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明勢資本黃明明:未來出行的終局是智能電動車+自動駕駛 | G.A.M.E 2017

GeekCar 首屆極客出行大會「G.A.M.E」9 月 2 號在北京後山藝術空間舉行。在會上,投資過小牛電動、車和家的著名投資人——明勢資本創始人黃明明和大家分享了「關於未來出行的另一種思考」。以下是分享內容整理:

大家好,我是明勢資本的黃明明。

過去兩年出行行業發生的一些變化,其實是巨大的。那個時候滴滴和快的還沒合併,優步還在如日中天的征服世界,赤橙黃綠的各種腳踏車還沒有紅遍祖國大地。特別要說的是兩家公司。一是特斯拉,在我兩年前參加 GeekCar 的線下沙龍活動的時候,它的市值不到 300 億美金,而現在是 600 億美金。我們認為隨著新產品的發布,特斯拉有很大概率可以突破一千億到兩千億的市值。還有一家公司英偉達,兩年前它的估值大概是 120 億美金,昨天晚上是 1059 億美金。這代表了什麼?在座的各位都是 geek,一定知道,它代表著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和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

不少人提到未來出行,聊的一定是全球範圍內十萬億,幾十萬億的市場、宏大的格局、場景革命、新物種、各種新名詞。明勢資本是只關注在早期科技領域的投資機構,我們是一幫理工男,所以我們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是用數學、物理和化學的方式。

用戶需要的不是電動車,而是智能電動車

很多媒體講特斯拉,認為它是一個未來出行公司,但在我們看來特斯拉是一家能源公司,或者說的更具體一點兒,特斯拉是一家電化學的公司。

看一下電池的發展路徑你就會發現,特斯拉其實非常專註在電化學領域。

特斯拉每一代產品推出的路徑、產品的定位,都是由於電化學或者電池的能量密度和電池的成本所決定的,從來沒有推出超前一代或者落後一代的產品。

說句題外話:特斯拉是一家非常不容易的公司,很多跟他同期的電動車公司都死掉了,但是特斯拉卻沒有。這其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特斯拉沒有犯過最根本性的錯誤。

電動汽車出生的時間跟內燃機出生的時間差不多,但是隨著儲能效率、能量轉換效率的提高,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內燃機車已經開始完勝電動車。

但是從社會能源使用效率的角度來看,其實現在的電動汽車已經超過了傳統內燃機車,也就是「from fuel to wheel」的概念。燃油車這邊,從煉油廠到加油站,中間能源的損耗是 12%,從加油站到汽車油箱只有 1%,這個是現在內燃機車還能夠完勝電動車的核心原因——它的儲能結構太簡單了,就是一個物理油箱,1%的能源損耗。但是從油箱到你的發動機,這裡面的能源損耗是 65%。雖然過去世界上最頂尖的汽車製造公司,包括專門做發動機的公司都在這方面努力,但是我們認為已經到了邊際的臨界點:每年會有提高,但是這個提高非常小,這是內燃機車發展遇到瓶頸的核心原因。最後是從你的發動機到汽車的傳輸,這個還好,損耗了 25%。基本上大家可以看見,內燃機車整體轉化效率不到 25%。

再看電動車。從發電廠到輸電站,這是能源效率損耗最大的地方,59%;但是從電池到你的電機,這邊是 10%的損耗,這是電動機車最大的優勢所在。能量轉換效率分為轉化效率和儲能效率,現在電動車在儲能效率方面遠遠落後內燃機車,但是整體電動汽車能源轉換效率已經接近 30%,遠遠的勝過內燃機車。

另一個好消息是,基於鋰電池的電池技術發展思路是非常明晰的。

電池分正極和負極,通過改進正極材料可以提升能量密度,改進負極材料可以提升充電速度和效率。現在最常用的三元電池裡面的材料是正極材料是鎳鉻錳,它的鎳的比例決定了一台車的能量密度,但是鎳這個元素是非常不聽話的元素,比例一高,就容易爆炸。國內很多電池廠做的電池鎳、鉻、錳的比例是 5:3:2,像 CTAL 這樣的公司可以做到 6:2:2,特斯拉在他的最好的電池上可以做到 8:1:1,但是這個還不是臨界點,臨界點是 9:0.5:0.5,這個時候的能量密度可以讓電池儲能的效率完勝燃油汽車。

當然,充電速度也很重要,它是解決用戶體驗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我們認為,電動汽車能全面超越或者替換內燃機車,在於兩個臨界點:一是每公斤 300 瓦的電池能量密度,二是一塊錢人民幣一瓦時的成本。當這兩個臨界點到來的時候,電動車可以做到幾乎兩倍於燃油車的效率,再加上電動車更好的電子控制系統,所以用戶的駕車體驗會完勝傳統的內燃機車。

臨界點何時到來我們不知道,但是從大數據來看,電池的成本以每年 7% 的速度下降,按照這個速度,大概在 2020-2021 年前後會跌到一元一瓦時。能量密度問題相對不明確,因為這是一個化學問題,有人說是 2020 年,有人說是 2025 年,應該是在這中間的一個年份。

搞清楚了這個問題,大家就會明白,為什麼很多歐洲發達國家把全面替換內燃機車的時間表設在了 2030 年或者 2035 年,這背後的物理、數學和化學的推導就來自於這兩個關鍵性的指標。

電動車勢必替代燃油車,但這並不是終局。因為用戶需要的不是一台電動車,而是一台智能電動車。

Model 3 如果真的能夠批量交付的話,它的意義不亞於蘋果 iPhone 4 的發布——真正在全球範圍內開創智能手機這個物種。

關於智能車已經有各種各樣的描述,車和家創始人李想的描述比較精準:智能就是有生命的東西,它會成長。特斯拉就是如此,它可以通過 OTA 的方式進行軟體更新,這就是生命力的體現。

