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兒童審美心理的發展

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構成了人類的文明史。對於求真的研究,心理學歷來比較重視。無論是傳統的意識心理學,或者是現代的認知心理學,所涉及的基本問題都涉及到真的問題;對崇善的研究心理學也比較重視,品德發展心理學、德育心理學歷來在心理學學科體系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對審美的研究心理學也有一個良好的開端,費希納在19世紀60年代就曾涉及了審美心理的實驗,開創了實驗美學和審美心理學的研究,促進了心理學從哲學的思辨走向科學的聖壇。但不知何故,關於審美的研究最終卻被美學家所包攬了。儘管在國外還有一些心理學家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個體審美問題,如編製了美術能力測驗、音樂能力測驗等審美心理測驗,討論了藝術與人的發展、藝術欣賞等問題,但是,與心理學的其他分支相比,審美心理學的發展還是相當薄弱的,對個體審美心理的一些基本問題還缺乏足夠的研究。審美心理學的發展在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的心理學家們幾乎把審美心理研究拱手讓給了美學家,幾乎沒有什麼審美心理專著出版。相反,倒是美學界還出了幾本關於個體審美心理的專著,儘管這些專著並沒有多少嚴格的心理學味道。同時,心理學界所發表的關於審美心理研究的論文和研究報告也寥寥無幾。最近出版的旨在總結心理學幾十年發展概貌的宏篇巨著《心理科學》甚至連提也沒有提到審美心理和美育心理的問題。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本文企圖對兒童審美心理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問題作一初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並為審美心理學的發展積累材料。

二、兒童審美心理發展的階段

兒童審美心理的形成和發展是遺傳和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在審美心理形成過程中,遺傳的作用是明顯的,但在審美心理的發展過程中,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則更加重要。在整個審美心理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由於遺傳、環境和教育的交互作用,使得兒童青少年審美心理的發展既表現出量的積累,又表現出質的變化,從而表現出年齡特徵與個別差異的統一。兒童青少年審美心理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幾個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的階段。

(一)初步萌芽期

兒童在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審美的能力?這是一個尚未解決的問題。一般認為,兒童的審美能力最初來自於遺傳得來的普通感知能力。一些研究表明,3-4個月的嬰兒已經能夠分辨彩色和非彩色,紅色能夠引起兒童的興奮。4-8個月的嬰兒最喜歡波長較長的溫暖色,如紅、橙、黃色,不喜歡波長較短的冷色,如藍色、紫色等;喜歡明亮的顏色,不喜歡暗淡的顏色。關於顏色視覺偏愛的研究也表明,3個月左右的嬰兒觀看彩色圓盤的時間比灰色圓盤長一倍,兒童掌握顏色的順序為黃、紅、綠、藍、紫、橙。而對形狀知覺的研究表明,很小的嬰兒也喜歡看有圖案的模式,不喜歡看沒有圖案的模式;喜歡看清晰的圖像,不喜歡看模糊的圖像;喜歡看活動的圖像,不喜歡看靜止的圖像;喜歡看輪廓多的圖像,不喜歡看輪廓少的圖像;喜歡看曲線,不喜歡看直線和角;喜歡看人臉圖像,不喜歡看非人臉的圖像;喜歡看結構複雜的圖像,不喜歡看結構簡單的圖像。這些研究沒有指明兒童的上述「喜歡」是生理性的快感,或是審美意義上的快感,但許多研究都指出,兒童最初的美感與生理的快感是難以截然區分開來的,兒童的美感來自於生理的快感,一些研究者還從動物進化的角度提供了美感來自於最初的生理快感的證據。有研究表明:5個月的嬰兒能夠表現出識別旋律輪廓的能力,同時,也具有了識別簡單節奏模式的能力。還有研究認為:4歲是圖形知覺的敏感期,在這時對兒童進行圖像的訓練能夠得到更好的訓練效果。從上述的研究結果可以推測,兒童的審美心理的萌芽期應當是發生在嬰兒期,具體地說,嬰兒在2-3月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感知美的事物的能力。

兒童早期的美感表現是不太一致的。到嬰兒末期,多數女孩表現出初級的美感體驗,如在給成人表演舞蹈時,會表現出自豪感和愉悅感;有的兒童表現出明顯的音樂快感,當聽到熟悉的音樂或節奏明快的音樂時,會感到愉快、興奮和歡樂;有的兒童的美感表現在服飾美上,穿上自己喜歡的服飾就會感到有信心、感到愉快,甚至還有炫耀感。

