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安住戒)(1):一、住律儀戒(1)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安住戒)(1):

一、住律儀戒(1)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

云何菩薩住律儀戒,住攝善法戒,住饒益有情戒?善護律儀戒,善修攝善法戒,善行一切種饒益有情戒?

《瑜伽論記》卷第十(之上):「答初律儀中初有十句解釋,后牒十句結之。」

佛教徒受了戒法,應該安住在戒上面,不能棄捨。怎樣叫作菩薩安住在律儀戒裡邊,安住在攝善法戒,安住在饒益有情戒?就是安住在三聚凈戒。「善護律儀戒,善修攝善法戒,善行一切種饒益有情戒?」怎麼叫作善巧方便地保護律儀戒不違犯,善巧方便的修習攝善法戒,善巧方便的修行一切饒益有情戒?

韓清凈《披尋記》:「云何菩薩住律儀戒至善行一切種饒益有情戒者:由不舍義是名為住。云何不舍?由二因緣:一者、不舍無上菩提大願,二者、無上品纏現行他勝處法。由是因緣令所受戒無有退失,故名為住。護謂防護,於律儀戒此為增上,由能於此精勤守護,方能精勤守護餘二故。修謂修習,於攝善法戒此說為增上,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行謂現行,於饒益有情戒此說為增上,現行身、語、意業,能為四種攝事諸方便故。依此道理故別別說。」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略由二緣舍諸菩薩凈戒律儀:一者、棄捨無上正等菩提大願;二者、現行上品纏犯他勝處法。」

住律儀戒,住攝善法戒,住饒益有情戒,這個住就是不舍的意思,不棄捨,就是心能夠住在戒裡面,和戒不遠離,不遠離戒法是名為住。有兩個理由叫作不舍:「一者、不舍無上菩提大願」:在秉受菩薩戒之前,應該學習無上菩提願,內心的誠懇,常這樣的作念來發無上菩提大願,真實的在內心裏面建立了無上菩提願。怎樣叫作不舍三聚凈戒?就是不舍無上菩提大願。

「二者無上品纏現行他勝處法」:第二個不舍菩薩的三聚凈戒,就是沒有上品煩惱——「現行他勝處法」沒有犯根本戒,菩薩戒也就沒有舍。若是有上品的煩惱,犯了菩薩戒的根本戒,菩薩戒的戒體就失去了,菩薩的身份也就沒有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菩薩若用軟、中品纏,毀犯四種他勝處法,不舍菩薩凈戒律儀;上品纏犯,即名為舍。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數數現行,都無慚愧,深生愛樂,見是功德,當知說名上品纏犯。」

上品纏犯是「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身心愛樂,見是功德。」這四句話。犯了這根本戒,將來遇見因緣的時候還想要犯,那就叫作數數現行;都無慚愧,心裏面沒有慚愧心、沒有羞恥心;身心愛樂,見是功德,對於犯戒這種罪過的事情很歡喜,身心愛樂,感覺到很好,具足了這四句話就是上品纏。

菩提心一直的存在,又沒有上品煩惱犯戒,就是安住戒,三聚凈戒了。

「護謂防護」,善護律儀戒這個護字是防護,就是保護的意思。受了殺盜淫妄的律儀戒,常能保護清凈不犯,所以這個護字很重要。「由能於此精勤守護,方能精勤守護餘二故」由於能夠於此律儀戒精勤地守護不犯,方能夠精勤地守護其餘的兩種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所以這律儀戒的守護很重要。

「修謂修習」,這是善修攝善法戒。修字叫做修習,就是數數地去作善法,不能作一次就完了;各式各樣的善法都需要作,那麼就叫作修習。「於攝善法戒此說為增上」在攝善法戒這一條的菩薩戒裡面,這三聚凈戒這一聚的攝善法戒裡邊,修習這句話很重要。「攝受隨與無上正等菩提果故」常常地修習攝善法戒,它有功能攝受無上菩提果、隨與無上菩提果的,所以說修習很重要。

「行謂現行」就是善行一切饒益有情戒,行是現行。怎麼叫作現行呢?「於饒益有情戒此說為增上」就是不能只是口頭上說,大慈悲利益眾生,這樣子不夠的,要顯現出來行動,於饒益有情戒此為宗要。「現行身語意業」在身語意裡邊顯現出來這種慈悲的活動。「能為四種攝事諸方便故」能夠作出來四種方便,就是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饒益眾生。「依此道理故別別說」前面有善護、善修、善行對於三聚凈戒來說,是有這樣不同的道理,所以就個別說。

