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銀行MPA大考來了!(季末必讀)

銀行在面臨MPA考核必須收縮理財規模增速時,相較個人及機構理財,壓縮同業理財似乎更為快速有效。

壓縮廣義信貸範圍中易於控制的子項來達到短期內降低增速的目的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廣義信貸類資產中,買入返售資產、票據等往往是現金頭寸管理,季末常被用於此類操作以滿足監管要求。

季末壓縮廣義信貸中容易壓縮的資產,造成流動性時點衝擊。

距離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后的第一次MPA大考越來越近,市場恐慌情緒亦隨之愈發濃厚,但恰如我們此前在《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考核影響分析》系列報告(2017-02-27等)中所指出的,該新規對銀行業的實際約束作用弱於其「去槓桿、防風險」的信號作用,對中小型銀行的衝擊強於對大型銀行的影響,市場不必過度恐慌。然而,近日事態有了新的進展,路透、彭博3月9日消息稱「數家銀行一季度MPA考核將被取消資本充足率容忍度指標」,屆時將有更多銀行面臨考核不達標的壓力,一時間把市場恐慌情緒推向了高點。那麼,面對明顯從嚴的表外理財監管,銀行業將如何應對?這又將對債市產生何種影響呢?此次報告將重點分析這兩個問題。

一、中小銀行應對錶外理財新規的可能措施

新規實施后,新口徑下的廣義信貸規模較舊口徑下的「各項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多了「表外理財總資產-表外理財現金餘額-表外理財存款餘額」部分,即廣義信貸總計(新口徑)=各項貸款+債券投資+股權及其他投資+買入返售資產+存放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款項+表外理財總資產-表外理財現金餘額-表外理財存款餘額。

近年來銀行業負債端壓力突出,將表內存款轉化為對儲戶更具吸引力的表外理財可在擴張資金來源的同時減少計提存款準備金及風險資本,因此備受銀行業青睞。2016年上半年理財產品餘額同比增長41.9%,遠遠超於廣義貨幣M2增速11.8%及各項貸款餘額增速14.3%;這意味著將理財中的債券和非標納入MPA考核后,新口徑下的廣義信貸增速必然高於舊口徑下的增速,而MPA考核主要關注的恰為廣義信貸增速(表1),如此便會加重銀行滿足考核指標的壓力。面對考核,銀行有兩個應對思路,要麼改善指標,要麼在保持現有指標的情況下,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其中,改善指標可通過降低廣義信貸增速或提高資本充足率實現

1. 降低廣義信貸增速

(1)會計操作調整資產規模

如何通過會計操作調整廣義信貸類資產?有一種較為流行的說法是銀行業將表外理財騰挪至表內可以規避增速限制,但我們認為這個推斷並不合理: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中,資金的來源與運用相互對應,而MPA將所有廣義信貸類資金運用方科目都納入監管範圍;因此,即使表外理財資金迴流,資金去向也無外乎信貸、債權、權益等幾類資產,宏觀審慎評估體系中均有提及,表外理財的表內化並不會降低廣義信貸增速。但這並不意味著表外理財表內化無利可圖,在監管層著力引導理財業務模式由「預期收益型產品+超額留存」向「凈值型產品+固定管理費」轉變及銀行表外理財管理費收益率遠遠低於表內凈息差的背景下,銀行出於利潤最大化的目的的確可能將表外理財騰挪至表內,我們在其後「提高資金利用效率」部分會詳細分析。

既然表外理財表內化對規避監管無意義,那銀行是否有其他辦法隱藏表外理財實際規模呢?資產證券化等將資產移出表內的方法可能為銀行所青睞。

資產證券化指將缺乏流動性、但預計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資產包裝成可在市場流通的證券;目前的資產證券化主要局限於銀行間市場發行與流通,雖然不良資產證券化在去年正式重啟,但現在多為優質資產的證券化。面臨MPA考核時,銀行若在業績和達標的權衡間傾向於後者,或許會選擇利用資產證券化等其他方式將不良資產剝離出表或直接變現資產,達到盤活存量、降低廣義信貸類資產增速的目的。

