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二十二》票房過億不代表紀錄片的勝利 紀錄片入網可能性多大?

《二十二》上映6天,票房過億。在國內電影市場里,對於一部紀錄片來說,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也是前無古人。從商業屬性來說,紀錄片本身就不具備商業優勢,《二十二》更是如此,從題材到表現對象,沒有哪點有商業優勢。甚至要承擔拍好了不一定有功,拍差了一定有過的風險。從拍攝技巧來講,在紀錄片本身就有局限性的情況下,《二十二》在某些時候更是捨棄了記錄者的身份,轉而扮演一個陪伴者。把《二十二》歸為紀錄片沒錯,但把《二十二》的勝利歸結為紀錄片的勝利,就未免有失偏頗了。

紀錄片=藝術片=不賣座?

由於我們國家不存在藝術院線,一般情況下在電影院上映的電影可以統稱為商業電影。在類型各異的商業片里,紀錄片這個大類一直處在一個相對尷尬的位置。不得不承認的是紀錄片的受眾本來就是一個小群體,很長一段時間裡,紀錄片都被貼上了藝術片的標籤,而藝術片不掙錢又好像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通常情況下,在院線上映的紀錄片會面臨以下幾種情況:品質好—國外獲獎—轉戰院線—不賣座;品質好—上院線—不賣座;現在又出了另一種情況,受歡迎的電視紀錄片(如《舌尖上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轉電影,但結果一樣,仍然不賣座。高口碑低票房似乎是紀錄片行業的魔咒,其實現實狀況更殘酷,質量差的紀錄片都不會有機會與觀眾見面。

從大環境來看,紀錄片行業的形式似乎在好轉,2016年《我們誕生在》在內地攬下了6657萬票房,但近7000萬票房的背後是SMG尚世影業、迪士尼影業、北京環球藝動影業等實力公司的推動,加上陸川執導,周迅中文解說這樣閃亮亮的名號,與投入相比6657萬票房業並不十分理想。

相比大部分紀錄片,《二十二》獲得上億票房其實是也只能算是特例,屬於天時、地利、人和造就的獨一無二。院線紀錄片還在苦苦掙扎才是事實。

紀錄片入網發行的可行性分析

大部分紀錄片的品質沒問題,觀眾也給了不錯的評價,這證明觀眾審美也沒有問題。那麼紀錄片高口碑低票房的背後,到底是哪一環出了問題?

在國內,紀錄片和動畫電影是公認的難做:費時、費力、費錢,往往付出和收益不能成正比。如此費力不討好的事依舊有人做,很重要的一點是紀錄片的冬粉和二次元冬粉一樣,數量雖然不龐大,但忠誠度很高。

在日本,有一段時間OVA(原創動畫錄影帶)盛行,動漫迷們可以購買OVA反覆觀看、隨時獲取。紀錄片也有刻成DVD的形態,有的時候在電視上播的紀錄片的收視率比院線上映的票房還要好。在國內,租賃碟片觀看的時代很短,反而是互聯網付費發展迅猛。DVD租賃和互聯網付費在本質上沒有太大區別,都是為自己喜歡的內容付費,從這一點上來講,紀錄片如果可以入網發行,應該能夠滿足目標觀眾隨時隨地獲取的願望。

有的紀錄片的確是文藝片,在國內沒有藝術院線的情況下,讓紀錄片和一眾商業電影在市場上競爭很難,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排片量。電影院是很現實的,上座率直接決定了排片量,哪怕是《二十二》也是在觀眾呼聲到達一定程度的情況下排片量才有所增加。

如果入網發行,在同等的宣傳力度下,比起親自走進電影院去觀看,點開一部電影似乎顯得更輕鬆,這也是人們觀影習慣改變所致。去電影院看電影一直都被默認為一種社交活動,兩個人以上才能成行。既然是社交一定要互相遷就,互相遷就的結果可能是喜劇片也可能是愛情片或是好萊塢大片,很小几率會是紀錄片。

去年的文藝電影《路邊野餐》如片方此前宣布的一樣,只在電影院里上映了10天,就轉入愛奇藝付費播放。其實這樣的方式對於紀錄片來說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不管什麼電影上映第一周一定是「黃金周」,對於紀錄片來說,這一周該有的票房也差不多有了,繼續轉網付費發行,也是找到了一條新出路。

散金納之!關於網路娛樂,有想法?有資訊?

投稿:[email protected]

還想看啥,留言!別客氣!

轉載須徵得作者同意,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