一、住律儀戒 一、不戀過去諸欲

謂諸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舍轉輪王,而出家已,不顧王位,如棄草穢。

第一是「不戀過去諸欲」,「謂諸菩薩」,這是說很多的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這三聚凈戒先說「住別解脫律儀戒」,菩薩安住在「別解脫律儀戒」的時候,「舍轉輪王,而出家已」,這位菩薩在家的時候,原來是轉輪王,他棄捨了轉輪王的富貴榮華而出家,離開了他的煩惱家,「不顧王位」,不戀著「轉輪王」的身份,「如棄草穢」,就像棄捨一個草似的,像棄捨污穢的東西似的,一點也不愛著,這可見這個菩薩這個境界,有多麼的偉大。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此轉輪王復有四種,或王一洲,或二、三、四。王一洲者,有鐵輪應。王二洲者,有銅輪應。王三洲者,有銀輪應。王四洲者,有金輪應。」 解釋「轉輪王」。轉輪王有四種:「或王一洲,或二、三、四」。或者這個王他統治這一個洲,有四大部洲,他統治一個洲;或者是二個洲;或者三個洲;或者四個洲。

「王一洲者」,他能夠統治、教化這一個洲,這樣的轉輪王。「有鐵輪應」,「應」,就是自然的出現,不是自己造的,自然的就出現了一個鐵制的輪、相似車輪的,那麼就稱他為鐵輪王。「王一洲者,有鐵輪應」,那就是一個南贍部洲。

「王二洲者,有銅輪應」,若「王二洲者」,就是東勝身洲和南贍部洲,他會有一個銅的體質的輪出現,那就表示他是銅輪王。

「王三洲者」,有一個銀輪出現,統治三洲,東勝身洲和南贍部洲,再加上一個西牛貨洲。

「王四洲者,有金輪應」,統治四洲,東勝身洲,南贍部洲,西牛貨洲和北俱盧洲。有黃金性質的輪自然的出現了,所以就叫做轉輪王。金輪王到什麼地方去,這個金輪在前面走,轉輪王想要到什麼地方去,金輪就隨你的意,就到那個地方去,就是在前面為前導。這種事情真是大福德的境界,會有這種現象。

如有貧庶為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

舉一個例子來顯示轉輪聖王出家的情形。譬如有一位貧窮的「庶民」,為了活命的原故,「棄下劣欲」,棄捨了下劣的欲,出家了做比丘,「而出家已,不顧劣欲」,出家以後,他不會回顧、愛著他在家的劣欲,不會再想念以前的事情。

不如菩薩清凈意樂,舍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位。

「清凈意樂」,發無上菩提心了,有清凈的意願。「意樂」也就是意願,想要得聖道、得無上菩提、行菩薩道廣度眾生,這樣高尚的意願叫做清凈的意樂。學習佛法的時候,沒出家以前,就達到這樣程度。「舍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不顧戀人中最殊勝的轉輪王位而出家。貧窮的人出家不顧劣欲,用這件事來比喻轉輪王出家的時候,他那個放下的情況,還超過那個貧苦的人出家。

韓清凈《披尋記》:「清凈意樂者:此中不說已證凈勝意樂地名清凈意樂。為求證此, 故作是說。云何知然?由前能喻說為活命,今此所喻有所為義當知亦爾。若不爾者,有道理相違過。非證凈勝意樂地已,方舍輪王而出家故。」

「清凈意樂者:此中不說已證凈勝意樂地名清凈意樂」,這裡說的菩薩的「清凈意樂」,不是說已經得無生法忍了,證悟了第一義諦的那個時候的「清凈意樂」,不是指那個說的,「不說已證凈勝意樂地名清凈意樂」。「為求證此故作是說」,而這裡面說「清凈意樂」,就是這位菩薩,還是在凡位的時候,為了希求證入此「凈勝意樂」,「故作是說」,所以這麼叫做「清凈意樂」。「云何知然」,怎麼知道這句話是這樣意思?

「由前能喻說為活命,今此所喻有所為義,當知亦爾」,由前面說那個譬喻,「貧庶為活命故,棄下劣欲」,這是能譬喻的,「由前能喻說為活命」,為活命故而出家,在家不能活命了,出家就有人供養,所以就可以活命,是這樣意思。「今此所喻」,就是所曉喻的轉輪王出家這件事情,「有所為義」,就是初開始出家,當然這個時候沒有得無生法忍,所以「有所為義」,就是有所求義,「當知亦爾」,也就像那個,也是這樣意思,就是這個貧苦的出家人,出家的目的是為活命。現在這個轉輪王,原來是個凡夫菩薩,現在有所求,求這個「凈勝意樂」,想要得無生法忍,「當知亦爾」,也有所求,「若不爾者,有道理相違過」,要不這樣解釋,在道理上有相違的過失,「非證凈勝意樂地已,方舍輪王而出家故」,這個道理的相違就是這個意思,不是說這個輪王,已經證悟了第一義諦,成就了清凈的勝意樂,「已」,以後,方才舍轉輪王,「而出家故」,要是那樣,那可以不舍轉輪王,就是以轉輪王的身份,學習佛法、廣度眾生,所以他現在就是沒有得到「凈勝意樂地」,他去行菩薩道還有所不足,所以他須要出家,修學聖道,這樣解釋了這一段文是「不戀過去諸欲」,是說這位菩薩,他不戀著他以前的那樣殊勝的轉輪王的欲,那麼就顯示如果沒有那麼高的身份,那麼他的欲,還值得留戀嗎?有這個味道。

相 關 閱 讀

《瑜伽師地論》菩薩戒(明戒安立)合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