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不朽的豐碑

↑ 點擊上方「科學家」關注我們

責編:宮奧博

英國的《自然》雜誌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性科學期刊,也是迄今最有影響力的科學期刊之一。自1869年創辦以來,《自然》雜誌一直秉承著兩個宗旨惠澤廣大讀者 :首先,把科學研究和科學發現的重大成果呈現給公眾,並促使科學理念在教育和日常生活中得到更為普遍的認可 ;其次,幫助科學家自己,為他們提供自然科學各個分支在世界範圍內取得的最新信息,為他們探討不時出現的各種科學問題提供交流平台。近來,由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麥克米倫出版集團和自然出版集團合作出版了10卷本《〈自然〉百年科學經典(英漢對照版)》,真是功德無量的壯舉。

需要說明的是,《自然》雜誌自創刊以來,刊載了現代科學進程中的許多重要發現,包括愛因斯坦、達爾文、克里克和沃森等都為其撰寫了具有重要影響的論文。這套百年經典系列最初的選篇工作由曾兩度擔任該刊主編的約翰·馬多克斯(John Maddox)選出2000篇,在此基礎上再遴選,最後濃縮為目前840篇的規模。特別珍貴的是,每篇入選的論文或綜述前面均有言簡意賅的「編者按」,這些按語不但簡略地概括了篇目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對其歷史價值或影響給予了精到的評論。

本文以該套書第一卷(1869—1930)為例,從科學史及科學傳播兩方面談一點感想。《〈自然〉百年科學經典》保存了自創刊以來改變了現代科學進程的一手科學文獻,是珍貴的科學史資料。在第一卷中,既有倫琴發現X射線的報告(譯自德文),愛因斯坦關於相對論發展的概述,還有一些現在已無爭議,但在當時還存有爭議的科學學說,比如1869年關於原子理論的爭論,以及關於自然發生說引發的爭辯等。

在科學史研究特別是對西方科學史的研究中,國內大多數學者基於「二手文獻」,也即主要由西方學者已經做過的相關研究。但有時「二手文獻」並不靠譜,容易造成以訛傳訛的後果。現在,這套百年經典至少提供了許多可供查詢的一手文獻,而且做到了中英對照,為科學史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此外,現在回頭再去看當年那些科學論文或爭辯,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理論的真實演化進程,而非一般教科書上那種輕鬆地呈現。比如當時關於原子論的論戰,自19世紀初英國道爾頓(John Dalton)提出原子論后,到1869年仍存在爭議,到1905年愛因斯坦運用原子理論解釋布朗運動,直到1908年法國科學家佩蘭(Jean Perrin)才用實驗鎖定乾坤——證實了原子的實在性,此後再無非議。可見,自(近代)原子論提出后,大約過了100年才得到科學共同體的一致認可。而第一卷收錄的「原子論戰」恰好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雙方所持的立場和觀點。

《自然》雜誌也刊載了一些介紹著名科學家工作的文章,比如1880年蘇格蘭物理學家泰特(Peter Guthrie Tait)寫就的《麥克斯韋的科學工作》。當時麥克斯韋剛去世4個月,泰特對他一生的科學工作做了總結。要知道,當時麥克斯韋的電磁波理論還沒有驗證。不過,泰特敏銳地認識到了它的價值,他說:「現在毫無疑問,麥克斯韋電現象理論建立的基礎和光的波動學說的基礎一樣可信。但是這個理論在其創建者的畢生努力下也還是處在初級階段,它的合理髮展可能還需要整整一代數學家的努力。」事實上,7年之後,赫茲(Hertz)便驗證了麥克斯韋的理論。因為麥克斯韋的傳記很少,而泰特與麥氏從學生時代就已熟識,這篇文章顯得尤為珍貴,文中對麥氏個性的描述也非常精準 :「麥克斯韋的思維之敏捷,連他自己都無法控制,這使得他的講座只能被極高層次的學生所接受,而其他人則很難從中受益。他的著作和演講稿(通常是對手稿的再一次重溫)是表述清晰精確的典範。但是他的即席演講卻因為極富想象力的風格而使聽眾難以理解。」這或許能夠為麥氏的「曲高和寡」做一點解釋吧。

