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工智慧會是智能手機的下一個拐點嗎?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人工智慧開始出現在手機廠商的宣傳文案中,或許當時還有幾分噱頭的成分,但從近期的一些熱點來看,華為和微信對簿公堂、傳聞融資10億的鎚子要搞人工智慧系統,已然跳出了口水戰的圈子。

儘管在手機市場每一年都會出現迭代性的技術,可相比於10年前的初代iPhone,無論是產品外觀還是交互方式,並未作出革命性的改變,況且手機行業已經是一個十足的存量市場。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柔性屏、全面屏等新概念相繼出現,同時也有一些手機廠商尋求交互方式和用戶體驗上的創新,風口之上的人工智慧自然成了手機廠商的眼中物。

傍上人工智慧,手機的老戰場和新威脅

然而,當人工智慧成為科技行業焦點的時候,也誕生了另一種言論:智能手機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物,等待它的會是死亡嗎?

手機廠商用行動給出了否定的答案,榮耀在去年推出的Magic成功締造了人工智慧手機的概念,三星S8用人臉識別替代指紋識別,再一次向人工智慧技術靠攏,以及越來越多手機廠商對人工智慧技術的追捧,至少在營銷上是這樣。

就目前來說,人工智慧技術尚未成為直接的賣點,即便有一些手機廠商開始使用人工智慧的相關技術來優化拍照效果。如何適時的在概念上占坑,並且在銷量上跑贏競爭對手,似乎是一個新的選擇。

從已有的產品來看,三星在新發布的Galaxy S8上,使用全新的Bixby取代了原來的S Voice服務,並且還配備了專門的按鍵來啟動Bixby,且Bixby據稱是三星人工智慧、深度學習、UI設計三者相結合的研究成果,不過除了三星自家的應用外,還鮮有第三方服務接入Bixby;比三星稍早的榮耀Magic有著類似的理念,基於機器學習演算法,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進行資源調度,此外還通過對用戶行為的預判來推送個性化的服務,比如下班回家汽車智能導航,電影購票觀影提醒等等。

除此之外,魅族在Flyme 6中加入了名為One Mind的AI功能,同樣具備分析、決策、進化三大能力;小米雖然在人工智慧層面沒有明顯的動作,但小米聯合創始人黃江吉稱小米每天的數據量高達200TB,通過對這些數據的挖掘,小米建立了大概1000個詳細的用戶畫像特徵,並以此為用戶進行精準推薦;蘋果罕見的為Siri拍攝電視廣告,試圖改變人們對其語音助手的認知,增加了更多人工智慧的元素。不一而足。

不過,三星Galaxy S8的賣點仍然是全面屏而非Bixby,榮耀Magic並不是華為的主推機型,魅族的銷量開始走向下坡路,而市場上銷量登頂的機型大多數和人工智慧沒有直接的聯繫。即使如此,手機廠商對人工智慧技術仍然充滿興趣,或可以歸功於智能手機在人工智慧時代所面臨的新挑戰。

就在不久前,蘋果、谷歌、微軟、阿里等紛紛打起了智能音箱的主意,亞馬遜在Echo發布3年之後,終於撬開了市場。智能音箱會成為手機的替代者嗎?答案似乎並不樂觀,但巨頭們對於「音箱」的瘋狂,無疑證實了另一趨勢:科技巨頭們已經篤定語音將成為下一代交互入口之一。而這才是手機廠商所懼怕的,也是足以顛覆智能手機地位的。

蘋果已經將Siri應用於iPhone、iPad、Apple Watch、HomePod等產品上,和Siri誕生之初相比早已是兩種景象,甚至不排除Siri在未來將替代UI成為蘋果生態的主要交互媒介。無獨有偶,谷歌、微軟、亞馬遜等有著同樣的想法,谷歌的Assistant已經效仿蘋果進行布局,亞馬遜一直在為Alexa尋求開發者,微軟的Cortana此前便實現了跨平台使用。而在國內,阿里、百度以及一些創業公司,也開始了相同的玩法,從佔領音箱開始,逐漸佔領更多的硬體,更多的場景。

