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航天火箭發射失誤 中國航天公開透明態度獲贊

原標題:航天火箭發射失誤 航天公開透明態度獲贊

據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官方網站消息,2017年6月19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中星9A 廣播電視直播衛星,發射過程中火箭三級工作異常,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具體原因正在調查分析。目前衛星太陽帆板和天線已展開,衛星系統工況正常。各方 正在採取有效措施。

中星9A衛星,是首顆國產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採用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東方紅四號衛星平台,提供Ku BSS規劃頻段轉發器直播服務。

中星9A衛星,將定點於東經101.4度,星上設計的24個Ku BSS頻段轉發器,覆蓋全(含港、澳、台地區),滿足廣播電視、新媒體和直播產業發展需求。

此外,中星9A衛星專門設計了南海波束,將徹底解決南海海域、島礁的政府、軍隊、人民群眾收看廣播電視節目的難題,確保了主權地區的直播衛星覆蓋。

承擔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它捆綁了4個助推器,可將5.5噸以下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自1996年首飛以來,它既承擔了國內重要衛星發射任務,還是國際商業發射任務的主選火箭。

而在得知中星9A 廣播電視直播衛星因火箭三級故障未能進入預定軌道之後,很多網友表示,「難得看到一次發射失敗,這也算是有生之年系列了。」

還有網友對於航天這種公開透明的態度表示肯定。認為比起無數次成功所帶來的驕傲與喜悅,在失敗后的的坦誠與透明才更能讓人感受到真正的自信!

當然,更多的人都是在理性面對這來之不易的失敗,然後紛紛給予鼓勵和安慰,畢竟,想要給航天一次安慰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事實上,雖然由於火箭故障導致中星9A衛星未能順利入軌,但從技術層面而言,這並不意味著衛星就此失效。根據以往的經驗,雖然衛星未能順利入軌,但是還可以利用衛星發動機將衛星調整到預定軌道。

而根據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官方通報,目前衛星太陽帆板和天線已展開,衛星系統工況正常。各方正在採取有效措施。

所以,這樣的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也很好的驗證了廣大網民對於航天的成熟心態。也許大家早已經習慣了你們的波瀾不驚,這偶爾的一次失敗就當是你們求關注吧。

火箭1992-1996年多次發射失敗

他是長征四號、長征二號丁火箭的總設計師,率領航天戰勝接連失利造成的信任危機;他提出的「設計可靠,生產嚴格,試驗充分」12字方針成為了航天科研生產標尺;他60多歲「華麗轉身」,成為上海研製衛星「先行者」

「神舟十號」載著航天夢飛向太空,這次任務,上海航天人依舊功不可沒,「神十」的「心臟」、「眼睛」(電源、測控通)都是上海製造。歷代上海航天人成為航天夢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基石,這其中,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就是長征二號丁火箭總設計師孫敬良院士。

在國際航天業,穩定和成功已經成為航天的標籤,因為近十多年來的重大發射任務中,製造的火箭保持了很高的成功率,創造了輝煌的業績。其實,航天也有過兩段黑色記憶,1992年和1996年,航天都經歷了一年中兩次發射失敗的慘痛。這期間,率先走出陰影的,是長征二號丁火箭5年內連續三次成功發射,航天史上稱之為「龍抬頭」。而孫敬良作為長征二號丁火箭的總設計師,正是這三次成功發射的領軍人物。

孫敬良曾是長征四號、長征二號丁火箭的總設計師,是著名的火箭總體和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他曾獲得三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擁有多項榮譽稱號;他耗盡數十年,潛心研究液體火箭發動機、運載火箭理論和工程技術;他提出的 「設計可靠,生產嚴格,試驗充分」12字方針成為航天科研生產中的一把標尺。

北方漢子為火箭流了兩次淚:「風暴一號」發射失敗,他難過得掉淚,但也痛定思痛。長征四號方案一票險勝,他頂著壓力帶領團隊成功發射,幸福得痛哭流涕

1958年從原蘇聯完成 「飛機與航空發動機」的學業回國后,孫敬良最初被分配到國防部五院一分院一部,搞總體設計,但他總想參與解決液體火箭發動機燃燒不穩定難題,第二天就要求轉到發動機研究所工作。 1965年,按型號分院,他被調到二院,后又隨單位遷到了上海。就這樣,這位北方漢子變成了上海人。

