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揭秘中國歷史上最熱的一天:京城內外熱死上萬人

核心提示:當時法國教士A.Gaubil(中文名「宋君榮」)正在北京,他在日後寄往巴黎的目擊報告中寫道:「北京的老人稱,從未見過像1743年7月這樣的高溫」;「7月13日以來炎熱已難以忍受,而且許多窮人和胖人死去的景況引起了普遍的驚慌。這些人往往突然死去,而後在路上、街道或室內被發現,許多基督徒為之禱告」。當時北京總共熱死多少人?宋君榮引用當時朝廷官員的統計稱,「7月14日至25日,北京近郊和城內已有11400人死於炎熱。」

古人消夏 資料圖

本文摘自:光明網,作者:雷冊淵/整理,原題:古時候,夏天究竟有多熱

《詩經》中有一首叫《七月》的詩,「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意思是把冰塊鑿下來,藏到冰窖里去。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席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資料圖片

今年上海的夏天特別熱!2013年時,由於上海處在副熱帶高壓中心附近,曾出現連續4天日最高氣溫超過40攝氏度的情況。時隔4年,副熱帶高壓又來了。

那麼,在古代,夏天有多熱?最熱的夏天出現在什麼時候?沒有空調的古人們又如何降暑呢?

熱災逢大旱杯水貴如油

在氣象學上,一般以日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35℃作為高溫的標準,如果多天在35℃及以上高溫,稱為「熱浪」,屬於氣象災害,古人稱為「熱災」。從《氣象災害大典·綜合卷》的統計分析來看,熱災相對其他自然災害並不是太多,與「霜災」並列,約佔總數的1%。

著名氣候學家竺可楨認為,在公元1900年以前,氣候史上出現過四個「溫暖期」,相應的也有四個「寒冷期」。除公元前1100年之前的第一個溫暖期持續時間很長外,其他三個總是交替出現。

相對來說,熱災多發生在氣候「溫暖期」內,明顯多於寒冷期。如從隋唐到北宋初年的第三個溫暖期內,夏季極端高溫天氣就較多。

唐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春夏大旱,粟麥枯槁」。《舊唐書·德宗紀》上稱,這一年「夏,熱甚」。通俗說來,就是這個夏天太熱了。

五代後梁開平二年六月辛亥(公元908年7月17日),《舊五代史·梁書·太祖紀四》記載,這天是「亢陽」,意思是太陽太厲害了,也就是老百姓說的「毒太陽」。

這樣的極端天氣在北宋初年較多,而且宋代詩中多有描寫。如孔武仲《伏中作二首》「酷暑已旬日,熏炙勢自如」;陳造《立秋日》「酷暑如酷吏,頃刻不可對」……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六月,大熱,民有渴死者」;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四月丁卯「隆暑」,六月壬午「人多渴死」。

在公元1400年以前,高溫熱浪天氣涉及範圍最大的一次,發生於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當時的皇帝是趙擴(寧宗),今河南、安徽、江蘇、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熱災。這一年又恰逢大旱,災情嚴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這樣的記載:「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

「燠」的本意是溫暖,史書上稱「大燠」,即「太熱了」。因為對水的需求過於旺盛,「行都斛水百錢,江淮杯水數十錢」。放在眼下,這一杯水能值10元人民幣,那時老百姓收入低,哪能喝得起「貴如油」的水?以致「渴死者其眾」。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