遺憾的是,除了三星收購了Viv Labs等初創公司進行人工智慧語音助手的研發之外,幾乎所有的國內手機廠商在這個方面都處於靜默狀態。或許有些廠商也在默默研發,或許等待第三方的行業合作,或許還有其他原因。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慧的旗幟下,智能手機不是顛覆者而是成了被顛覆的對象。

數據戰爭漸行漸近,從競合走向競爭

華為和騰訊的數據戰爭,足以令手機廠商們重新思考,也足以感知到手機廠商面臨的焦慮。而手機所扮演的當真只是服務載體的角色嗎?手機廠商當然想做服務的主體,幾乎所有的一二線手機品牌開始將應用商店、雲服務、瀏覽器、主題乃至是音樂、視頻等服務抓在自己手中,軟體和硬體之間的邊界早就不存在了。

其實早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初的時候,就有過類似的爭奪,只不過那時候還是入口思維而非數據。包括BAT在內的互聯網巨頭們要麼以操作系統之名,要麼藉助第三方ROM,都試圖去佔領手機這一入口。只不過僅阿里在YunOS上有所成就之外,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選擇了放棄,而這或許只是利益權衡的結果。最直接的合作方式就是軟體預裝,互聯網公司得到了想要的裝機量,手機廠商因此得到了一筆不菲的收入,何樂不為。

華為和微信爆發的數據戰爭透露了一個事實,互聯網巨頭和手機廠商正在從競合演變為競爭,原因仍然是利益的衝突。手機廠商希望為用戶提供更智能的體驗,以便在人工智慧的背景下得到比競爭對手更多的出貨量,但人工智慧是建立在用戶數據的基礎上的,而互聯網巨頭們拿走了大多數的數據。

一方面,隨著智能手機的飽和,單靠硬體賺錢並不符合手機廠商的利益,佔領中高端市場是其一,從服務上賺取利潤是其二;另一方面,手機廠商想要提供更智能的服務,勢必要得到更多的數據,或許一些公司樂意接受這種商業合作,但在某些互聯網巨頭那裡很可能遇到了閉門羹。

衝突的根本在於,微信、支付寶等超級APP的裝機量不輸於任何一家手機廠商,儼然是凌駕於硬體之上的「萬能入口」。比如說,微信利用小程序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第三方開發者,無疑擴大了自身的數據收集能力;同樣的,阿里也在為支付寶接入各種各樣的服務,數據收集能力不亞於微信。

可按照手機廠商在人工智慧概念性構建的場景來看,手機上的智能助手根據數據進行用戶畫像,進而實現更加智能的服務,在用戶需要外出時主動叫車,根據用戶的社交內容推薦喜歡的商品或餐廳等等。當蘋果、小米、華為等都在推出支付服務的情況下,手機廠商或希望形成一個獨立的服務閉環。由此便不難理解手機廠商在人工智慧時代的野心,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夯實智能手機作為「計算中心」和「個人助手」的地位,再進行更廣泛的布局,包括應付語音交互帶來的挑戰。

不管怎樣,這對智能手機而言都將是一個發展的拐點。從宏觀層面來說,智能手機的交互方式將面臨革新,提供更智能的服務,甚至將改變智能手機的形態,只是服務的提供方可能是手機廠商本身,也可能是互聯網巨頭們。而從微觀的角度而言,手機市場的競爭不再是品牌、營銷和最終的銷量,還有數據、技術和服務,如何權衡與互聯網公司的利益分配,也將是一種競爭力。

最後,作為一位手機用戶想要說的是,我們貪婪的享受科技所帶來的便利,卻也是犧牲掉個人隱私所換來的。如今,我們的「隱私」成了巨頭們公開較量的籌碼,且這種爭奪才剛剛開始。

Alter,互聯網觀察者,長期致力於對智能硬體、雲計算、VR等行業的觀察研究。微信公眾號:spnews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