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周恩來總理決定上海航天也要搞大火箭、大發動機,孫敬良如魚得水,一頭扎進運載火箭大發動機的研製中。

孫敬良1978年開始研究火箭,沒想到1979年就發生了一次問題,「風暴一號」發射失敗,當時在發射場,他和同事們都難過得掉淚,這是讓他最痛苦的一次失敗,但也正是通過這次教訓,讓他痛定思痛,於是,迎來了讓他感到最幸福的一次成功。

東方紅通信衛星要發射,當時有兩套方案,一套是用長征三號,另一套是用長征四號。長征三號是北京在做,長征四號是上海航天局在做,等於兩家在競爭。這個問題爭了有一年多,最後只能投票決定,最終長征四號方案以一票贏了長征三號方案。孫敬良說,相比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的優點主要有兩點,一是系統簡單、可靠,二是價格便宜。

因為有這樣一票險勝的背景,孫敬良的壓力很大,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為了準備發射方案,他把自己關在了辦公室里,家也不回、單位里的會議也不參加。

長征四號火箭從開始研製到首次發射成功經歷了十年的時間,「十年磨一劍,甘苦寸心知」是對總設計師孫敬良最好的寫照。 1984年,長征四號火箭進入初樣研製階段,需要對火箭三級動力系統進行熱試車考核。新型發動機上馬,新的增壓輸送系統、新的共底貯箱,難免會出現紕漏。如果操作中稍有不當,就會箭毀人亡,國外就有過這樣的例子。孫敬良帶領隊伍,作了大量細緻的工作,制定了有效的預案,確保了熱試車一次成功,正是由於這次三級熱試車的成功,奠定了長征四號火箭全面開展研製的基礎。

到了發射基地,不料就碰到了問題,本來的預想是自動測試發射,但是火箭到了發射場,突然發現有問題,遲遲解決不了。後來,臨陣磨槍,改手動發射。這樣一來,孫敬良的心裡更緊張了,甚至有點害怕,因為火箭發射任何一個細微的疏漏,都會造成難以挽回的巨大事故。

帶著這樣緊張的心理,最後看到長征四號發射成功,孫敬良就像心頭放下了一塊巨石,高興得痛哭流涕,他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天,這樣的感覺任何文字都無法形容。

1988年9月7日,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指揮長沈椿年(後任國防科工委中將副主任)指揮下,密切協同,「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由長征四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當天,中央電視台在氣象預報節目里插播了「風雲一號」衛星傳回來的雲圖照片。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至此,已掌握了研製、發射和應用三種不同軌道衛星的技術,在尖端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令世人矚目。

從長征四號成功之後,孫敬良就深信,只要地面上準備工作做足,火箭發射成功就是必然的。要掌握規律,設計上要留有一定的余量,最重要的是功夫花在發射之前的準備上,地面試驗要比天上更加嚴格更加充分。不光是火箭,衛星也是這樣。工作做足,心裡就有底了,現在所有的航天人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1996年之後,的航天發射成功率一直非常高。

火箭發射曾接連失利,航天陷入信任危機,他臨危受命,三次成功發射衛星,創造載入史冊的三次「龍抬頭」奇迹

1992年至1996年,長征二號丁火箭的三次成功發射被原航天工業總公司的領導稱之為「龍抬頭」。這三次載入史冊的「龍抬頭」都是由孫敬良擔任總設計師組織研製和發射的。

之所以被稱為「龍抬頭」,是因為這五年,航天經歷了成長過程中最徹骨的陣痛期,一度陷入信任危機的絕境。

1992年3月,第一顆澳星發射時火箭緊急停車;同年年底,第二顆澳星升空不久衛星發生爆炸。加上1991年12月28日,某型運載火箭在發射東方紅衛星時因三級發動機二次啟動提前關機,衛星未進入預定軌道。這短期內的一系列失敗,讓航天遭遇第一次危機。

1992年8月9日,長征二號丁臨危受命,成功地將第二代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航天界稱之「第一次龍抬頭」。

