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抗戰期間中日兩軍伙食的巨大差別

在抗戰之前,其實日本國內並不很富裕,尤其大部分農村地區也比較貧困。普通農民青年平時也就吃吃雜糧飯和蘿蔔,各種節日期間才能吃糙米飯和魚肉,至於鮮肉,雞蛋和精米是很少吃的。 而日本士兵的伙食標準明顯高於普通日本人,基本相當日本國民中小康之家的水平。米飯管夠,每天都有肉吃,副食也相當豐富。

即使在日俄戰爭中作戰的部隊,一天也是早中晚三頓。主食全部是米飯,早飯一般是腌菜,午飯和晚飯則正正經經吃鮮肉,雞蛋或者罐頭肉,也就是每天兩餐必須有肉吃。 而當時同時期的日本年輕工人很多 也是軍事化管理。他們每天的副食基本就是腌菜,味增,蔬菜。一周僅有四頓飯有葷腥,而這些葷腥不過是所謂的豆腐豬肉湯,鹹魚,魚乾這類最低層次的副食。而這樣的工廠還是日本國內所謂伙食待遇很好的工廠,很多日本農村青年都搶著報名。

通過這些對比,足可以見在日本軍人被重視的程度。 其實日軍的飲食是一個完整而且科學的體系,是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研究和驗證定下來的,比國軍要先進了幾十年。

抗戰期間日本伙食標準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發布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對軍人在口糧定量標準進行了修正。日本軍方根據近一年以來在的實際作戰經驗,提高了日軍士兵伙食和肉類的定量標準,如此制定了日軍之後7年多的標準伙食。

日軍基本伙食定量為: 精米660克(約等於13兩) 精麥210克(約等於4兩) 鮮肉210克 蔬菜600克 澤庵60克 醬油0.08升 味增75克 鹽5克 砂糖20克 茶葉3克 清酒0.4升或者甜食120克 香煙20支。

特殊定量(主要用於戰鬥期間) 精米580克 餅乾或者壓縮乾糧230克 罐頭肉150克或者干肉60克 乾菜120克 梅干或福神漬45克 醬油粉30克或者濃縮醬油40克 味增粉30克 鹽5克 砂糖20克 茶葉3克 營養食品45克 清酒,甜食,香煙同上面一致。

替換定量另外還有一種替換定量,主要針對戰時物資不足提供上面兩種定量的替換。 以主食為例,精米870克或者麵包1020克,或者餅乾690克,或者壓縮乾糧60克,或者精穀物900克,也就是說這裡面五種都是可以替換的。 肉類則包括:熏肉80克或者雞蛋180克 腌菜包括:鹽漬或糠漬醬菜120克 調料類為:味增150克或者鹽0.08升或者調味汁0.08升。

可以說,日軍戰時的飲食水平是相當高的,不但主食定量很高,而且有大量肉類作為副食,同時還提供了適合日本人口味的腌菜,味增,甜食等各種東西。 日軍戰時的口糧基本兼顧了日常行軍和戰鬥期間人體所必須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需要 ,更接近於日本人平時的餐飲習慣,同西方軍隊有著極大的不同,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的。

抗戰中,國軍和八路軍的飲食,說起來真是可憐

1945年美國軍方的營養學家,針對人的體質特點,曾經制定了一份最低標準的飲食單給蔣介石。蔣介石看到以後只能苦笑一聲,這個標準是絕對辦不到的,甚至這個標準的一半也不太可能辦到。

由美國營養專家提出供給標準(每人每日發給): 大米:27.3盎司(850克) 蔬菜:11盎司(340克) 大豆:2.2盎司(70克) 花生:1.1盎司(35克) 肉類:1.1盎司(35克) 植物油:1盎司(30克) 鹽:0.35盎司(10克) 1盎司=31.1035g

國軍主食為一頓三兩米飯,米也不是大米,能找到什麼米就是什麼米。有人說,一頓三兩米,一天不就是三頓九兩米,也差不多夠了。 根據二戰各國 軍事學家估算,一個普通士兵不作戰,正常駐紮和訓練 ,至少需要耗費3000卡左右的熱量,而作戰期間則至少耗費4000卡,最高可以達到7000卡。

根據正常計算,士兵作戰期間的口糧,包括主食和副食消耗每天不能少於1.5公斤,不然絕對是無法保持正常體力的。這一天三頓九兩米,無論如何也達不到1.5公斤的水平。 況且,國軍在抗戰期間,根本沒有一天三頓飯一說。只有最精銳的機械化部隊第五軍以及後方黃埔軍校最受重視的學員,一天才能吃三頓飯。其中第五軍學員必須吃三頓飯,居然還是蔣介石親自下手令要求執行,真是讓人心酸啊。