(二)初步形成期

進人幼兒階段的兒童開始學習簡單的繪畫、音樂、舞蹈、體操和手工等,他們在這些活動中能夠明顯地感到與生理快感不同的審美快感。但他們對美的評價還沒有較完善的標準。例如,在評價同伴或自己的繪畫作品時,往往以繪畫內容的真實性或與現實的接近程度作為評價的標準;在評價歌唱水平時,這時的兒童往往不看演唱者的藝術水平,而是簡單地看是否唱完或看誰唱的聲音更大;這時的兒童還不能進行明確的欣賞活動,但對自己的創作活動則表現出津津樂道,趣味盎然。例如,有的兒童特別喜歡跳舞唱歌,他們能夠在自己的演唱活動中感到巨大的愉快;有的兒童特別喜歡繪畫,他們在繪畫過程中感到莫大的幸福。

到國小階段,由於兒童開始學習文化科學知識,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加上文體娛樂活動的日益增多,其審美意識尚未真正形成,只能以某種朦朧的形式表現出來,審美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以朗讀能力為例,國小低年級兒童常常以能否正確朗讀為標準,而國小高年級兒童則能在保證朗讀正確的前提下,讀出抑揚頓挫、聲調高低隨感情的變化而變化。而對唱歌的評價,不再以聲音大小為評價標準,而是以音色的好壞、旋律和情感表達的準確性作為標準進行評價。多數兒童這時的文藝表演,已經能夠有意識地表達思想感情,並從其中獲得審美感受。這些均表明,國小階段的兒童已經開始具備了審美的欣賞能力,並具備了一定程度的審美表現能力甚至是審美創造能力。但這時兒童的審美能力仍然是有限度的。他們還不能較好地欣賞藝術家所創作的較高深的藝術美,例如,這時的兒童對戲劇、古典音樂和較抽象的繪畫還不能接受和理解。這個階段的兒童的審美意識的典型特點是結合自身的經驗來感知、欣賞和表現美,還不能理解高深的藝術語言和抽門象的藝術符號。

(三)逐漸成熟期

到青少年時代,由於兒童知識範圍的擴大,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加上情感的豐富和性的成熟,其審美心理結構有了飛速的發展,包括審美感受、審美評價、審美慾望和審美理想在內的審美意識初步形成了。這時的兒童在審美心理發展方面具有以下特點:

1.審美對象逐漸擴大

在兒童時期,兒童的審美對象範圍是有限的,只能欣賞簡單的藝術美和自然美,對社會美、複雜的藝術美、複雜的自然美以及科學美尚無法欣賞。到青少年時代,由於知識範圍的擴大,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學生接觸到大量的文藝作品,豐富了藝術美的知識,已經能夠欣賞和評價詩歌、散文、小說等作品,對通俗的音樂作品、繪畫作品也能較好地欣賞。這時,學生不僅能夠欣賞到作品的語言美和再現內容美,也能欣賞到作品所表現的較深刻的意義內涵或意境美,較準確地把握作品的情感特徵。由於道德規範的學習,學生也能初步判斷社會中的真偽、善惡、美醜,表現出對社會生活美的體驗。尤其是大量閱讀人物傳記、歷史故事和小說,學生開始探索人生,崇拜英雄,識別什麼是崇高,什麼是醜惡,什麼是低級趣味等等,由此產生了對崇高的鑒賞。可見,青少年的審美範圍大大拓展了。

2.能獨立地進行審美評價

由於自我意識的形成,青少年的審美評價逐步擺脫成人的評價,不再輕易用成人的評價來左右自己的評價,表現了審美評價的自主性。這種審美評價的自主性表現為自覺地選擇審美對象,自覺地對作品中的人物進行評價,發表自己對作品的看法,明顯地流露出對美的不同追求,在服飾上面也有自己的主張,不再以父母的意志為轉移,而是自己挑選喜愛的款式和顏色,在髮型上也有了自己的看法,表現出強烈的自我選擇。審美評價的成熟不僅表現在自主性上,也表現在審美評價的深刻性上。青少年們已經開始理解了形式和內容的關係,並開始從審美對象的外部評價轉入到美的內涵、意境、內在美的評價上。