誠如本文開頭所說,《自然》創刊的兩條宗旨之一就是促進科學理念在公眾中的普及,即現在常說的弘揚科學精神。在第一卷中,處處可以看到這一理念的實踐。比如《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地球的年齡》《風暴定律》等,篇幅都不長,卻通俗地解釋了某種自然現象。再比如1870年,時任英國科學促進會主席的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利用致辭的機會,針鋒相對地回應了之前一篇聲稱在長時間放置的與空氣隔絕的無菌液體中發現了很小的生物體的論文。赫胥黎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一位著名的科學鬥士,為捍衛達爾文的進化論不遺餘力。這篇致辭從17世紀義大利醫生雷迪(Francesco Redi,他當時用實驗駁斥了自然發生說)談起,一直談到19世紀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LouisPasteur)對家蠶白僵病的研究,雄辯地說明了昆蟲界極具毒害性的接觸性傳染病和間接傳染病都是由先前存在的微生物產生的微小生命體引起的。赫胥黎不但善於用實驗支撐的事例做論據,還用極大的熱情謳歌科學,在臨近致辭結束時,他說 :「人類痛苦的減輕和福利的提高,都要由那些願意不辭勞苦的人來努力達成,因為他們勤奮、耐心而忠誠地研究大自然各個方面得到的結果,構成了真正的知識或者叫科學。」

任何擁有自然科學基礎知識的讀者都會在閱讀中產生如下思考:科學進化或者演化的機制究竟是什麼?因為《自然》雜誌許多文章傳達的科學知識現在看來已經陳舊或者是完全錯誤的,而有的可能魚龍混雜,比如華萊士(Alfred Wallace)的《物種起源論戰》。科學理論在提出、成熟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對既有的現象予以解釋,同時還能做出某些預言,這些預言的驗證往往依賴於可重複的實驗驗證或者科學觀察。比如在第一卷中《洛威爾對海外行星的預言》及《電子和質子》(狄拉克對正電子的預言),前者因為預言與天文觀測不符而失敗,後者因1932年安德森(Carl Anderson)在實驗中發現正電子而被證實。科學理論正是在這種吐故納新的過程中不斷前進的,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讀者才能切身體會到科學精神的真諦 :它不仰賴於權威,只關注證據。

誠如李政道先生在序言中所寫,《〈自然〉百年科學經典》的出版,不僅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多世紀以來自然科學各個領域發展的歷史軌跡,更重要的是,它展現了無數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艱難求索、百折不回的精神世界。這套不朽的百年經典,一定會充實讀者的精神世界。

《〈自然〉百年科學經典》

定價:568.00元

作者:John Maddox Philip Campbell

譯者:路甬祥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6月

ISBN:978-7-5600-9091-7

更多近期熱門文章,請點擊下方↓關鍵詞

科學家論壇 | 聚焦學術不端 | 治霾縱橫談 | 關注科學家參政議政 | 人社部留職不停薪新政 | 音樂治療 | 吸臉怪 | 烤鴨 | 春運 | 機器人 | 虹膜識別 | 動作捕捉 | 林巧稚 | 鄧稼先 | 王淦昌 | 黃昆 | 陸啟鏗 | 周培源 | 袁隆平 | 楊振寧 | 秦大河 | 陳清泉 | 葉永烈 | 徐鳳翔 | 施一公 | 陳蓉 | 譚天偉 | 尚永豐 | 呂金虎 | 王慧 | 盧煜明 | 曾凡一 |

科學家

微信ID:kexuejia2016

投稿、轉載或法律相關事宜請郵件聯繫

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