(2)短期沖規模,長期增速下滑

在考核來臨前做大存量是另一種降低廣義信貸增速、美化監管指標的方式。從歷史來看確也如此:2016年一季度舊口徑廣義信貸MPA考核開始實施,2015年底廣義信貸增速高企,一季度則急劇回落。推及此次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MPA考核,料將也會在短期內造成銀行業「沖規模」的時點效應,長期則必然導致表外理財增速的下滑。從整個銀行業來看,去年每季末MPA考核對廣義信貸增速帶來的衝擊亦說明了MPA的政策有效性(圖2)。進一步觀察整體走勢,我們可以發現去年舊口徑下廣義信貸增速回落趨勢著實明顯,僅在年末趨勢有所逆轉,這可能是由於年末的監管考核使得銀行有沖規模、擴資產的時點性衝動;綜合來看,MPA實施一年以來在控制廣義信貸增速、M2等方面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由此可見,表外理財增速長期內回落是大趨勢,那麼銀行將會從何入手壓縮表外理財規模呢?首當其衝的自然是內部控制力強的同業理財。同業理財指銀行同業間流通的理財產品,由於發行方、購買方均是銀行同業金融機構,信用風險低、期限短、具有批發業務的特徵,較個人及機構理財業務更為靈活可控,常被用於年末沖規模。加之同業理財產品間同質性嚴重,競爭僅關注收益率,與同業市場流動性關係密切;目前同業市場流動性緊張,同業理財成本隨之水漲船高,銀行本就有收縮同業理財的成本動機。在實施難度和成本動機的驅使下,銀行在面臨MPA考核必須收縮理財規模增速時,相較個人及機構理財,壓縮同業理財似乎更為快速有效。

此外,壓縮廣義信貸範圍中易於控制的子項來達到短期內降低增速的目的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廣義信貸類資產中,買入返售資產、票據等往往是現金頭寸管理,季末常被用於此類操作以滿足監管要求;去年MPA實行情況也可看出此類趨勢(圖11)。

2. 提高資本充足率

在MPA考核體系中,廣義信貸增速主要影響資本和槓桿情況及資產負債情況兩項指標,其中資本和槓桿情況具有一票否決權,即只要此項不達標,銀行就會直接被評為C檔;而資本充足率指標在其中佔80%的權重(表2),這意味著即使槓桿率指標滿分,資本充足率指標也必須在40分以上總體才可能達標,而目前股份行、城商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與行業平均水平間的相對偏差越來越大(圖4)。因此,此項若想得分,除可以通過降低廣義信貸增速降低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要求以外,提高自身資本充足率水平亦行之有效。具體來說,資本充足率計算公式如下:

由此可見,要提高資本充足率,可以從分子、分母兩方面入手。具體來說,分子方面可提高所有者權益、未分配利潤及附屬資本,分母方面可從降低加權風險資產著手。其中,未分配利潤主要由凈息差決定,受宏觀經濟因素影響較大,且近年來一直保持逐年遞減的趨勢,我們在此不考慮以它影響資本充足率。

(1)擴充資本(分子項的操作)

計入資本充足率分子項的資本包括一級及二級資本等,相應地,擴充資本的方式包括股權融資和二級債融資等。

一級資本需要銀行通過發行股份、配股定增等方式來擴充,如去年浙商銀行及天津銀行上市分別集資116及65億元;8月19日,光大銀行和北京銀行同時公告完成非公開發行優先股,分別募集資金100億元和130億元等。儘管《優先股試點管理辦法》【證監發[2014]97號】放開了商業銀行優先股發行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銀行業增發募資的渠道,但增發股份手續繁瑣、周期長、限制多,且多數中小型銀行仍未上市,發行二級資本債而非股權融資才是銀行業普遍採取的擴充資本金的方式(圖5)。

