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唯夏涼與好書不可辜負

本周,我們為大家精心挑選了十本著作,古今中外、上天入地,以期為你的精神世界帶來一抹清涼。

首先,讓我們把目光鎖定在歐洲。英國作家霍華德·雅各布森以現代視角,重塑莎士比亞的經典人物夏洛克,一改我們熟悉的《威尼斯商人》形象,為「霍加斯·莎士比亞」經典改寫系列貢獻了又一力作。接下來,讓我們把視線移至法國。亨利·拉西莫夫的新作《親愛的普魯斯特今夜將要離開》把我們帶回到大文豪普魯斯特的臨終歲月,帶我們見證這位敏感多思、孱弱多病的作家如何與死亡共處。

回到亞洲。日本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的《美德的動搖》再出新譯本。經典的故事加上更新的翻譯,是否還是你熟悉的味道呢?此外,北大歷史系教授辛德勇結合多年「書蟲」經驗,分享諸多買書趣聞。同樣熱愛閱讀的你或許會感到心有戚戚焉。

夜幕降臨時分,讓我們登上芝加哥最高的建築,俯瞰這座都市的喧囂與繁華。今天的芝加哥,就是一份「活著的」《芝加哥規劃》。它的作者丹尼爾·H. 伯納姆和愛德華·H. 本內特,早在1909年就寫下了這部城市規劃的奠基之作,至今仍被奉為城市規劃的「聖經」。不僅是芝加哥,還有無數的城市、無數的窗口也見證了千姿百態的人生。義大利建築師馬帝歐·佩里柯利就從「窗戶」出發,攜手全球50位頂級作家,聯手繪製了這本《窗:50位作家,50種風景》。

不僅在城市中,在叢林,在山間,人類依然有著群居的需求。對此,畢業於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的輝格再推力作,從哲學的角度探尋人類《群居的藝術》。當人類群居時,除了對物質的追求,還會生出對人權的思考。德國教授漢斯·約阿斯用一本《人之神聖性:一部新的人權譜系學》來闡明他對「人權」的獨到思考。談完了抽象的「群居」和「人權」,讓我們回到「顏值即正義」的「看臉」社會,德國藝術史家漢斯·貝爾廷用一部《臉的歷史》,探討了臉和圖像的張力,告訴我們「看臉」的歷史源遠流長。

最後,英國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為我們帶來了一大學部普讀物《解析彩虹:科學、虛妄和對奇觀的嗜好》。他力圖證明,牛頓用三稜鏡解開彩虹的奧秘,這既是科學也是美學。科學,是人類心靈能夠駕馭的最高美感體驗。

[英]霍華德·雅各布森 著 齊彥婧 譯

未讀·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7年6月

自珍妮特·溫特森出版《時間之間》后,萬千讀者對霍加斯出版社精心策劃的致敬莎翁系列活動引頸以待。第二棒接力交到了英國作家霍華德·雅各布森手中,他以極高的完成度重構了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經典人物夏洛克,讓書迷感嘆「終於等到你,還好沒放棄」。

《夏洛克是我的名字:新》以現代視角展現了猶太商人夏洛克的多面靈魂,以小說的形式代替戲劇,顛覆了我們熟知的吝嗇鬼夏洛克。此書的主角西蒙·斯特魯洛維奇是一位猶太裔藝術品經銷商,富有卻極端吝嗇。他在墓園中偶遇夏洛克,並結為至交。夏洛克像鬼魂又像神明,俯瞰著斯特魯洛維奇的悲劇人生。在夏洛克的背後,我們能感到作者凝視的目光,他回應著莎士比亞的經典論述:「外觀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卻容易為表面的裝飾所欺騙。」

霍華德·雅各布森本人也是一名猶太裔,任教於劍橋大學的他自詡為「猶太裔的簡·奧斯丁」。2010年,他憑藉喜劇小說《芬克勒問題》獲得布克獎。而在重寫《威尼斯商人》時,他繼續深化了關於身份認同的思考:「他人眼中的我,才是真正的我」「我們的終極恐懼是:要是我們不符合自詡的形象怎麼辦?」夏洛克的身份困惑,不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掙扎的寫照嗎?

《親愛的普魯斯特今夜將要離開》

[法]亨利·拉西莫夫 著 陸茉妍 余小山 譯

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7年6月

提起普魯斯特,總繞不開他傾注一生心血的名著《追憶似水年華》。而亨利·拉西莫夫的新作,為我們展現了普魯斯特臨終之前,對《追憶似水年華》的憂慮和挂念。這本皇皇巨著,就像一條幼蟲,以普魯斯特的血肉精神為養料,書作完成之時,宿主的身體和精神早已被掏空。

此書作者亨利·拉西莫夫是法蘭西學院的文學教授,更是普魯斯特的忠實擁躉,他的大部分傳記、研究都與普魯斯特有關,曾斬獲大獎小獎無數。正是懷著對普魯斯特的強烈興趣,這本新作不同於普通傳記,既不是一味地謳歌傳主,也不是冷靜地「零度敘述」。他用一種嚴肅而詼諧的筆觸描寫了普魯斯特的臨終歲月,細節豐富、繁簡有序,讀來幽默又從容。

