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印再戰,就是中國收復藏南之時

圖說印軍在洞朗地區越境行動的真正動機

最近半月,中印邊境地區亞東方向兩軍長時間對峙,印方稱為「1962年以來最長的對峙」,而駐印度大使則說「形勢嚴峻,深感擔憂」。

最近十幾年來,中印邊境形勢總體穩定,中印雙方十年前開通了乃堆拉山口進行邊境貿易, 亞東縣和印度錫金邦邊境地區居民可憑邊民證過境往來開展貿易活動,開放印度佛教香客進入中方境內進行宗教活動,中印雙方也一直都在自己境內進行以道路建設為主的基本建設,亞東的洞朗地區形勢一直平穩祥和。為何印軍突然發起挑釁,派出人員機械越境進入境內阻撓中方進行道路施工呢?

從軍事角度看,印軍到底為了什麼?要幹什麼?

中印東部邊境態勢圖

印軍到底為何要堅決地阻撓中方進行道路建設呢?

請看下圖,在這個地區原本沒有爭議的中方一側境內,道路密度顯然大於印方:

中印中段邊境態勢圖

從道路情況看,這對於印軍而言就是極大的不利了。假設印軍進攻,即便突破了乃堆拉山口中方一側的防禦,但攻下去就是海拔高差平均約1600米的亞東河谷,對面的山上可以組織強大防禦,攻下山的印軍部隊將被對面山上的部隊居高臨下射擊,印軍等於自尋死路。

亞東河谷中方居高臨下

但如果中方一旦突破乃堆拉山口,情況就不一樣了,軍隊可以順坡而下實施俯攻,可以從海拔4500米的山口一直攻到海拔100米的平原地區,輕而易舉佔領1975年被印軍武力威脅吞併的錫金王國——「錫金邦」。

更關鍵的是:軍隊可以直接掐斷印度平原連接其東北部的「喉管」——僅有24公里寬度的西里古里走廊,進而把印度佔領的我藏南地區(印稱阿魯納恰爾邦)、阿薩姆邦等整個印度東北部困為「孤島」。

中方可俯視印東北部咽喉——西里古里走廊

而如果軍隊決心收復被印度佔領的藏南地區,總體態勢同樣是從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向下俯攻,如果軍隊再對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下游印度境內段的名稱)上的公路、鐵路實施轟炸,這樣一來,印度東北部就成了切割成多塊的典型孤島,印軍不僅無法一雪前恥,丟掉非法佔領了50多年的藏南地區,甚至其東北地區也可能被佔領。

過去,在乃堆拉山口方向,印度錫金一側的道路基礎設施優於中方;而隨著經濟的強大,特別是我西藏方向國防建設的「補課」力度加大,中方一側交通基礎設施已經在趕上和局部超越印方,自然引發印方的恐慌。

上述原因恐怕還只是表面,如果印度沒有與打仗的想法,就不會對中方的道路建設加以阻撓。印軍這次之所以採取「1962年以來最長的對峙」行動,結合印度拒絕參加「一帶一路論壇」的表現,印度恐怕還有更加深遠的考慮——或決心以為敵,破壞「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遏制的發展。

從印度軍方一貫的態度和不少民眾幾十年來的情緒看,特別是印度軍方以及部分國民一貫自不量力的自大看,再結合印度國防部長前幾天圍繞中印兩軍對峙關於「2017年的印度已經和1962年的印度不一樣了」的回應,已經暴露了印度的野心,不排除印度存在想打一場戰爭的考慮。

印度為了西里古里走廊的安全,甚至不惜吞併錫金。

從國際政治和外交方面,這與印度總理莫迪訪問美國具有直接關聯。莫迪無非是想告訴美國三層意思:

第一,是美國的主要戰略對手,更是印度的第一戰略對手,美國與印度是同一條戰線上的盟友;第二,在對抗方面,印度不僅有充足的理由對抗,並且可以發揮最大作用;第三,在邊境地區,印度的軍事實力不比差,甚至要強於。

莫迪這樣做的目的也是三個:

一是試圖通過實際行動證明印度很有利用價值,進而建立美印同盟,共同對抗;二是設法打亂「一帶一路」戰略,遏制發展步伐;三是獲取美國支持,特別是高技術裝備方面的支持,為「報仇雪恨」奠定武器裝備基礎。