第二次「龍抬頭」是1994年,長征二號丁在酒泉發射,事前又遇到兩次試驗任務嚴重受挫的局面,但最後孫敬良和他的團隊還是頂住壓力發射成功。

最讓孫敬良和航天人刻骨銘心的是第三次「龍抬頭」,1996年是航天史上命運多變的一年。 1996年2月15日,某型運載火箭發射國際通訊708衛星時,火箭起飛后飛行姿態出現異常,墜地爆炸;8月18日,又一發某型運載火箭發射後衛星沒有到達預定軌道。

某型運載火箭的接連發射失利,讓航天人如坐針氈,因為1997年,與一些國家簽訂的有關美國衛星發射的幾項合同,將視情況而定如果長征系列火箭再出問題,不管是哪個型號的,即終止合同。

8月24日,由空間技術研究院製造的第17顆返回式衛星和上海航天局製造的「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經過千里跋涉,安全運抵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8月26日,指揮部召開第一次會議,首先由航天工業總公司五院和上海航天局負責人彙報了衛星與火箭總裝出廠情況及技術狀態,提供了各類技術文件和資料。接著,發射中心彙報了地面設施、設備狀況和星箭測試發射的各種準備情況,會上,總設計師孫敬良神色嚴峻地講道,「這次發射任務,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因為我們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 」

此次發射的返回式遙感衛星,是自1975年以來發射的第17顆,衛星將在太空運行15天,除獲取遙感資料外,還要進行科學搭載試驗。 10月初,將在北京舉辦第47屆國際宇航聯大會,50多個國家的近千名空間經營管理人員和承包商已經陸續來到北京。如果發射失敗,將給航天帶來更大負面影響。

從技術陣地到發射陣地,發射人員一遍遍地「篩」問題,一次次地總檢查,不放過任何一點「蛛絲馬跡」。 10月20日,當長征二號丁火箭高昂「龍頭」成功飛向太空時,孫敬良感到無比欣慰。它扭轉了當時航天的被動局面,重新為長征火箭贏得了信譽,並拉開了此後長征火箭連戰連勝的序幕。

鑒於長征二號丁的突出表現,當時的航天工業總公司授予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優質運載火箭」稱號。

火箭大師華麗轉身「衛星先行者」,他擔任工程總設計師的多顆衛星取得首星成功、連續成功

1993年,航空航天部又要求上海航天局開始衛星研製工作。孫敬良首當其衝,成為上海航天研製新型衛星的「先行者」。他放下駕輕就熟的火箭研製工作,孜孜不倦鑽研衛星資料,迅速進入了新角色,還組織技術人員開展了多型新型衛星的立項論證。

作為工程總設計師,他從工程大系統的角度,協調、指導衛星、火箭的研製工作。他抓住型號研製過程的關鍵問題,深入調查,抓住要害,既尊重星箭一線同志的意見,又從確保可靠性和技術可行性的角度大膽決策,順利推進工程研製工作。

在擔任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工程副總設計師和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時,孫敬良十分關注衛星的可靠性和壽命,他強調「電子產品必須經過充分的地面可靠性增長試驗,獲得足夠的試驗證據后才能出廠。 」正因如此,風雲一號C星和D星、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均按要求穩定運行,達到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為氣象衛星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孫敬良還是一位十分講究管理藝術的工程總設計師,他注重發揮各個主任設計師和主管設計師的作用;他經常直接深入車間、研究室去協調具體工作,常年累月和第一線的科研人員摸爬滾打在一起,哪裡有難點,哪裡就有他的身影;他所做的決策都必須來源於對技術線的感知和判斷;他從不放棄大系統之間的每一個會議,從系統工程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讓大工程得以平衡。

他擔任工程總設計師的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實踐七號衛星和遙感一號衛星工程都取得首星成功、連續成功的佳績,多顆技術先進、功能齊全的新星遨遊在浩瀚的太空中。

如今,孫敬良的晚年生活簡單而又充實。每天他都會準時到位於閔行的航天院辦公室,工作6小時,風雨無阻。身邊的同事從60后、70後到現在逐漸挑大樑的85后、90后,孫敬良樂意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傾囊相授,年輕人也樂於向這位沒有「架子」的老領導請教學習。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