傳記中的普魯斯特,是一個急於完成最後一個字的敬業作家,是一個心心念念在死後尋找母親的重度「戀母癖」,也是一個門窗緊閉「蓋著厚棉被還嚷嚷著冷」的孱弱病人。這本書塑造的,不只是一個文學家普魯斯特,更是一個面對死亡的普通人,那種惶恐、掙扎、不甘,為我們想象臨終歲月提供了一個細膩可感的文學現場。

《美德的動搖》

[日] 三島由紀夫 著 陳岩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7年4月

《美德的動搖》是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的重量級作品。也許你早已聽說過《美德的背叛》或《美德的徘徊》,其實都是這本書的不同譯本。

這本書是三島由紀夫最受大眾歡迎的小說,出版當年就銷售了30萬冊,並且暢銷至今。畢竟,古典優美的文筆,細膩動人的心理刻畫,再加上刺激的「不倫之戀」,誰不想買回家來「一日三摩挲」呢?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倉越節子原本是門第高貴的大家閨秀,奉父母之命嫁給丈夫后,卻發現夫妻生活頗不和諧。婚後的倉越節子不甘寂寞,張揚著情慾和渴望。她對少女時代有著「一吻之交」的青年土屋主動投懷送抱,兩人的戀情如乾柴烈火卻又很快被現實撲滅。

當你翻開這本書時,「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們的影子會徘徊於你的眼前。讓你想起更多與出軌有關的精彩故事。《美德的動搖》被評價為「擁有優雅靈魂的奢侈小說」。當你讀完此書,是否也會愛上這個禁慾又放縱、優雅又奔放的日本都市女郎呢?

《蒐書記》

辛德勇 著

九州出版社 2017年1月

初看這個書名,你是否在腦海中苦苦檢索它的發音?還是索性擼起袖子翻閱詞典?或是吐槽這個掉書袋的書名?實際上,這是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的最新作品,不談歷史,也無關學術,只是談談讀書那些事兒。

辛德勇不僅是史學界赫赫有名的學者,也是一個愛讀書愛藏書的讀書人。這本《蒐書記》就集中收錄了他買書、藏書、讀書的經歷和體會。其中既有如何選書的經驗之談,也有專業的古籍知識介紹,是一本頗為有趣的「選書指南」。用作者自己的話說,「買書買得最狂的時候,自然是興趣最濃的時候。興緻高,買下書後隨便翻翻,情不自禁,有時還會隨手寫下一些東西」,這本《蒐書記》就這麼產生了。

這部小書中的文章大多是此前已出版書的精華集錦,還有兩篇是2016年的新貨。整本書印刷漂亮,墨香襲人,包含很多藏書的書影,以及讀書的趣聞。如果你也同樣愛書藏書,何不趁此機會一睹為快呢?

《芝加哥規劃》

[美]丹尼爾·H. 伯納姆 愛德華·H. 本內特 著 王紅揚 譯

譯林出版社 2017年4月

提到芝加哥,你會想到什麼?是槍戰不斷的混亂都市?燈火通明的不夜城?還是高樓林立的慾望之都?實際上,這些都只是芝加哥的一個側面,而有一本書讓我們看到了芝加哥的前世今生。

《芝加哥規劃》是一本誕生於1909年的老書,最近被譯林出版社翻譯再版、重獲新生。此書的作者是兩名美國頂級城市建築師丹尼爾·H. 伯納姆和愛德華·H. 本內特。當年,他們抱著「讓每位公民生活的更好」的終極目的,制定了一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對芝加哥進行城市規劃和美化。這本詳盡務實的城市規劃指南,後來被芝加哥市採納,最終成就了這座輝煌的金融之都。

時至今日,《芝加哥規劃》仍是一本影響力非凡的著作。它直接催生了城市規劃師這一職業,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學科「聖經」,繪製了一份百年不過時的設計藍圖,而今日的芝加哥就是一份「活著的」《芝加哥規劃》。

想象一下,當你漫步在芝加哥街頭,手捧一本《芝加哥規劃》,發現自己所到之處皆在兩位大boss的規劃之中,這種感覺不是很神奇嗎?

《窗:50位作家,50種風景》

[意] 馬帝歐·佩里柯利 著 廖宛如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6月

你走過很多地方的橋,看過很多城市的雲,見過形形色色的風景。但是,你注意過不同的「窗戶」嗎?你是否想象過窗子的背後,安放著怎樣的悲喜人生?