誰控制了西里古里走廊,誰就能將印度本土與東北部地區攔腰斬斷。

總而言之,由於印度與有著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的爭議區域,特別是印度佔領了9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因此印度是最害怕強大的國家,必定設法聯盟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抗衡,遏制發展。

在國內政治方面,莫迪政府為了下一步的連任,需要迎合民意,特別是「一雪前恥」的心理需求。筆者十年前因工作與印度軍人密切打交道一年半,對印軍軍官的心態有較深的了解。印度軍隊中不少中高級軍官都是當年中印邊境戰爭中戰死戰傷和被俘的軍人後代,心裡深處一直窩著一口悶氣,報仇雪恨的心理需求比較強烈;另一方面,為了強化軍隊的政治地位和獲得更多的經費預算,印軍與美軍一樣喜歡誇大威脅、惹是生非、製造摩擦。

壞事也會變成好事,就看如何因勢利導,如何運作。如果印度一意孤行,惡化事態,真的不幸發展到戰爭的地步,那麼也是收回藏南地區的時候了。

假如再打一次,印軍仍舊不堪一擊

印軍閱兵

先說親身體會,然後說說基本論據。

親身體會

2006年7月12日,突然爆發了黎以戰爭。這是一場典型的非對稱的現代化戰爭,擁有世界上最先進武器和最強大作戰能力之一的以色列國防軍對陣世界上最強大的游擊隊性質的黎巴嫩真主黨武裝。這場戰爭是因為真主黨武裝在邊界伏擊了以色列巡邏分隊,打死4名以色列士兵,抓走2名傷兵而引發。以色列對黎巴嫩實施了全境轟炸,並地面進入佔領了黎巴嫩南部地區。戰爭中,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死傷數十人,軍事觀察員杜照宇連同他的3位同事在以色列的轟炸中不幸遇難於軍事觀察哨中,我帶領的維和工兵營同樣遭到火箭彈襲擊,3名官兵負傷。

戰爭之前,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至今已經「臨時」了39年)共有6個出兵國,共有1900餘人;法國是最大出兵國,所以司令和參謀長由法國人擔任;印度是第二大出兵國,所以副司令和作戰處長由印度人擔任,正因如此,司令部里印軍軍官幾乎佔據一半人數。

由於印度軍人的英語水平很高,任何一個校級軍官的英語水平與母語差不多,因此印度挑選的維和部隊軍官都是國內的精英級、閱歷型軍官,訓練、管理、作戰指揮能力都是印軍里的能人,是印軍里綜合素質較高的群體。很顯然,這個作戰處長可以說是印軍精英中的精英。而作戰處長,自然是戰爭期間的靈魂人物之一。

以這個處長為代表的印度軍官們在戰爭中的表現,歸納起來就是「三低」:判斷能力低,工作效率低,指揮能力低,搞得維和部隊非常危險和被動。

判斷能力低:例如,戰後第五天了,那個作戰處長起草的給聯合國總部的報告,對戰爭形勢和發展走向的判斷,認為不會長時間持續,以色列主要動機是教訓黎巴嫩真主黨武裝。而我在戰爭次日報回國內的判斷結論是:「衝突極有可能進一步擴大、衝突將持續較長時間、以軍可能出兵局部佔領黎巴嫩領土。」實踐證明我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而他的判斷是偏差很大。正確的判斷結論成為我們後來正確處置應對戰爭的基礎。

工作效率低:例如,戰爭剛剛打響,在司令部還沒有下達紅色預警的時候,我碰巧得知邊界剛剛開火的消息,就立即多方核實,提前下達進入戰備狀態的有關通知了;後來我才知道為什麼司令部下達進入紅色警戒的時間滯后了半小時的原因:印軍主導的司令部作戰口工作層面層級特別多,電台員接到邊界的電台通報后,記錄報告,然後電台負責人簽字,然後遞交通信部門負責人,負責人簽字后再遞交作戰值班室,值班參謀記錄后再報給值班室負責人,負責人報給作戰處值班參謀,值班參謀報給副處長,副處長再報給處長,處長報給參謀長,最後才到司令那裡,然後又返回作戰處,再到作戰值班室通知部隊……緣何具有如此多的層級指揮?這個後面將會談到。

