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此人為何在三國名聲最爛?曹操袁紹恨不得馬上幹掉他!

文:陳思(作者原創授權)

三國人物評價的有若干模式,一是歷史和小說兩個維度都給予肯定,例如盧植、皇甫嵩;還有歷史維度的某一方面具有爭議,小說維度的高度肯定,比如趙雲、姜維;再者歷史維度的肯定,小說維度頗具爭議,諸如曹操;在筆者看來,歷史是較為客觀的,帶有的情感色彩相對少,而小說相對而言較為主觀,期間蘊含了較多作者的情感。但是,在歷史和小說兩個維度都被否定的人物,並不是非常多,而董卓就屬於典型。

小說中董卓給予人們的是強權、狡黠、兇狠的形象,但對於董卓的起家並未給予詳細描述。而歷史上,董卓出身於東漢西北邊地。西北邊地在東漢時期並不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視甚至於一度被放棄,許多流放的罪犯和少數民族都聚集於此,加之夷夏之辨的觀念這些都使得邊地軍民長期遊歷在中央之外,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過著風餐露宿的日子,以至於他們為了生存不惜一切手段,更是培養其彪悍、狡黠的風格。而董卓為人不僅具備了西北邊地軍民的共性,而且為人豪爽,因此能夠聚集西北邊地的主要力量自成勢力,這也是董卓為數不多的優點之一。在中央政府對西北邊地混亂的管理下,作為邊地崛起的軍閥,董卓不僅擁兵自重、不歸王化,與此同時也在觀望中央政府的變化,伺機進行政治投機。何進謀划誅殺十常侍,需要藉助地方軍事力量,這也給董卓帶來了入主中央的機會。

然而,西北邊地出身的董卓想要進行的僅僅是政治投機,因此他的目的在於掠奪,故而董卓進京后,雖然憑藉其雄厚的軍事實力,建立了一個暫時的軍政府,但是其所作所為使其徹底喪失了長期把持東漢王朝政權的可能性。

第一,董卓擅自廢立皇帝,並隨意行使皇室才能行使的大權,使其失去了皇室支持。雖然東漢末期,皇室力量衰微,卻未到改朝換代之際。要看到,與此同時,皇室成員也在尋求能夠合作的對象。因此,智謀之士都看得出:擁立皇室或是打著尊崇皇室的旗號才能夠順理成章地行事。諸如,袁紹之沮授、曹操之荀彧都提出了擁立漢帝的政治方略,劉備亦知曉皇室頭銜的強大的號召力。而董卓進京后急於立威,忽略了最重要的政治方向,以至於做出廢立之事、鴆殺太后、奸亂宮人公主等以下凌上、背德亂倫之事,殊不知自己身為一個剛剛躋身於朝野的邊地諸侯如此肆意妄為不僅無憑無據更是粉碎了固有的儒家倫理。所以,在東漢皇室看來,董卓是野蠻的代表,雖然擁有很強的力量,但是兇狠、嗜利,皇室是一定不會選擇與之合作的。而董卓之後的擅自遷都長安(一則為躲避關東聯盟、二則靠近自己起家的涼州地區)、肆意改變經濟制度(史載:悉椎破銅人、鍾虡,及壞五銖錢。更鑄為小錢,大五分,無文章,肉好無輪郭,不磨鑢。於是貨輕而物貴,谷一斛至數十萬。自是后錢貨不行。)等舉措,都帶有為自己謀利的傾向,這也突破了東漢皇室的容忍底線,故而東漢皇室必定會儘快地聯合其他的力量將其連根拔除。

