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賈可:我為什麼說一汽東風要重組 | 汽車商業評論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未必成功,值得嘗試。

昨天(2月17日),東風董事長竺延風率隊到一汽的消息,很偶然我提前幾天就知道了,按理說,這是進一步佐證我這春節前明確提出的一汽東風要合併的好材料,應該抓緊再寫一篇相關文章來博讀者的眼球。但是,我沒有。

不要說我這是humblebrag,而是同義反覆的事情不想多說,自己覺得先前的那篇文章已經說清楚了,炒冷飯有什麼意義?

但是孰料昨天一些我認為還比較主流的觀點居然這樣說:不要認為一汽與東風簽署了一個共建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戰略合作協議,就認為這兩家要合併了,汽車業合併很複雜,兩家又不是揭不開鍋,所以基本上不可能,不如讓他們安安靜靜干好自己的事。

本著對汽車產業負責任的自賦使命的一貫態度,我感到有必要著重說說為什麼一汽和東風需要合併重組。從大里說,這是為了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從小里說,這是為了一汽和東風能夠長久的存在。

怎麼講?

2月17日,一汽集團與東風汽車集團簽署合作協議,共同建立前瞻共性技術創新中心,二者將充分利用雙方資源優勢,加強央企間的協同協作。

無論是一汽還是東風,它們當下的自主品牌事業,從整體上來說,屬於不值一提。如果說東風旗下非嫡親自主品牌還有一點起色的話,那麼一汽幾乎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

有人可能要噴我:這兩家的商用車事業不是很好的嗎?特別是一汽,重卡成績杠杠的,而且用的還是自己研發的發動機,國內無出其右。你難道不知道嗎?

是的是的,它們的商用車成績不錯,但是對於一家汽車公司來說,這是遠遠不夠的,汽車的世界,乘用車當道(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另外,以下所言自主品牌全部是指乘用車)。

2016年,東風風神全年售出15.01萬輛,東風柳汽全年銷量30.29萬輛,一汽轎車的成績為19.35萬輛。在全年同比增幅達20.50%的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一汽、東風的主力品牌並未躋身銷量排名的前十位。

又會有人說,合併就能夠好了嗎?歷史的教訓歷歷在目(我是指1990年代的集團化改革,一汽也深受其害),小舢板拼出的航空母艦本質上不是航空母艦,你難道不知道嗎?

是的是的,合併不一定就能夠成功,但是就一汽和東風的現實而言,如果不合併,安安靜靜重複以往,就一定不會有自主品牌成功的可能,至少成功的幾率很低。

同長安、上汽這些國有車企相比,一汽和東風在自主品牌體系能力上有著巨大的差距。這種差距表面上呈現出來的是不堪入目的銷量,背後則是對汽車的理解不夠,研發能力低下,更深層的原因則是管理上的和企業文化上的缺失。

比如在徐建一當政一汽的時候,他提出了所謂凝心聚力干自主,不顧一切干自主,但最終然並卵,最重要的研發體系到頭來還是一盤散沙,各行其是。改革,如果不能打破既有利益格局,從頂層設計上下功夫,而只是修修補補,麻袋片上繡花,斷無成功可能。

不破不立,大破大立。只有在重組合併這樣巨大的變局下,一汽和東風才有可能打破纏繞在自主品牌發展身上的各種羈絆,打破舊的利益格局,重新組合各種要素,形成嶄新的能夠符合市場競爭的一個正經汽車公司所應該具有的管理體系,最終形成自己的體系競爭能力。

強調一下,這種管理體系,一定也不是現在這種集團制下簡單的事業部式管理體系,一定是企業最高管理層把最多的精力放在自主品牌發展上的管理體系,他們親自挂帥,在自主品牌上親力親為,而不是僅僅把自主品牌當作旗下和合資公司一樣的一個子公司。

如果一汽和東風合併重組,那麼這家新的汽車集團就有可能從底層邏輯,頂層設計上獲得一個新的開始。重複一遍,雖然這並不能保證一定成功,但不這麼做一定不能成功。

有人說,一汽、東風合併事關複雜,是遙遠以後的事情。我要說,必須抓緊時間,大破大立,因為給汽車自主品牌的時間窗口已經越來越有限,機會窗馬上就要關上。

一方面,汽車消費正在升級,自主品牌已經過了滿足於自己跟自己比有進步的階段,而是開始進入直面合資品牌,進行血拚的階段。

一方面,汽車產業正在進入「汽車四化」新時代,一批造車新勢力正在從四面八方湧來,雖然很多會成為烈士,但絕不能小覷它們的力量。

自主品牌特別是一汽、東風這樣的國有自主品牌,還在現有的框架下老牛慢車,根本就沒有未來。我說時間不多了,更嚴酷地說,實際上,現在幾乎已經沒有時間讓落後者進行調整。

這是生存與毀滅的問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2017年,汽車業將會迎來東風和一汽的整合。當然,這個時間或許是在明年甚至是後年,但絕對不能再拖了。再拖,或許已經用不著合併重組了。