為什麼這種智能汽車只可能在美國出現,而我們不太看好歐美那些傳統的汽車巨頭?因為歐美的傳統汽車巨頭,包括日本,代表的是工業時代的思維——精確,不出誤差。只有在互聯網方面有創新性思維的國家,比如美國,才會有這種可能性。

大家不要忘了,諾基亞在十年前並沒有坐以待斃,它也在開發自己的智能操作系統,也有觸屏手機,但這算是智能手機嗎?不是。十年前做過塞班系統開發的同學肯定會有印象,你會被諾基亞無數版本的操作系統和屏幕適配折騰的痛不欲生。拿到智能汽車上來看也是一樣,現在有很多電動車也有車聯網、車載導航、在線內容這些東西,但是為什麼開過了所有的車以後,我們說特斯拉是今天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部智能電動車?就是我們剛才說的最簡單的一件事,在線 OTA 升級。除了特斯拉,沒有一款車可以做到。

未來出行的終局:自動駕駛

現代城鎮交通出行具有兩個顯著特徵。

第一,經濟發展與城鎮化帶來居民出行需求的驟然增加,並且隨之呈現出明顯的層次化、場景化和個性化趨勢。人們出行不再滿足於單一的、無差異的交通工具,而是需要一個因人而異的綜合解決方案。

這些交通方式大概可以分為這麼幾類:

1. 大公共交通:公交、捷運等

2. 小公共交通:小公交、小巴

3. 個性化交通:傳統計程車、網約車

4. 私人汽車:新能源車、燃油車

5. 次級交通工具:腳踏車、共享腳踏車、兩輪電動車等等

在的三四線市場,兩輪電動車的存量市場是三千萬到四千萬台。加上共享腳踏車、電動三輛車,總體來看所謂的「次級交通工具」在的存量市場是八千萬左右,這是一個十分巨大但是又不被政府待見的市場。當然也包括低速電動車,這個品類是以 50%的速度增長,哪怕是在政府各種打壓,限制,不給牌照的情況下,這個物種也在高速的增長。

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認為,次級交通工具在整個交通出行中會變得越來越不可忽視。

第二個特徵:由於收入水平、人口分布的不均,城鎮居民對不同出行成本的負擔能力不同,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也不一致,因此需要用不同的交通工具組合來滿足居民的出行需求。也就是說,它具有顯著的地域差異。

綜合多方面的數據統計來看,在所有出行方式里,傳統的公共交通出行在一二三四線城市基本都接近 50%的比例,越是大型的城市(高密度、高收入的城市),個性化交通(計程車或網約車)占的比例相對比較高,次級交通工具占的比例相對少一些。但是在廣袤的三四五線城市,次級交通工具佔比越來越大,類似王超的 pickman、小牛電動這樣的產品,市場更多是在這些地方。

如果再看出行距離這個維度,就更有意思。我們發現,在 30 公里以內的通勤半徑下,不管是剛才講的個性化交通,還是次級交通工具,這些交通方式涵蓋了 80%的出行需求。其中,0-3 公里是屬於腳踏車、平衡車的市場,從能量效率和社會整體效率使用度來說都是腳踏車完勝。3-10 公里,甚至 10-30 公里半徑,這是各種兩輪車、低速電動車的市場。既使是在個性化交通層面,我們結合滴滴、Uber 全球以及高德的數據之後可以發現,它們基本上都是 10-20 公里的出行距離,所以主流的交通需求其實都是落在 30 公里半徑裡面。

看明白了這個數字的劃分,也就不難理解:過去四五年裡面所有和出行領域相關的革命,不管是交通工具的革命,還是出行模式的革命,幾乎全部發生在 0-30 公里半徑範圍內。最近一兩年快速誕生了共享腳踏車這樣的形態,在過去四到五年誕生了優步、滴滴這樣幾百億美金的公司。

但是,從做投資的角度來說,希望看得更遠一些:滴滴、Uber 這樣的模式,到底是否是出行革命的終局?

我們可以注意到,既使是在北上廣,甚至紐約、巴黎這樣的城市,網約車最多佔了不到 15%的出行方式比例,所以它遠遠不是未來出行革命的一個終局。

當然還有成本問題。我是一個對價格極不敏感的人,但最近我都覺得滴滴好貴。沒辦法,這由它的成本結構決定的。不是他們得了天下就想壟斷,就想提價,如果駕駛員的成本去不掉,它的成本就是那麼高。

自動駕駛是決定出行革命下半場的勝負手,沒有職業駕駛員一定是出行的未來。 優步的模式之所以在今天遇到很大挑戰,並不是因為它的公司文化,其實核心是經濟問題——它沒辦法從成本里去掉最重要的一環,也就是「駕駛員」,所以優步的模式看不到有大規模盈利的前景,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它遲遲不上市。

現在我們有一類出行模式開始部分取代網約車的市場,這就是分時租賃。因為沒有駕駛員成本,所以它的總成本大概是網約車的 60%。但是這兩種模式各有各的優缺點,網約車在成本的經濟性上是非常非常差的,甚至超過了傳統的計程車。分時租賃成本便宜,但是在使用的複雜性和便利性上又落後, 所以最後的終局是誰或者哪一家整車廠真正掌握自動駕駛。

過去 20 年,在 PC 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都會誕生千億級的公司。而在接下來的智能汽車時代,有極大概率會產生千億級公司,而這裡面的關鍵點,就在於自動駕駛。

總之,過去兩年我們看到出行領域的變局無比巨大,可能再過兩年當我們再次討論的時候,又會發生巨大的變局。

明勢資本黃明明:未來出行的終局是智能電動車+自動駕駛 | G.A.M.E 2017,首發於GeekCar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