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如何認識麻醉的風險?

如果勇猛的關公生活在今天,不知道是否還會有談笑間「刮骨療毒」的故事。現如今,不知道是人們對疼痛的耐受力在下降,還是人類對痛的恐懼感本身就是集體無意識,一項項原本和痛苦掛鉤的治療和手術都被貼上了無痛的標籤。

在現代麻醉發明前,古人是怎麼做手術的呢?古埃及人就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截肢術和睾丸切除術。實在不行,便將病人五花大綁,將其按住後手術,完全無視其嚎叫疼痛的慘狀。後來,人們發現在不清醒或昏迷狀態下,人對痛覺不甚敏感。西亞古國阿西利亞還曾用壓迫頸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實施包皮環切術。後來,放血把人弄暈、用木棍將人打暈、或用白酒灌醉等方式,成了手術前的準備方法。

據《三國志·華佗列傳》載,華佗曾發明「麻沸散」,以此麻醉病人進行腹腔手術。公元652年和1596年,孫思邈和李時珍分別在《備急千金藥方》和《本草綱目》中介紹過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趙學敏在其著作《串雅內編》中介紹過一種開刀藥方,便由草烏、川烏、天南星等組成。

麻醉被譽為手術室里的保護神。可是,麻醉風險也是切實存在的。麻醉風險主要指潛在的麻醉併發症和麻醉意外。前者是由麻醉引起的、不希望發生的組織損傷或病態反應。麻醉意外則指因麻醉造成的患者死亡或嚴重組織損傷和致殘。除外病人本身原因(如急診手術、易致麻醉高風險的疾病、年齡因素等),麻醉醫師的技能水平和處理能力也不可忽視。

那些曾在「麻醉知情同意書」簽過姓名的讀者,一定不會對寫滿全紙的麻醉風險告知陌生。換句話說,麻醉工作的危險性是不言而喻的。麻醉狀態就像介於生死的中間態。人被麻醉后,機體對外界的反應呈過度增強或顯著抑制,機體自主調節機制部分或全部喪失,自我保護功能嚴重受損。從可能引起牙齒損傷、氣管插管困難,到術后頭痛、噁心嘔吐,甚至神經損傷、心跳驟停及麻醉死亡。但其實,麻醉經歷100多年發展后,加之更多優秀麻醉藥物及設備的出現,麻醉安全性早已大幅提升。換言之,麻醉已成為一項非常安全的操作和技術。

1999年,美國醫學研究會發布報告指出,「麻醉死亡率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1/10000下降到目前的1/20000~1/300000」。因此,當朋友或家人開刀手術時,你無需過分憂慮。他們不會在麻醉后醒不過來,他們也不會在麻醉過後腦力變差,而認不出你來。

麻醉夠神奇吧!但在目前醫療環境下,麻醉醫師及所從事的麻醉工作卻未受到高度的重視。很多時候,一般人想到的僅是手術的難度大小、成功與否,很少想到保證手術成功的幕後英雄——麻醉。其實,麻醉醫師與外科醫生就像一對孿生兄弟,難以分舍;麻醉的目的是保證手術開展,手術順利的前提是麻醉成功。

相較於手術的「治病」,麻醉則是「保命」。某些時侯,麻醉甚至比手術本身更為重要。在手術台上,每天都有病人因同樣的疾病「挨刀」,但卻可能面臨完全不同的麻醉處理方式。同樣是闌尾炎,醫生開刀方式幾無二致,但病人的全身狀況可能完全不同,麻醉方式和處理將有天壤之別。當一名年過九旬的糖尿病、冠心病老人,因急性闌尾炎而走上手術台時,麻醉醫師面臨的風險和壓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與麻醉20歲的年輕人相比,老年人全身機能減退、疾病增多,術中變化可能極為波詭。

這也恰好印證了麻醉醫師一句嘴邊話——只有小手術,沒有小麻醉。這句話也時刻警醒著麻醉醫師:做好麻醉,讓患者「夢醒之間,輕鬆自如」。

作者: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麻醉學部

薄祿龍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