在《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實施前,銀行主要依賴發行次級債擴充二級資本,但《辦法》將其認定為不合格二級資本,要求可計入最高限額以2012年底的賬面餘額為基準,每年進行10%的遞減,預計2020年該類債券將不被計入監管資本。現在的二級資本債主要是「減計型二級資本債」,但近年來因監管審批趨嚴,此類債券發行量波動頻繁(和訊網,http://bond.hexun.com/2015-08-24/178546588.html),未來融資趨勢尚不可知(圖6)。

綜合來看,補充資本金以提高資本充足率的方式只能暫時緩解資本壓力,模式不可持續,治本之策唯有使銀行走向輕資產、「輕資本」的轉型之路

(2)降低風險加權資產額(分母項的操作)

近年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化主導下的銀行業發展並不順遂,銀行基本面臨資本來源不足的尷尬局面,在收益率的壓力下,不良貸款率大大提升,加權風險資產規模呈持續上升趨勢(圖7),而解決資本不足的根本途徑應是銀行向「輕資本」的轉型,即重點發展經濟資本佔用少的業務或配置風險計提少、較為安全的資產,如中間業務、零售業務、小微企業業務、配置債券等,相應收入計入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及利息收入等科目,而我們也看到近年來中小銀行為此做出的努力,如提出「大投行」、「大資管」戰略的興業銀行,在投資銀行業務方面,去年上半年承銷債務融資工具2368億元,同比增長67%;資產託管業務規模達到8.05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1.57%,穩居同類銀行前列。此前提到的不良資產證券化也有助於降低風險加權資產額。

3. 提高資金利用效率

長久以來,理財市場的業務模式為「預期收益型產品+超額留存」。這種模式下,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動機在於賺取收益端和成本端的息差以獲得超額留存;但近來表外理財息差下行壓力大(圖11),超額留存微薄,且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后,央行對錶內信貸與表外理財一視同仁,一旦表外理財息差下行到表內業務比表外理財更有利可圖,或將導致銀行在最大化利潤的目標導向下,優先發展表內業務。尤其是考慮到未來在監管層的引導下, 「預期收益型產品+超額留存」的理財業務模式有望轉變為「凈值型產品+固定管理費」的模式,銀行收益或將由「超額留存+管理費」固定為僅有管理費部分,其收益率低於表內業務的可能性更大,由表外轉表內更具可能性。

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息差的下行可從收益端和成本端來分析。收益端取決於配置資產的收益率,代表理財資金的投向,即被投資者的融資需求;成本端取決於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代表理財資金的來源,即投資者的投資需求,據此,我們又可以將其分為資金端和配置端(分析詳見我們2016年11月5日的報告《流動性研究專題之二:理財的拐點到了嗎?》)。而從理財產品存續餘額曲線的斜率來看,增速呈震蕩下滑趨勢(圖9)。

從資金端來看:其一,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且央行穩健貨幣政策決心可見,資金面整體維持緊平衡;其二,低利率環境下理財收益率也不斷走低,壓低息差(圖10),降低理財吸引力,同時此前房地產市場的火爆、人民幣貶值的壓力也轉移了居民的投資方向;而目前來看,以上幾方面因素的轉變仍在繼續。

從配置端來看,經濟下行壓力導致理財產品底層資產收益率受壓,以理財投資資產中佔比最大的債券為例,截至2016年6月,約40.42%的理財資金流向債市,其中信用債配置佔比達28.96%,2016年底債市出現的大規模踩踏現象致使企業債、國債收益率均呈現一段時間的低迷狀態,加之非標產品監管趨嚴,銀行理財產品難找到此前高收益率的資產,因此配置效率呈現下滑(圖11)。

此外,理財業務模式的轉變或將進一步壓縮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空間。據和訊網消息,《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通過多種措施提高銀行發行預期收益率理財產品的成本,推動理財業務向資產管理業務轉型;屆時,銀行收益或將固定為管理費部分。但目前銀行對此收益微薄:據《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6上半年)》,2016年上半年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實現收益950.30億元(包括託管費、管理費及銷售管理費收入),而同期理財產品餘額為26.28萬億元,即理財產品管理費收益率年化為0.76%(計算公式為「凈收益/年內生息資產平均餘額」),明顯低於同期商業銀行表內凈息差的2.22%。這意味著,若以後理財業務轉變為「凈值型產品+固定管理費」的模式,表內業務將比表外理財更有利可圖。