3.審美感受日益強烈

青少年的審美感受是強烈的。他們在閱讀藝術作品時,動情處往往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精彩處往往拍案叫絕,對崇高的形象虔誠地崇拜,對喜歡的作品愛不釋手,對醜惡的形象恨之人骨。例如,有的青少年喜歡某首歌曲,往往百聽不厭、百唱不倦,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投人其中,表現出強烈的審美情感。

(四)鑒賞能力提高期

到青年時期,青年人由於知識的進一步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增強,對美的理解大大加深,審美鑒賞能力也不斷提高,逐步接近成人水平。但由於審美是一種高級的精神活動,對審美對象的感受、理解和評價是沒有止境的,對美的追求是沒有盡頭的,許多藝術大師一生進行藝術創作,但始終也無法得到最終的滿足,許多藝術評論家一生都對某一藝術品進行研究,但也沒有最終的滿足。所以,雖然青年人的審美鑒賞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對一些高深的藝術作品還缺乏鑒賞能力,對一些專業化較強的藝術領域,也無法真正欣賞。例如,有的青年人雖然愛好書法,但卻說不清書法的美具體如何體現,有的青年人喜歡交響樂,但對交響樂的豐富內涵卻不太了解,有的青年人熱愛藝術,但對藝術大師的精湛作品卻常常表示「欣賞不了」。可見,青年人的審美鑒賞能力雖然較兒童青少年時代有了較大的提高,但缺乏基本的審美素養仍是今天多數青年人的通病。

三、兒童審美認知發展的階段

審美認知是個體審美心理結構中的核心成分,它在個體的審美活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切審美信息都是由審美認知進行加工和處理,審美認知是一切審美活動的信息加工基礎,沒有審美認知的作用,就沒有個體的審美活動。審美認知的發展在整個審美心理的形成和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對審美認知的研究歷來是審美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一些審美心理學家對審美認知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出了審美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用來說明個體審美認知的發展過程。

(一)審美認知發展的五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H.加德納(H.Gardner)既是當代著名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也是著名的藝術心理學家,他成功地將藝術與心理學結合起來,研究了藝術在人類個體心理發展中的作用,根據對兒童繪畫心理的研究提出了審美認知發展的五階段理論。

1.第一階段:O一2歲,嬰兒知覺期

嬰兒的主要任務是認識他人和幾何形體,發展最初的知覺能力。一般地說,這時的兒童還缺乏與藝術品的直接聯繫,即使在他周圍布滿藝術品也是一樣。因為對藝術的整體特徵的掌握遠遠超出了他們的能力範圍。但這時他們能夠注意光源、趨向明暗對比強烈的物體,有了人像偏愛,甚至也流露出對有組織的形式(如方格圖案的棋盤)的偏愛。這種萌芽狀態的、對非組織性或分離性形式的認知和排斥,對今後的審美髮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第二階段:2一7歲,符號認知階段

兒童開始掌握圖像、手勢、聲音、數、形式和語言等多種符號的意義,對符號意義的理解和掌握,是兒童進一步理解藝術的整體特性的基礎,因為符號及其意義是藝術品的基本語言。但因相應知識不足,這時兒童還不易掌握藝術品的整體特徵。他們可以依據再現內容的類型對繪畫作品進行分類,但不會從藝術品的風格或形式方面判明藝術品的類別。他們已能區分色彩和線條的「響亮」或「安寧」等表現性。因而,在精心設計的條件下,學前兒童可以獲得一定程度的審美能力,但條件一旦消失,短時獲得的審美能力也將很快下降或消失。

3.第三階段:7-9歲,寫實高峰階段

這時的兒童拘泥於寫實原則及慣例,並以此為尺度來判斷藝術品的優劣,如認為攝影優於繪畫。因而,他們很難接受抽象性作品或藝術家對不存在的事物的描繪。這時,由於其繪畫技能尚未真正成熟,所以,儘管他們的作品力圖描畫現實中的物體,但其所描畫的並不完全與所描述的事物相似,有時看起來甚至是抽象的,但事實上,他們並不描畫抽象,而是力圖寫實地描畫現實,只是由於其繪畫技能差,使人誤認為他們在描畫抽象。

