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情感分析 | 能多久走出陰影,取決於你是否想明白這三件事

北京師大教科文中心小編有話說:心理學家勒溫有一個著名的公式B=F(P,E),意思是指人的行為受環境和人格相互作用。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

每個人,每一天,都會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如果你仔細地觀察自己和周圍人應對挫折的方式,一定不難發現這個世界上存在這樣兩類人:

第一類

認為事情的發生都是自己的過錯,覺得自己不夠好、能力不行,從而產生很深的自我懷疑;

除此之外,深受這件事的影響,致使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出現問題,或者認為這件事會影響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認為這件事一旦發生,後果嚴重,且影響會一直存在,如影隨形。

第二類

認為自己要為這件事負起責任,但不會全面否定自己,不會陷入荒謬的自責中;

也不會將這件事帶入自己的生活中,讓它無處不在;

認為這件事只是暫時的,一切都會過去。

心理學家認為第二類人的復原力普遍更高。

什麼是復原力?就是個體面對逆境、創傷、悲劇、威脅或其他重大壓力下,實現自救、恢復甚至提升自身的能力。在生活扯後腿的時候,復原力更強的人,更容易走出挫折或悲傷的陰影,更有能力觸底反彈,重新來過。

要想走出悲傷的陰影,你需要想明白三件事

知名心理學家馬丁· 塞利格曼花費數十年時間,研究人們是如何應對挫折的,並總結出三個阻礙復原力的認知因素:(1)個人化(personalization);(2)普遍性(pervasiveness);(3)持久性(permanence)。這三個因素(簡稱「3P陷阱」)的存在,會讓你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這都是我的錯!一切都糟透了,人生糟透了,而且會一直糟下去,直到永遠!」

因此,如果要想走出悲傷的陰影,你需要想明白這三件事。

1. 發生這一切,不完全是你的錯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鼓勵每個人對事情負起責任,但是,「個人化」與這個人「是否負責」完全是兩回事。

陷入「個人化」陷阱的人,會將問題全部歸因在自己身上,從而徹底的否定自己。

戴夫離世時,醫院出具的第一份醫學報告顯示,戴夫死於從運動器械上跌落所導致的頭部損傷,這引發了謝麗爾·桑德伯格深深地自責:如果早一點兒發現,戴夫就能被救活了。

後來,戴夫的屍體解剖報告表明,戴夫並非是跌落後撞傷頭部致死,而是死於由冠心病導致的心律失常——也就是說,在戴夫摔倒前,他就已經停止了心跳。可是即便如此,謝麗爾仍能找到理由責備自己。比如,為什麼沒有重視戴夫的病情?為什麼忽略了戴夫曾無意中說到自己胸部會偶爾疼痛?為什麼自己沒能督促戴夫改進飲食習慣?……諸如此類。當戴夫的家人安慰謝麗爾說,戴夫自從遇見謝麗爾,生活已經比以前健康很多后,謝麗爾的自責才稍稍緩解。

但是,自責並沒有因此停止。謝麗爾開始為自己給身邊的人帶來了不便而自責。悲劇發生之前,謝麗爾是家裡的大姐、行動派、實幹家、計劃者以及領導者,但戴夫離開后,她發現自己什麼都做不了了,甚至需要老闆幫忙籌劃葬禮,需要家人安排安葬事宜,需要其他親人督促自己起床、按時吃飯,等等。

這是陷入「個人化陷阱」的典型案例。他們會不斷地跟每個人說抱歉——親人、朋友、客戶、同事……所有人。

可是,自責的事情真的是事實嗎?既然醫生都沒能阻止戴夫的死亡,那麼謝麗爾又憑什麼相信自己可以呢?是謝麗爾在故意打擾其他人的生活嗎?不,是悲劇,沒有人希望它真的發生。同樣地,也沒有人認為一個人要為自己感到悲傷而抱歉。

如果這麼做了,不妨咬一下自己的舌頭吧。慢慢地,個人化的內疚也就漸漸消失了。

2. 發生這一切,並不會影響生活的方方面面

當無意識的自責越來越少,你才可能看清事實,發現並不是每件事都那麼糟糕——你還有深愛自己的家人、朋友和同事,這件事讓你們之間的關係更近了;孩子們哭得少了、玩得多了;你也並非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事實證明,回到工作崗位對擺脫「普遍性陷阱」有很大幫助。

在戴夫去世10 天後,謝麗爾送自己的孩子去學校,也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崗位。會議讓謝麗爾暫時忘記了死亡、忘記了戴夫倒在血泊中的樣子、忘記了棺木下葬的場景。在某一個會議上,有那麼幾分鐘,謝麗爾竟然睡著了。雖然這有點兒尷尬,但她對此也感到慶幸——不只是因為沒有打鼾,而是戴夫去世后,這幾分鐘是她第一次感到放鬆的時刻。

工作讓悲傷的人能暫時忘記痛苦,找回做自己的感覺。同時,同事之間的善意,也會讓你明白,你的生活並沒有那麼糟糕。

3. 發生這一切,總會過去的

在3個陷阱中,最難克服的部分是「持久性陷阱」。

有一項叫「情感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的研究,旨在對人們未來的情緒進行預測。該研究顯示,我們往往過度放大了消極事件對於自身的影響。研究人員請一些學生想象自己和愛人分手兩個月後的傷心程度,又請另一些真正經歷了分手的學生報告分手兩個月後的感受。研究結果顯示,真正經歷了分手的學生要比僅憑想象的學生更快樂。

此外,人們也會高估其他壓力事件的消極影響。被拒絕授予終身教職的助理教授,認為自己在接下來的五年內都會沮喪消沉,但實際上他並沒有。某個大學生認為,如果他被分到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宿舍,就會感覺很痛苦,實際上也沒有。

正如身體自帶免疫系統,大腦也有其免疫系統。當某些事情不能正常運轉時,我們便會本能地啟動防衛機制。解決辦法是,你可以把「從不」(never)、「 總是」(always)這樣的詞語,踢出你的腦海,用「有時」(sometimes)、「近來「(lately)等詞語取代。比如,把「我總是感到很糟」變成「我有時感到很糟」,把「我永遠不會再快樂」變成「我最近不太開心」等。

每個人都會面臨失去:事業、愛情、生命。問題不在於悲劇及挫敗何時發生,它們總會發生,我們也不得不直面這一切。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這一切,接納這一切,重新站起來。

有時,我們比自己以為的更脆弱,卻比自己想象的更堅強。

(本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謝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