我們此前在報告《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考核影響分析之一:信號意義強於約束,對中小銀行影響大於大型銀行》(2017-02-27)中測算了五大行(工農建中交)新舊口徑下銀行業實際廣義信貸增速、MPA考核體系資產負債指標及與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指標分別要求的廣義信貸增速,發現五大行監管指標全部達標,說明其受新規衝擊較小,僅保持現有規模及資產配置結構即可。但媒體近日關於「數家銀行一季度MPA考核將被取消資本充足率容忍度指標」的消息可能也將使少部分大型銀行陷入考核不達標的恐慌(雲財經網,http://www.yuncaijing.com/news/id_8192503.html)。

1. 內容

據路透和彭博消息,有消息人士稱央行或收緊今年一季度MPA考核,取消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指標容忍度,即只要資本充足率低於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要求,該指標就被判為0分,加之資本充足率在具有一票否決權的資本和槓桿情況的一級指標中佔80%的權重,該項不得分的銀行將直接被C檔,接受央行懲罰。

具體來看,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結構性參數*(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儲備資本+逆周期資本緩衝);其中廣義信貸增速主要影響逆周期資本緩衝,逆周期資本緩衝=max{βi*[機構i的廣義信貸增速-(目標GDP增速+目標CPI)], 0};式中βi為機構i的整體信貸順周期貢獻參數,由公式βi=宏觀經濟熱度參數*系統重要性參數;此外,結構性參數主要參考機構穩健性狀態和信貸政策執行情況。從上述公式中可以看出,廣義信貸增速通過線性影響逆周期資本緩衝,線性影響結構性參數,影響倍數為(結構性參數*βi)。

計βi為經驗值0.5,結構性係數為基準值1,目標GDP、CPI增速為2017政府工作報告規定的6.5%及3%,儲備資本要求為《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的2017年標準1.7%,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8%。測算后我們發現,如果取消4%的容忍度,以現有大行平均資本充足率水平14%計算,大行廣義信貸增速上限從24.1%降到16.1%,低於新口徑下現有平均水平18%,MPA考核對大行可能也具有約束作用,但傳統五家大型銀行新口徑下信貸增速均低於16.1%,預計對其無影響;而以現有中小行資本充足率水平12%計算,中小行上限則要從22.1%降到14.1%,離新口徑下27%的水平更遠了,更難達標了。(沿用人民銀行的分類方式來看全部中資全國性銀行的廣義信貸增速情況,具體分類方式為:四家大型銀行包括工農建中,大型銀行包括工農建中、國開、交行和郵儲,中小型銀行指本外幣資產總量小於2萬億元的銀行)

2. 點評

我們認為,從央行一貫溫和去槓桿的政策態度來看,如此嚴苛,實在不大可能:本來今年一季度銀行面臨MPA考核壓力就大,取消容忍度后,央行既沒有了政策緩和的餘地,更多銀行將面臨考核不達標的威脅,壓力可能更大;而如前所述,在考核的壓力下,銀行極可能通過拋售買入返售資產、縮減同業理財規模等來控制廣義信貸增速,或是增發股權、減少風險計提等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這會給市場流動性帶來較大的時點擾動,也給政策執行帶來很大難度。但一季度MPA大考前此類消息的流出暗示央行此次考核必然從嚴,我們認為可能考核時容忍度區間會縮小。

相關素材之1——債券市場投資策略:MPA或收緊,三月難過

第一,央行或進一步收緊MPA考核指標,中小銀行考核壓力進一步加大。周四據媒體報道,央行正在不斷完善對銀行體系的宏觀審慎評估(MPA)管理工作,繼銀行表外理財一季度正式納入廣義信貸範圍考核后,三位消息人士周四透露,部分銀行已經收到通知,央行在今年一季度MPA考核中取消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核容忍度指標。