4.第四階段:9-13歲,寫實終結和審美感受初期

由於對既定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和適應,他們不再死守原先堅持的各種原則,而是學會了合理地背離規則,開始注意形式技巧以及形式本身的表現色彩。他們對繪畫的風格漸漸有所感悟,開始喜歡不同風格的藝術家。同時,對非再現性(抽象的)的繪畫有了一定的興趣。相應的習作摹仿已能不同程度地考慮到線條、色彩配合、背景設置、明暗對比和透視等因素。這時的兒童十分相信訓練的重要性,對特定效果的追求十分迫切。

5.第五階段:13一為歲,審美參與危機階段

這時的青少年因藝術批判能力的提高而不再「創作」,並對他人的創作努力漠然置之。他們十分在乎自己是否真正畫得好,因此,為了不讓人覺得他們畫不好,他們採用了寧願不畫的策略,表現了審美參與的危機。在審美標準方面,他們開始因相信「趣味無爭辯」,並因此可能忽略藝術中特定價值標準的存在。

(二)審美認知發展的三階段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伍爾夫(Dennie Wolf)1987年提出了審美認知發展的三階段理論,用來解釋兒童審美認知的發展。

1.第一階段:4一7歲,理解繪畫符號階段

幼兒對感覺、慣例以及期望的貯存都偏向實用的目的。2-5歲隨著對母語中的數字以及音樂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他們就逐步地趨向與人所特有的符號,從而有可能成為地道的圖像讀者,與圖像製作也發生較深刻的關係。這意味著他們開始領悟圖像再現的要求和力量。

2.第二階段:8一12歲,理解視覺系統階段

對於這時的兒童來說,熟悉特定文化所規定的一定範圍內的視覺語言或系統是相當關鍵的,因為達到這一步必須以他們對一般符號組織的理解為基礎。即對於特定視覺語言的理解力的培養有賴於一種文化性的情景。10-12歲的兒童則已有區分審美性和非審美性圖像的判別和複製的能力。雖然這種能力本身還是粗淺的,如這時的兒童有一種把審美性的圖像看做是色彩斑駁、細節繁多的圖像的不自覺傾向。

3.第三階段:13一18歲,理解藝術性選擇階段

年齡的增長和生理上的變化使兒童能夠敏感於獨立和個性的意味,抽象思維的發展明顯地推進了他們審美思維的發展,如想象的新穎性和細膩程度有了明顯的提高。對於視覺經驗來說,這種審美思維有助於理解和欣賞表現的選擇。對選擇強有力的形式來表達感受或觀念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是這一階段的青少年的主要特點。他們嘗試用象徵來表現和平、自由、羨慕和邪惡等,從而對色彩、形式、構圖、機理和慣例性圖像也給以相應的注意。

通過對上述三個階段的描述,伍爾夫認為,長期性的、具有連續性特點的審美教育對兒童審美心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兒童青少年審美認知發展的規律

無論是加德納的五階段論或是伍爾夫的三階段論,都表現齣兒童的審美能力具有三大傾向:即從具體到抽象、從題材到形式、從形式刺激到形式表現。

1.從具體到抽象

兒童對審美對象的把握和喜愛,首先是具體化的。例如:對繪畫而言,兒童最初難以理解抽象的繪畫,但對與自己的生活接近的具體形象的繪畫卻能較好地把握,他們喜歡「具象」畫勝過喜歡「抽象」畫;對音樂也是這樣,他們能夠理解藉助自然聲音如動物的叫聲來表達的音樂,但卻不能理解像「月光奏鳴曲」、「流浪者之歌」這樣的抽象音樂。對文學來說也是這樣,當文學形象是具體可感的具體形象時如動物形象或小朋友形象,就能理解和接受,而當文學對象是較抽象的形象時如「奸詐」、「崇高」等,他們就難以理解和接受。

2.從題材到形式

兒童對藝術品的欣賞,首先企圖尋找藝術品所表現的題材是什麼,而不在乎該題材是用何種形式來表現的。所以,當他們能夠順利地發現藝術品所表現的題材時,他們就能理解並接受藝術品,但當他們在藝術品中難以發現題材時(如在抽象藝術中),他們就不能理解和接受該藝術品。

3.從審美接受到審美表現

兒童在擺脫了具體題材的束縛后,對藝術形式的理解和接受表現出差異性。兒童先能夠接受作為刺激的「形式」,並對之作出適當的反應,然後才能利用「形式」去表現或表達自己的思想,即兒童是先能夠理解並接受藝術的形式,然後才能利用藝術的形式進行藝術的創作。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