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古人的雨具 | 文化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進入夏日,時常雷雨交加,古人是怎麼防雨的呢?

蓑衣和斗笠

蓑衣和斗笠,一般合稱蓑笠。說起蓑笠,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唐代柳宗元《江雪》中描繪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畫面。其實,蓑笠在上古時期就出現了。《詩經》里就有人們穿蓑衣戴斗笠的記載,《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蓑衣最初用草編織而成,相當於古代的雨衣。蓑草皮滑中空,用來製作蓑衣,雨水不易滲透,而且蓑草常見易得,平民百姓都能穿得起。「笠」則是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成的帽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晴雨皆宜,防晒又防雨。《國語·齊語》中也有「首載茅蒲,身衣襏襫」的記載,襏襫即蓑衣,如後世《幼學瓊林》所言:「襏襫是農夫之雨具。」

廣東梅州客家博物館里的斗笠和蓑衣

南北朝時,還出現了一種絲絹類紡織品塗上油后做成的「油衣」或「油帔」。《晉書·桓玄傳》中記載道:「(劉)裕至蔣山,使羸弱貫油帔登山,分張旗幟,數道並前。」除蓑革、油絹外,古人還充分利用大自然賜予的各種天然材料製作雨衣,如粗麻、棕絲、油葵葉等。棕絲是棕櫚樹皮上的一種纖維,經加工也可編織成雨衣,俗謂「棕衣」。唐代詩人韋應物有《寄廬山棕衣居士》詩:「兀兀山行無處歸,山中猛虎識棕衣。」清代李調元《南越筆記》中有油葵葉作蓑衣的詳細記載:「油葵生陽江恩平大山中,樹如蒲葵,葉稍柔,亦曰柔葵,取以作蓑,御雨耐久。」

明代以後,雨衣的製作愈發考究,據劉若愚敘寫明代宮廷事迹的《酌中志》記載,宮廷的大臣們有的穿絹綢和蠶繭紙做的雨衣,有時也穿紅雨衣,「有斗缽式者,有道袍式加褂者」。

《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只見寶玉頭上戴著大箬笠,身上披著蓑衣,黛玉不覺笑道:『那裡來的漁翁?』……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尋常市賣的,十分細緻輕巧,因說道:『是什麼草編的?』」賈寶玉這件「高級雨衣」,名為「玉針蓑」,聽起來就不同凡響。

南宋李迪《風雨歸牧圖》。

風雨將作,著蓑衣戴斗笠的牧人,匆匆驅牛歸返。

雨傘

據考證,早在春秋時期,我們的祖先已發明了雨傘。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彩繪銅鑄車馬上帶有一柄傘。拉動傘柄上的機關,傘就能自動傾斜遮擋不同角度的陽光。此時,傘大多作為統治者出行車輦上的裝飾現身,美其名曰「華蓋」,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大約兩千年前的漢代,隨著造紙術的發明,人們開始用有韌性的樹皮造紙做傘面,然後塗上油脂或天然桐油,油紙傘應運而生。油紙傘是一項傳統手工藝品,除了發揮遮陽擋雨的日常之用,一些文人雅士會在傘面上題詩作畫,遣情抒懷。在一些地方的嫁娶婚俗中,油紙傘也曾是不可或缺的嫁妝。新娘出嫁下轎,媒婆會用紅色油紙傘掩護新娘以避邪。在客家方言中,「油紙」與「有子」諧音,以紙傘為嫁妝,包含「早生貴子」的美好寓意;「傘」的繁體字「傘」里有五個人字,象徵多子多孫,傘面張開后呈圓形,預示生活圓滿。

浙江杭州傘博物館里的制傘場景

油紙傘在唐朝傳至日本、朝鮮,日本早期還將油紙傘稱為「唐傘」。而傘為尋常百姓普遍使用還是在宋朝,南宋畫家劉松年《鬥茶圖》中,四人有三人攜帶雨傘。據吳自牧《夢粱錄》中的記載,宋代傘的種類很多,形狀多樣,顏色豐富,有專門供士人用的青絹涼傘,有皇帝出巡用的黃羅傘,還有普通人用的青灰小傘等。據統計 ,北宋著名畫作《清明上河圖》中,一共有42把傘,可見當時傘的流行。

我們現在常用的弧形鋼架傘,是英國人在19世紀根據油紙傘的開合原理,使用現代材料,工業化生產改進而來的。由於製作工序的複雜,油紙傘手藝逐漸式微,始建於明末清初的四川瀘州分水油紙傘廠是僅存的一家保留桐油、石印傳統工藝的紙傘生產企業,油紙傘製作的70多道工序全手工操作,圖案也很講究,如婚嫁的圖案有「龍鳳呈祥」「牛郎織女」「天仙配」等,祝賀生日的有「百鳥朝鳳」「不老松」「彭祖老仙」等。最具特色的滿穿傘,用五色絲線穿、渡二千多針,竹跳開關,一片雙檔,堪稱絕活。2009年,分水油紙傘第六代傳人畢六福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油紙傘傳統製作技藝被專家譽為「民間傘藝的活化石」。

首都博物館里的娶親儀仗隊,前面也有兩個「華蓋」。

木屐

蓑笠和雨傘只能遮蓋大半身,那腳下怎麼辦呢?先秦時,出現了一種雙層木底鞋,稱「舄(xì)」。這種鞋子可以防止濕氣入侵,一般為貴族所用。

後來,鞋底裝有雙齒,稱為「木屐」,據說是用來「踐泥」的,雨天即成為雨鞋。1987年,考古專家在浙江寧波慈湖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殘存的木屐,這說明人穿木屐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南宋劉松年《鬥茶圖》局部

木屐是明清以前漢人的常用服飾。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用介子推死前抱著的大樹製成木屐,呼為「足下」,后逐漸演變為對人的尊稱;吳王夫差曾令西施穿上小巧的木屐,在響屐廊中翩翩起舞;漢代,青年男女都以穿木屐為時尚;《世說新語》中,王藍田性急吃不到雞蛋,雞蛋掉到地上,王藍田「下地,以屐齒碾之」。據《晉書》記載:古代木屐頭部的形制,男女是有區別的。男方女圓,方剛圓柔,寓意自明。宋代以後,木屐大多用作雨鞋。我小時候,冬天遇雪,依然會穿一種木底茅草鞋,可以在布鞋外套穿,也可直接穿上,鞋裡塞上棉花麥秸之類保暖,鞋底下的雙齒有一定高度,踩雪踏泥時不至於弄濕鞋裡,關鍵是不易滑倒。

此外,明清時還有一種釘鞋,也叫鐵屐。鞋底施釘,鞋筒、鞋面塗敷桐油,清代趙翼在《陔余叢考》中說,古人雨行多用木屐,今俗江浙間多用釘鞋。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大自然豐厚的饋贈,經由人類的手,精巧編織,演繹出別樣的生活情致。

江蘇南京六朝博物館里的木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