自2016年起,央行將原有的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從資本和槓桿情況、資產負債情況、流動性情況、定價行為、資產質量情況、跨境業務風險情況、信貸政策執行情況七大方面對金融機構的行為進行多維度引導。其中,對資本和槓桿情況分三個指標,分別為對資本充足率的考核、對槓桿率的考核和總損失吸收能力的考核,得分分別為80分、20分和0分。因此對資本充足率的考核是MPA中資本和槓桿情況考核的核心。此外,考慮到在現行的MPA考核體系中,資本和槓桿情況、定價行為這兩項屬於一票否決項目,即這兩項中任意一項不達標(低於60分),MPA考核即為不合格,將被列入C檔機構,會受到約束性存款準備金利率,懲罰性SLF利率,控制金融市場准入等方面的懲罰。因此,資本和槓桿情況的考核也是MPA考核的核心。這樣一來,一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指標是否合格,就成為影響該行MPA考核是否合格的關鍵之一。

按照現行的MPA考核體系中的資本充足率評價標準,考核的是商業銀行實際資本充足率(C)和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之間的差額。如果某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不低於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C*),那麼該銀行資本充足率考核為滿分(80分);如果該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低於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C*),但差額不超過4個百分點(C*-C≤4%),那麼該銀行資本充足率考核為合格(48-80分);如果該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低於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超過4個百分點(C*-C>4%),那麼該銀行資本充足率考核為不合格(0分)。

所謂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是央行在MPA考核體系中新推出的一個考核指標,計算公式為: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結構性參數α×(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儲備資本+逆周期資本緩衝)。其中結構性參數α主要參考機構穩健性狀況和信貸政策執行情況,基準值為1,如果經營穩健性狀況或者信貸政策執行出現問題會被上調0.05,因此取值在1-1.1之間;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儲備資本均參考銀監會2012年頒布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商業銀行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為8%,儲備資本要求為風險加權資產的2.5%,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為風險加權資產的1%,僅系統重要性銀行適用;逆周期資本緩衝要求為風險加權資產的0-2.5%,計算公式為:逆周期資本緩衝=max{βi×[機構i廣義信貸增速-(目標GDP增速+目標CPI)],0},其中βi為機構性參數,取值範圍一般在0.4-0.8之間。因此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的計算公式可以簡化為:C*=α×(8%+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2.5%+ max{βi×[機構i廣義信貸增速-9.5%],0}),因此C*的取值範圍大約在10.5-15.4%之間。

如果按照現行的MPA資本充足率考核機制,極端情況下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即使低至6.5%(C*-4%),MPA的資本充足率分項也是有望達標的。而根據媒體報道,如果央行未來進一步收緊MPA資本充足率考核機制,取消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考核容忍度指標,即過去4個百分點的容忍空間將會取消,那麼未來MPA資本充足率考核就將由目前的三檔變為兩檔,只存在合格和不合格兩種情況,也就意味著銀行的實際資本充足率必須不低於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MPA考核才有可能達標,這無疑將進一步加大中小銀行,尤其是前期廣義信貸增速擴張較快的銀行的MPA考核壓力(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直接與廣義信貸增速掛鉤)。

而對於周四稍晚些時候,央行副行長易綱有關資本充足率監管和標準不變的表態,我們認為易綱副行長表態的重點在於資本充足率的統計和監管標準不變,而非建立在資本充足率基礎上的MPA考核機制不發生變化,他的表態與媒體有關MPA考核指標收緊的報道側重點有所不同,其實並不矛盾。因此我們認為央行確實有很大的可能性進一步收緊MPA的監管指標,銀行MPA考核壓力加大對債市和資金面的影響也將進一步強化。

宏觀審慎管理體系MPA2016年初剛剛推出,大的方向明確,但具體的操作細節仍在摸索中,央行正式的MPA細則還尚未出台,我們根據已公開的資料、市場變化結合草根調研情況,嘗試回答投資者有關MPA的常見誤解。

