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電荷不存在」鬧劇刷屏,我們需要反省

近日,《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的文章在媒體及朋友圈霸屏。文章稱,來自雲南大學的「凡偉」證明了電荷不存在,並稱此發現將「改寫物理學教科書」。

隨後,真相被剝繭抽絲。凡偉的身份造假以及其利用個人自媒體「自導自演」的事實被逐一披露。其頭條號「青年傳媒」被封,論文被撤稿,本人也被列入非誠信作者黑名單中。一場民科鬧劇潦草收場。

當人們在為這場「升級版」的民科炒作事件唏噓之餘,仍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問題——為什麼這些「偽科學」以及其他不科學的內容,總會有人傳播,又總有人選擇相信?

科學家也中招,但很快會識別

5月7日是個星期天。一大早,中華鱘研究所研究員高勇打開了朋友圈,刷著刷著,一條醒目的標題出現在屏幕上——《重磅,科學家發現電荷並不存在,將改寫教科書!》。轉發這篇文章的,是一位生物學科研人員。

帶著疑惑,高勇點開了這篇文章。令他興奮的是,這位「科學家」來自雲南大學,文中還有來自「科學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台」的論文發布截圖,而且論文「已通過」國外諾獎得主評審並被國外雜誌接收。

「我想著,科學家如果真的能在基礎物理學有重大發現,也挺好的。」高勇告訴《科學報》記者。於是7點52分,他跟轉了這條「新聞」。

隨著事件逐漸明晰,當天10點27分,高勇在轉發下留言「還不知道真假」。 「真是防不勝防,看來以後朋友圈裡還真不能隨便轉發這些東西。」高勇事後向記者感慨。

不僅僅是科研人員,不少科技媒體人也險些上當。和高勇類似,星期天上午坐在捷運上刷微信的某科技領域記者李詩(化名)也看到了這條轉發的「新聞」。

「有些是平時採訪過的科學家,也有一些親戚和朋友。」很快她就將這條消息作為新聞線索,轉給了採訪部主任。

「不過,轉完之後,我上了一下雲南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的網站,在『師資隊伍』欄里沒有發現『凡偉』這個名字,於是趕緊告訴部門主任這可能是一篇假新聞。」她說。

「搶眼球」「貼標籤」的東西容易「走心」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掉進了坑裡」?

當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換頭術」等很多科學突破顛覆了人們的傳統認知。「在這樣的情況下,類似於『電荷不存在』這樣顛覆性說法出現時,逐漸習慣了顛覆性科技突破的人們就會認為這樣的『新發現』也是可能的。」科學院大學科學傳播系教授李大光說。

其實,在轉發這條「新聞」之前,高勇曾下意識地搜索了中科院科技論文預發布平台。「可是,因為我沒有註冊,所以沒能登上去,但是,我看著截圖的樣子不像假的。」高勇說。

正是這張截圖,讓不少有科研背景的人「掉進了坑」。對此,李大光告訴《科學報》記者,論文預發表是在論文沒有發表之前先在網路上刊登,這是目前國際的普遍做法。「中科院是權威機構,在發表這樣的論文時一定要慎之又慎,需要找一些相關領域的科學家進行公開評議,不能盲目刊登。」李大光說。

除此之外,媒體盲目傳播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很多非主流媒體有廣告方面的經濟利益,會搶先發表一些消息以吸引公眾眼球。相比之下,主流媒體出於慎重起見,會對一些消息開展長時間的採訪和證實工作,傳播速度相對滯后。」李大光說,在微信等新的快速傳播形式出現滯后,這樣的「時間差」更加明顯。

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曹俊建議,媒體要培養向專家諮詢的習慣,很多事情要確認真實性后再進行傳播,切忌不加分辨地盲目跟風。

在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黃慶國看來,普通公眾之所以會盲目相信民科,與科學素養偏低有關。「公民要有基本的科學常識和科學素養,要有質疑的精神,很多事情應該問問是不是對的。」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黃慶國說。

「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應該積極普及科學知識。只有公眾的科學知識豐富起來,科學素養提高,才能擁有辨別真偽的能力。」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陳學雷說。

杜絕偽科學,很大程度上在於如何面對「民科」

凡偉等民科們盯上物理界並非偶然。

「物理學不是應用型學科,研究的是最基本的規律,很多物理學理論簡潔、基礎,所以就吸引了大量人湧入這個領域。加之歷史上最有名的科學家也大多出現在物理學界,所以很多民科也想著能在這個領域弄出些名堂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曹俊告訴記者。

陳學雷表示,物理學的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真理被顛覆的例子,這些也成為吸引民科的「誘餌」。

除物理之外,生物、化學、人體科學等方面也是民科的聚集地。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防止輕信民科的「偽科學」炒作呢?

「真正的科學家,不會一上來就推翻其他人的觀點。那些喜歡用聳人聽聞的說法來引起關注的,都是公眾需要注意的。」陳學雷說,判定是否是「偽科學」的標準不在於提出者是否是「民科」,而是他們寫的東西是否規範,研究問題採用了什麼方式,是否有邏輯。

「民科的文章很多是在吹牛,做出的判斷也很武斷」。他說。

近年來,民科鬧劇一再上演。從哈爾濱普通司機王洪成宣布發明「水變油」,到下崗工人郭英森號稱首提「引力波」概念,再到現在凡偉聲稱「電荷不存在」,「民科」幾乎與「偽科學」直接掛上了鉤。

在曹俊看來,凡偉等人與其被稱為「民間科學家」不如被稱為「民間科學愛好者」。「科學發展到現在,業餘的科學愛好者想要能夠緊跟科技前沿開展研究,幾乎不可能。」

點擊閱讀原文購買Science、TIME等國際雜誌合刊,也可通過公眾平台自定義菜單「雜誌訂購」即可購買。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