當然,中央政府對一汽和東風對合併重組也不是臨時起意霸王硬上弓,我認為至少從2015年5月對這兩大公司任命新董事長——一汽原董事長竺延風調往東風,東風董事長徐平調往一汽,就已經開始了。

2016年中至今,一汽一直沒有總經理,副總經理人選也多有空缺,外界一直疑惑為何如此。謎團或許從今年2月中旬國資委幹部考察組對王國強、安鐵成成為汽車行業中央企業領導班子副職進行公示可以解開。

有消息說,這兩人中的一位將會前往東風任職。不只如此,還另有其他比較成功的汽車集團副職人選在進行公示。我覺得是不是可以這樣說,這些實際上是為一汽、東風即將到來的合併準備幹部。

聯想到昨天一汽、東風簽署協議,圍繞智能網聯、燃料電池、輕量化等共建前瞻性共性技術創新中心,這就可以說是已經在為未來重組合併未雨綢繆(對此,有分析說,共建比重組更有效,我只能認為,這樣的觀點分明是在贊同隔靴搔癢)。

這一連串的步驟不是為重組合併還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從人事任命上看看寶鋼、武鋼是怎麼重組合併的。

2016年9月22日,ST八鋼發布公告表示,國資委同意寶鋼集團與武漢鋼鐵(集團)實施聯合重組。一汽與東風二者間的合作構划,在該次重組事項中有跡可循。

2013年7月,擔任過寶鋼集團副總經理8年多、寶鋼股份總經理4年多的馬國強,空降任職武鋼集團總經理。當時的武鋼集團董事長為鄧崎琳。

2014年,有多年鋼鐵行業工作背景的浙江省委常委陳德容空降至寶鋼集團擔任總經理。寶鋼現任總經理何文波赴五礦集團任職總經理。當時的寶鋼集團董事長為徐樂江。

2015年6月2日,武鋼董事長鄧崎琳到齡退休,馬國強接替,武鋼總經理一職隨後由自大學畢業起就在武鋼工作的鄒繼新擔任。

2016年10月底,寶鋼、武鋼合併重組為寶武集團。馬國強為董事長、黨委書記,陳德容為總經理,鄒繼新為黨委常委。已經連任三屆寶鋼集團董事長的徐樂江退休。

寶武重組后,有評論說,馬國強在寶鋼、武鋼多擔任過要職,因此寶武合併在人事方面較此前的諸多重組有著顯著的優勢,避免整而不合。但是難道你不認為這是國資委在苦心孤詣地安排嗎?這樣,就讓兩家企業的員工從心底排斥了誰被誰兼并的陰影。比如,誰說是寶鋼兼并了武鋼,這不是武鋼董事長當了寶武集團董事長嗎?

這並非孤例。2016年初,中遠集團和中海集團合併成立遠洋海運集團,中央選擇了在中遠任職多年,2011年「空降」中海的許立榮作為遠洋海運集團的「一把手」。

現在,我願意相信一汽、東風將成為新的例子。屆時,一汽出身的東風董事長竺延風或將掌舵重組合併后的新集團。竺延風和徐平目前的這種任職安排本身已經在從心理上為兩家車企的合併做準備。

當然,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可能一模一樣。或許,未來新集團掌舵者將是一位已經證明過自己的來自其他汽車集團的領導人,但這時公司其他重要領導人一定會有同時在兩家公司任職的經歷。

說到這裡,我對新的汽車集團不由得嚮往起來。算了算,一汽和東風旗下沒有共同的合資外方母公司,如果有,或許對方要哭起來,因為好不容易弄來的左右牽制最終功虧一簣。

言歸正傳,這畢竟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這家新汽車集團作為一個汽車公司,一定要有自己的繁殖能力,否則當股比最終真正放開的時候,哭也來不及。

當然,也還是會有人說,合併重組折騰個啥。這是建立在所謂國有體制難以做好競爭性產業立論上的分析。誰要這麼想,我也沒有辦法,但你為什麼不看看同屬國有的那些好的兄弟汽車企業呢?

END對本文有任何看法,請向下滑動去「寫評論」吧!

「閱讀原文」下載第三屆金軒獎申報資料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