誤解1、MPA針對全部金融機構。

MPA目前主要是央行針對銀行業的監管,包括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金融租賃公司、汽車金融服務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銀行業非存款類金融機構,MPA監管對象尚未拓展至其他金融機構。但是其他監管機構近期也出台了加強監管的多項政策,貫徹了這一宏觀審慎管理的思路。

誤解2、MPA主要目的是倒逼金融機構去槓桿。

過去主要是數量型調控和價格型調控,從2009年開始研究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措施,2011年正式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合意貸款管理機制,2016年開始升級為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 。它的主要目標就是引導金融機構的廣義信貸合理增長,加強防範系統性風險,改變過去僅盯住狹義信貸的增長,合理增速應取決於經濟增長的合理需要以及自身資本金水平。

08年次貸危機之後,眾多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有效的防範風險、避免危機的發生,進行了激烈的討論,研究成果之一就是央行需要採取宏觀審慎措施來遏制銀行的過度擴張,並把宏觀穩定和金融穩定結合起來。2010年末G20批准了巴塞爾協議Ⅲ的基本框架,包含了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增強逆風向調節等內容。如在最低監管資本要求之上增加基於宏觀審慎的資本要求,設置了資本留存緩衝、逆周期資本緩衝、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要求等。此外,在流動性管理方面還增設了流動性和槓桿率的要求。MPA的推出也符合這一國際金融改革的大方向。

因此,從MPA宗旨來看,央行並非要金融機構過快的去槓桿,而是從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角度,引導商業銀行根據經濟增長和自身資本金的實際情況,控制合意的廣義信貸增速。

誤解3對相關考核指標,按月監測,季末考核。4月和5月末對資金面的擾動小於一季度末,6月末也可以簡單類推。

從草根調研來看,月末監測的嚴格程度明顯小於季末考核。央行尚未發布MPA的操作細則公告,當前的激勵懲罰措施威懾力有限,但是它改變了商業銀行的預期,未來執行力度可能會加強。

目前的主要措施包括差別法定準備金的利率,對於同業存單大額存單發行的限制,以及借貸便利利率的浮動。MPA的評分分為三檔:A檔,七大方面均為優秀(90分以上);C檔,資本充足率和定價行為任一項不達標,或者流動性、資產質量、外債風險、信貸政策任意兩項不達標(60分以下);除此之外,均為B檔。從分佈來看呈梭形,成為A檔和C檔的機構都非常少,有些科目對商業銀行約束並不強。評級為C檔的銀行會央行窗口指導,並採取懲罰措施。不過,整體合格、單項不合格,銀行也仍有可能受到央行的窗口指導或採取其他改進措施。

誤解4、廣義信貸包含銀銀之間的往來。

廣義信貸不統計銀行與銀行之間的往來,即銀銀之間往來不計入廣義信貸中的同業資產考核,包括同業拆出、存放同業、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科目。但是銀銀之間往來計入至資產負債情況的同業負債考核,包括同業拆入、同業存放、賣出回購金融資產科目。

誤解5、MPA考核體系中主要約束是同業負債。

此前同業業務的快速發展,導致同業負債增速過快。確實有銀行一季度的同業負債不達標,但是MPA考核的核心約束是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該項不達標則整體降至C檔。同業負債約束較弱,僅有25分,該項不達標仍高於60分,仍在B檔,實際上得分為優秀線90分的銀行會被調控的較少。誤解8會對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再進行深入分析。