第二,董卓以軍政府把持朝政,奪取了士人集團的權力,使其失去了士人的支持。董卓掌權后,大量任用自己的親信和所統轄的涼州軍團的軍事人員出任朝廷大員(史載:弟旻為左將軍,封鄠侯;兄子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典兵;宗族內外並列朝廷。)對原有的士大夫視若草芥。以至於原來的士大夫有的被殺害;如丁原、周毖、伍瓊,有的被逼離開中樞,如鮑信、袁紹、曹操;有的奮起反抗后失敗如何顒、荀攸;有的屈服於其強權之下,如蔡邕。東漢末期,士人夾在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中艱難生存,何進被誅、十常侍授首,兩股勢力就此消散,此時正是士人集團上台的最佳時期,而董卓的突然闖入,以邊地軍閥的身份入主中央政權無疑給了士人集團當頭一棒。無論是治理方式還是傳統的觀念上,士人集團都與董卓的強權軍政府格格不入。然而,迫於董卓強大的軍事實力,士人集團只能再次屈服,和外戚和宦官不同,出身邊地的軍閥生性兇狠,對士人並不客氣,以至士人死的死、走的走,蟄伏到最後的,亦扭曲了自己的個性,變為獨夫;例如王允,在誅殺董卓的家族之後,仍然不解恨,執意要株連嘆息董卓的蔡邕。總而言之,董卓的突然介入,奪取了士人集團眼看就要掌握在手的執政權力,使得士人集團的希望再次破滅。而更加嚴厲地打壓使得士人集團的反彈更加激烈。

第三、董卓不施德政、殘害黎庶,使其失去了百姓的支持。董卓進京后,其軍團帶來了邊地少數民族的掠奪習性,而董卓也默許甚至縱容自己和部隊對中原百姓的掠奪和屠殺。史載董卓:嘗遣軍到陽城。時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斷其男子頭,駕其車牛,載其婦女財物,以所斷頭系車轅軸,連軫而還洛,雲攻賊大獲,稱萬歲。入開陽城門,焚燒其頭,以婦女與甲兵為婢妾。東漢末期,百姓屢屢遭受來自朝廷的侵擾,黃巾起義已經使得天下板蕩,此時以邊地少數民族為主體的董卓軍團的闖入,加強了對百姓的屠殺和掠奪,也加劇了時局的動蕩。百姓被逼無奈、走投無路,勢必引發更大的民變。而久在邊地的董卓習慣了用強大的力量血腥地鎮壓,殊不知,鎮壓的力度越大,下一次的反抗就越大。中原百姓除了對暴政的反抗,亦有對邊地被稱為蠻夷的少數民族的觀念排斥。

失去了皇室、士人和百姓這三大的支持,僅僅憑藉強大的軍事權力,董卓註定孤掌難鳴,這也側面反應了以董卓為首的憑藉武力治國和軍政府治國的嘗試偏向政治投機,是外強中乾,不能長久,東漢的政治治理需要另尋良方。

在筆者看來,董卓和其所統轄的涼州軍團,在邊地長期過著刀頭舔血的生活,因此戰鬥力極強,而進入中原后,這種戰鬥力在董卓這一領導者的野心下轉化為了極強的破壞力,它以秋風掃葉之勢粉碎了舊有的秩序。邊地軍閥董卓及其統帥的涼州軍團,身為中原士人和百姓眼中的「異族」,自然也就沒有儒家思想的行為準則約束,於是他們無所敬畏因而也無所懼怕,以至於破壞的手段殘忍乃至於殘暴。《三國志》中,陳壽評價「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已來,殆未之有也。」《三國演義》延續了歷史對其的審判。歷史由掌握政權的皇室和士人書寫,在侵奪了士人權力和粉碎了士人心目中儒家的秩序后,那麼,董卓作為破壞者之首魁,必定會作為歷史重點批判的對象。而小說既有文人的參與,也有百姓的傳播,作為屠戮百姓、不施德政的典型,董卓自然會遭到百姓的唾棄,也由此,董卓在歷史和小說這兩個維度都會被否定。而董卓的形象和其所為不僅僅是個人野心的一種體現,也有其生活背景以及夷夏觀念衝突的影響。

關注微信公眾號「白馬晉一」,更多西遊、三國、水滸等名著犀利趣味解讀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