國軍士兵正常每天吃兩頓飯,上午,下午各一頓,也就是說一天僅僅吃到6兩米飯。 吃飯時候他們把自己攜帶的米倒入伙夫的大鍋中,如果米沒有春好,還必須提前自己去春,這一春就又要減少1成米糧。如果是春好的米,由於都是 農民自己手工搞的,還有一些黑心商人在裡面使壞,米裡面往往有不少石子沙土之類,但也沒有時間搞乾淨。吃飯時候必須很小心,因為不注意就會把牙齒崩壞。 一天六兩米飯,對於我們這些城市白領來說,也許足夠了。但國軍副食基本是0,菜裡面完全沒有油水,這點主食也就遠遠不夠了。

電影《三毛從軍記》中,國軍中央軍士兵蜂擁盛飯,三毛擠進去的時候已經是空飯盆了。這其實也符合歷史,因為飯肯定是不夠的,盛飯時候往往大家都去搶,慢一步也就沒沒有了。

國軍士兵平時的副食就是伙夫就地能夠買到的蔬菜,有青菜就吃青菜,有白菜就吃白菜,有蘿蔔就吃蘿蔔,如果真的什麼 都買不到就用鹹菜熬一鍋湯,大家湊合著吃。如果連鹹菜都沒有,那就只能一碗白飯了。

這些蔬菜的特點是根本沒有一點油腥,因為伙夫根本沒有任何食用油。偶爾能夠搞到一小塊豬油,也只能在炒菜時候在鍋裡面擦上一圈。 這種清水煮蔬菜,按照今天標準就是減肥食物,正常人是很難下咽的。這種東西吃多了以後,光是看見就夠了,完全不想再吃。但在當年,這是國軍士兵唯一的副食,你不吃有的是別人搶著吃,所以青菜白菜也是很受歡迎的。

這種伙食,嚴重影響了部隊士兵的體質。抗戰結束前的很多畫報中,國軍士兵頗有一些身體強壯,虎背熊腰,身材高大的士兵,很是英武。戰爭後期日軍曾經公布了一些被俘的國軍和八路軍新四軍士兵的照片。這些士兵統一的特徵就是瘦,有的瘦的幾乎只剩一把骨頭,而且面色蠟黃,雙眼深陷,一看就是長期處於嚴重的營養不良中。

不過,國軍中也有例外的情況,國軍吃的最好的就是在在緬甸作戰的遠征軍。

遠征軍敗退野人山以後,進入印度整訓,根據和英美的協定,所有後勤補給和軍事裝備全部由英美負責。美國佬英國人有的是錢,在美國人看來只要不讓美國大兵送命,給再多的錢他們也願意的。美國佬隨即將大量的美金轉換為各種物資,運送到印度。 於是,新一軍和新六軍的士兵就有口福了。他們軍按照英軍殖民地士兵的標準供給(指印度籍,馬來籍,緬甸籍士兵,這種供給比英國兵低很多。英國士兵每天還有乳酪,黃油,果醬,糖,甚至朗姆酒等等)。

遠征軍士兵的標準為:每餐(注意不是每天)一個牛肉罐頭,兩包麥片,餅乾,一包茶葉,一包香煙,一顆維他命片。 遠征軍官標準更高:每餐麵包,水果,火腿,雞肉,牛奶和蛋類食物。 吃飯的時候還是一鍋煮的,每頓都是2個大鍋。1個裡面是肉燉菜,1個裡面是煮餅乾麥片,每人給兩大勺,吃飽肚子完全沒有問題。 一個國軍老兵在風燭殘年接受採訪的時候,還激動地說:當年我在印度吃的牛肉罐頭真是太多了,能堆滿一間房。國軍以前吃的什麼東西,天天一碗米飯,根本吃不飽,吃的那個差啊!這些遠征軍官兵甚至吃了幾個月以後,已經吃膩了肉類和餅乾,很想吃一些新鮮蔬菜。

遺憾的是,在當時500萬國軍中,遠征軍還不到50分之一,而且他們作戰的區域也是在遠離的緬甸。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遠征軍是在英美的壓力下,為英國人和美國人作戰。在遠征軍在緬甸勢如破竹大勝的時候,國內精疲力盡,物資極端匱乏的國軍正遭遇了豫湘桂會戰的失敗。 在蔣介石向美國人求援,要求將遠征軍調回國內作戰的時候,等來的卻是羅斯福總統要求將國軍指揮權交給美國將軍史迪威的命令,並且以停止所有盟國援助作為要挾。

有人罵國民政府無能,讓士兵吃成這樣。要知道,當時就是這樣。遵義會議期間,紅軍發給每個士兵現金,讓他們自己去買東西吃慶祝打下遵義,很多人吃了豬肉和雞肉。其中一個剛入伍的紅軍貴州籍新兵激動的說:我今年17歲了,這17年來只吃過一次雞肉,還是我姐姐出嫁時候吃的。 國家的國情就是這樣,老百姓窮到這種地步,巧媳婦做不出沒米飯。除非你讓蔣介石學耶穌,變出來麵餅和魚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