義大利建築師馬帝歐·佩里柯利就是一個對窗戶情有獨鐘的人。他花了四年時間,攜手全球五十位頂級作家——奧爾罕·帕慕克、村上龍、納丁·戈迪默、理查德·弗拉納根、埃德加·凱雷特、丹尼爾·凱曼、西川、卡爾·奧韋·克瑙斯等等,繪製了一本遍及地球的「無敵窗景」,用隨筆和素描的形式來展現文學家們與窗戶的故事。

對奧爾罕·帕慕克來說,窗外是伊斯坦布爾海峽,十五年來都是同樣的景緻。他部分的心思始終徜徉在風景中,隨著海鷗飛翔、樹梢搖擺和光影游移。對納丁·戈迪默來說,向窗外望去,是南非特有的叢林海洋。樹蕨、海芋與羅勒,交織成墨綠的剪影,刺激著他創作的靈感。對西川來說,他的書房有三面窗,位於一幢公寓的十五樓上。自90年代以來,北京變成了一座巨型工地,市景時時在變。窗外再也看不到樹和鳥,於是便收回目光,專心寫作。對埃爾莫·倫納德來說,窗外是寧謐的密歇根小鎮,時常有前來「討飯」的乖巧松鼠,以及在樹籬邊匍匐的郊狼。這些神奇動物為寫作增添靈感,而當他們離去時,那些冗餘的思緒也跟著一掃而空。

《群居的藝術》

輝格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作為一名清華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的高材生,輝格多年來混跡於「野生作家」的行列。他此前的作品《自私的皮球》、《沐猿而冠》都帶有強烈的知識分子色彩,也為他贏得了一批忠實冬粉。

在新作《群居的藝術》中,輝格充分發揮了他的哲學家氣質,並結合人類學、心理學、社會學、歷史學等知識,詮釋了人類社會為何會青睞群居的形態、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是如何組織的、人類的生存策略有哪些。

輝格的論述,讓人想起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的田野調查,在他的論述下,那些地球角落裡的奇葩習俗都有著明確的功能和作用。輝格的新書在此基礎上向前一步,把林林總總的社會形態整合起來,形成了一個看待人類自身的全新視角。

輝格的作品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思路:要理解我們身處其中的世界,必須將其放置於一個完整圖景之中。在他看來,描繪一幅世界圖景,聽起來令人生畏,但拒絕它絕非謙遜,而只是心智的頑固和懶惰。作為世界的一部分,我們的存在便昭示了一幅獨特的圖景,等待著被審視和表述。

《人之神聖性:一部新的人權譜系學》

[德] 漢斯·約阿斯 著 高樺 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5月

當今時代,「人權」幾乎成為某種普世價值,飄蕩在不同形態的社會上空。但是,「人權」概念的形成並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它經歷過暴力的碾壓和鮮血的澆灌,在無數次政變、革命、戰爭的背後,在不計其數的慘烈犧牲的背後,人權問題才引發了人類關於人性尊嚴的深切反思。

本書作者是德國政治學教授漢斯·約阿斯,他藉助《人權宣言》、美國廢奴、兩次世界大戰等具體事例,從全新的角度,追溯了18世紀以來人權「法制化」的歷史動力。在他看來,不能將文化價值的驅動力神聖化,人權的發展並不是人類在文化的感召下幡然悔悟的結果。

簡而言之,「人之神聖化」不是文化的勝利,更不是西方壟斷的專屬品。它來自多重文化的漫長對話,由眾多人類歷史共同塑造而成。漢斯·約阿斯結合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和譜系學方法,運用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我們了解人權開啟了厚重的學術之門。

《臉的歷史》

[德]漢斯·貝爾廷 著 史競舟 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8月

當下社會「看臉」成風,人人高呼著「顏值即正義」,向高顏值的俊男靚女們投去艷羨的一瞥。但是,熱衷「看臉」的你,真的了解臉的歷史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德國藝術史家漢斯·貝爾廷的新作《臉的歷史》從流行現象出發,對漫長歷史中人類對臉的觀念變遷進行了細緻的考辨。漢斯·貝爾廷發現,當人出現在圖像中時,人臉總是佔據著圖像的中心。同時,人臉始終保持著鮮活生動,拒絕圖像將其靜態化的嘗試。人臉與圖像的對立可謂歷久彌新。

這本書從石器時代的面具談起,以現代大眾媒體製造的「臉」結束。無論是宗教面具、現代繪畫還是當代攝影,所有企圖征服「臉」的努力都宣告失敗,「臉」依然頑強地展示著自己的魅力。

《解析彩虹:科學、虛妄和對奇觀的嗜好》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著 李虎 譯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3月

17世紀,百科全書式的物理學家牛頓,用三稜鏡把光線分解成光譜,從而揭開了彩虹的神秘面紗。詩人濟慈對此頗為不滿,認為牛頓讓彩虹詩意全無。從這個公案出發,英國科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向我們發問:「科學與美,不能共存嗎?」

對此,道金斯認為,彩虹的美沒有被破壞,因為科學發現本身就是一種高級美,是人類心靈能夠駕馭的最高體驗。科學的美精緻而富有激情,可以和音樂、詩歌傳遞的極致美感並駕齊驅。

作為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首席西蒙尼「公眾理解科學教授」,理查德·道金斯每次出手都箭無虛發。他目前的作品如《盲眼鐘錶匠》、《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魔鬼的牧師》等等,都是超級暢銷書。他用精妙的文學筆法、幽默的語言風格,炮製了一本本妙趣橫生的科普佳作,為「科學之美」做出了擲地有聲的辯護。

……………………………………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