指揮能力低:例如,戰爭中我部奉命前出執行人道主義救援,搜尋遇難的聯合國工作人員屍體,途中遇到前方陸空激烈交戰,以軍飛機也正在轟炸,我部報告前進受阻,從交戰情況看,無論司令部如何交涉,以軍也不可能停下戰事開通「窗口」,建議立即撤回。但這個處長命令原地等待,一等就是半個多小時,眼看轟炸區域越來越近,我再次請求立即撤回,這個處長說他們正在與以軍協調安全窗口,我說這種激烈交戰的時候,以軍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停止作戰行動留出安全窗口,他說再等等;我根據聯合國「不宣誓效忠原則」(必要時可以拒絕執行命令),自己下令部隊向營區回撤,途中他打來電話說以軍的確不給窗口,命令回撤。這是一場驚險的行動,回撤途中以軍炮火與航彈幾乎是跟著我部後方打,圍著周邊炸。

基本論據

基於上述感受和體會,我從多方面研究了印軍最大的致命弱點,所以提出「如果再戰,印軍同樣不堪一擊」的結論。

首先是殖民體制。印軍的體制帶有殖民時期的隆重色彩,是統治的體制,是貴族的享受體制,而不是打仗的體制。從國家政府到軍隊,總體上還是沿襲了英國殖民時期的古典體制,等級太密,程序太多,因此效率非常低下,並且非常死板,這是作戰行動中的大忌。我們只要看看印軍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古典禮服,看看錫克族官兵那長達20米的包頭布,就知道他們的觀念和體制都僵化到何等程度。

其次是傳統體制。尤其是印度的種姓制度嚴重缺乏平等,缺乏民主性和靈活性。種姓制度不僅限制了人才,也在軍隊中建立了軍銜職務之外的繁雜等級,因此印軍是全世界規矩最多的軍隊,這就非常的死板僵化,普遍缺乏靈活性,更沒有自主性,遇到任何情況都要等待上級命令,遇到變化的情況不能獨立思考,獨立決策,及時調整,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習慣,往往錯過戰機。

再次是層級體制。印軍建立在種姓制度和傳統觀念基礎上的軍隊層級制度,是絕對的等級分明,分明到不可理喻的程度。比如,副旅長到旅長辦公室要事先經過副官報告,同意后才能去,進去后副旅長是不能坐下的,必須筆挺挺地立正站著彙報、聽取指示。再比如,同樣是中校在一起,晚一年的中校在早一年的中校面前就是下級,老中校不發話,新中校就必須規規矩矩。同是中校,高種姓的中校就要比低種姓中校高人一等;如此類推到士兵層面,可想而知印度軍隊就是一部嚴絲合縫的機械裝置,而不是人組成的戰鬥群體,這種部隊的工作和作戰效率必定是超級低下的,是缺乏戰鬥力的。

第四是宗教信仰。印度軍人普遍信教,不是信奉印度教就是信奉佛教,宗教信仰根深蒂固,恐慌害怕情緒很強。

第五是思維觀念。印度人把事物看成可控和不可控兩大類,認為可控的事物才努力去做,認為不可控的則任其自然,一般不會迎難而上解決問題。比如我們經常看到印度的火車頂上坐滿人的視頻,雖然累累發生傷亡事故,但政府認為這是沒法的事情,是不可控的事情,沒有誰會去想辦法解決。這種理念在軍隊里同樣盛行,因此印軍在歷次戰爭中一旦看到勢頭不對,戰鬥意志迅速崩潰,很難誓死戰鬥到底,這就是1962年印軍一瀉千里、兵敗如山倒的根本原因。

2017年的印度,的確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經過幾十年的備戰,印度在中印邊境一線及縱深的戰備基礎設施的確有了很大改觀,武器裝備也有了飛躍發展,部署在邊境一線和東北部的作戰和保障兵力甚至超過。但是,當今的人民解放軍也不是1962年的解放軍了,的經濟和軍事實力更不是1962年的狀況了。

上述情況,加上印軍在作戰地區「仰守」、「仰攻」的被動、西里古里走廊咽喉的脆弱、平均寬度超過千米的布拉馬普特拉河對其東北部和孟加拉形成的天然障礙對其兵力機動和保障行動的制約等等因素,如果中印之間再次開戰,無論作戰規模大小,印軍仍然不堪一擊。

軍工圈—軍工行業第一公共平台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