的聖地,我們只一看那裡列代皇帝所立的石碑,便該有所感慨警惕了。

再以人物論,唐以前大皇帝、大政治家、大學問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大藝術家、一切有名領導人物,十九都是北方人。宋以後始有南方人跑上政治舞台,由南方人來領導。學術上的重心,也漸漸轉移到南方。然而宋以後的,便遠不如宋以前,這一層是研究歷史很值得注意的。

從古代起,經濟上很佔地位的是養蠶繅絲。今天講蠶絲,大家很容易聯想到太湖流域,實際上唐以前的蠶絲事業,發達在黃河流域。唐代有一將軍率軍駐紮江蘇,他因南方人不懂栽桑養蠶,即募大批北方女眷配合駐軍,來指導江南人的絲織事業。五代十國時,石敬瑭割幽薊十六州,認契丹為父,每年送絹三十萬匹。石敬瑭當時所據地區,只限於黃河流域,但他還有力量年送絹三十萬匹之多。到元代,山東館陶縣蟲災。四十萬棵桑樹被害。也許當時植桑,用來取皮造紙的多,但館陶一縣即有桑四十萬棵,也可想見那時北方蠶絲事業尚未完全衰落。直到明清兩代,絲綢始全部盛產於南方。

另一件是陶瓷工業。大家知道磁器開始流傳到法國,幾乎和黃金比價。宋代最有名的磁,如定窰,在河北定縣燒鑄的。汝窰、柴窰,都產於河南省,那時江南有名的,只有浙江處州的龍泉窰、哥窰,江西景德窰還不發達,但是今天大家只知道景德窰。

主要的經濟轉移關鍵在農業,主要的農業轉移關鍵在水利。宋以前的江蘇省,從蘇州到崑山,還都是水澤,沒有陸路交通。宋朝有一位水利工程師,開始設計在蘇州、崑山間築成堤岸,這是歷史上有名的至和塘。在今京滬鐵路所過,蘇州、崑山一帶,在宋代還是一片汪洋。它的地理形勢,有些似西方的荷蘭,陸地比海面低。少水固是害,多水也一樣的受害。那一帶的水利興修,自五代十國的吳、越,開始急激猛進。從此江南的農業經濟,始煥然改觀。若我們在飛機上下瞰這一帶的河流排列,溝洫灌溉,極錯綜,又極整齊,那都是人力,非天然的。這一種的水利工程,很值得我們注意。

我們也盡有理由來推想,在古代的黃河流域,一定也相似於江蘇太湖流域般,水利發達,因此農業亦發達。後來水利逐漸衰敗了,河流都乾涸,農業逐步衰退。今天黃河成災,卻也是人為的。最近幾十年,長江流域也逐漸發生水災了,連太湖流域也時有災荒。如再繼續下去,水道不加疏浚,長江也可能為黃河之續,那亦將是之害了。

我們該知道,從來沒有一塊地,天然就只給人類以利的,都得經人為改造,才能日見其利。古代的經濟中心在北方,人才也在北方,所以北方地利有辦法;近代的經濟中心在南方,人才也在南方,因此南方的地利比較有辦法。今後假使我們不注意這些問題,長江流域也會變成沒辦法的。換言之,若使我們能注意到這些問題上,北方也依然有辦法。

一鍵加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