誤解6、MPA會約束廣義信貸的增長,也會對錶外業務的增長形成約束。

近年同業業務快速擴張,MPA中對廣義信貸的考核會制約同業業務增速。相當一部分的同業業務實際上是表內的類信貸業務,主要是為了規避對於合意信貸規模、存貸比、不良率以及資本充足率的監管要求,同業業務仍在資產負債表內。主要的方式是銀行A通過同業通道出讓信貸資產,同時以自有資金購買該同業產品、或者購買信貸資產收益權,再或者向該通道發放存放同業存款。通過這種方式把信貸資產變為同業投資。銀行在盈利驅動下,創新的步伐很快。監管也在積極應對和整治,如近期銀監辦【201682號文規範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不管增加信貸資產轉讓的難度。雖然現在不考核存貸比,這種方式也無法出表,但是由於同業存放風險權重僅為25%,資本金消耗減少,同時不再受信貸投向的限制,降低不良率,並提高資產收益率。把同業資產納入廣義信貸,並與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掛鉤,將導致這種類信貸的同業投資增速大大放緩。

不過,MPA可能會促進表外業務的增長。從考核的指標來看,把表內信貸資產轉至表外,可以有效規避廣義信貸規模、不良率、資本充足率等多方面的監管。表外理財以及委外的規模仍會出現趨勢性上升。比如用銀行理財資金對接該出表的信貸資產。近年監管愈發嚴格,但表外理財的增速仍然降不下來。根據《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15年)》數據顯示,銀行理財資金中投向非標資產的規模,2015年末為3.7萬億元,佔比為15.7%,實際比例估計可能超過10萬億,比如標準化債權資產也仍有可能實質上是類信貸資產。此外,預計信貸資產證券化作為一種銀行規範化出表的業務操作方式也將加快發展。

誤解7、廣義信貸中,包括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的利率債投資不算債券投資。

目前利率債算作債券投資,均納入廣義信貸考核。這一點有不少投資者有疑問,因為政策性金融債和商業銀行次級債主要發生在銀銀之間,不會導致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擴張,或者說M2的擴張,不屬於信用擴張,也不涉及商業銀行對資產的騰挪,從而逃避監管,不符合廣義信貸監管的初衷。目前資料顯示是算入MPA考核。由於銀銀之間的債券投資類型有多種,可能後面出台具體操作細則時會發生變化。

誤解8、廣義信貸增速的上限是15.6%或者33%,只要不超過這個上限,商業銀行的廣義信貸增速就會達標;即使超過這個上限,廣義信貸科目考核不達標,但該項並非一票否決科目,要兩項及以上不達標,MPA整體考核才會降為C檔。

MPA指標體系和評分標準要求廣義信貸增速與目標M2增速偏離不超過20個百分點。2016年目標M2的增速為13%,我們的理解是再此基礎上加20%,而非乘以20%,那就是33%13%+20%),但是,廣義信貸增速的上限仍不是33%,這主要是考慮資本充足率的實際情況。

MPA指標體系對於資本充足率的測算如下:

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C*

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為8%;α為結構性參數,過去參考值為1;系統重要性附加資本主要從規模性、替代性、關聯性等方面評估機構的系統重要程度,各家銀行各有不同的打分。

逆周期資本緩衝=max{β*[機構i廣義信貸增速-(目標GDP增速+目標CPI)],0}

β=系統重要性參數*宏觀經濟熱度參數。

如果機構i廣義信貸增速為符合要求的最高值33%;假設2016年目標GDP增速為6.5%,目標CPI增速為3%。系統重要性參數=0.5+(1- 0.5)*該行資產規模/最大行資產規模,則該參數在(0.51]波動。宏觀經濟熱度參數一般為1GDP增速超過10%的則定為2。依假設條件計算,逆周期資本緩衝在(11.8%23.5%],中值為17.6%

因此,僅考慮最低資本充足率8%和逆周期資本緩衝17.6%之和,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高達25.6%。而實際的商業銀行一般資本充足率在11%-16%之間,極少數的商業銀行可以滿足該項的要求。各家銀行由於參數不同,合意廣義信貸增速並不一致。如果按照資本充足率均值11%-16%計算,廣義信貸增速至少需要降至20%-26%才可以滿足要求。

因此,MPA中考核廣義信貸增速的上限可能在20%-26%之間,具體依各銀行情況而定。如果超過這個上限,宏觀審慎資本充足率則不達標,則資本和槓桿情況不達標,則整體不合格,直接降為C檔。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